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乡镇志 > 正文

关于钟庄文化站过去的一些情况(孙宏祥)

发布日期:2013/9/3 18:15:24  阅读:5726  【字体:
 

    

    一、文化站沿革:

    1.建湖县梁垛区文化站

 1951年—1952年(约)  夏伯坚同志任站长

 1953年—1954        陆一华同志任站长

 1954年—1957年左右    曹元林同志任站长   

 195812月起          孙宏祥同志任站长  

 2.建湖县秉文文化站(1961年改称)

 3.建湖县钟庄文化站(1964年改称)

 1962年基层文化紧缩,全县只保留钟庄、高作、建阳、颜单、芦沟、上冈、草埝七个公办站,其他乡都是民办文化站。

 1970年(文革期间)本人受“派性”冲击,去学校工作。

文化站由洪锦华同志接替、后由彭正岳同志接任。本人于1974年调本县庆丰文化站工作2年,1980年元月又调回钟庄文化站直至1997年底退休。接替本人工作的先后有黄立宏、郑明亮二同志。本人在文化战线实干38年,1985515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组建业余文艺宣传队和钟庄淮剧团。

本人回钟庄以后,立即组建业余文艺宣传队,春节下乡巡回演出并参加县群众业余文艺会演获得好评。由于古装戏解禁,在本人的努力下,争得业余文艺骨干和乡党委的支持,花去一年多的时间组建了建湖县钟庄淮剧团,先后在本乡27个大队巡回演出现代小戏和古装戏,后又到全县各乡镇演出,均获得一致好评。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先后排演了古装戏《血溅乌纱》、《二女争夫》上下集、《丁黄氏》上下集、《凶婆恶媳》上下集、《蔡金莲告状》等15台传统戏剧。除本县演出外,还远去盐城、射阳、阜宁、滨海、淮安、宝应、兴化等县。剧团最兴盛时有演职员35人之多。设正副团长、指导员领导班子(指导员由乡党委委派),在阜宁沟墩镇《丁黄氏》一剧,先后日夜场演出15天,还未能满足观众的渴求。射阳、滨海每年必去演出。剧场主动上门来请。每年要演3-5个月,特别是在兴化县,所有乡镇都有钟庄淮剧团的脚印,唱包场、赶庙会、卖客票。提到钟庄淮剧团可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本人于1997年退休,钟淮一直巩固到2005年才基本解体。但直到目前仍有冯均、唐道芳等一个分支活跃在兴化城乡。

钟庄淮剧团存在期间,每年都到各大队巡回演出两次,现代戏和古装各一台,给全乡干群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文化干部负责协助搞好团领导班子建设,加强行政领导,做思想工作。每年下团(到外地)35次,每次35天。

在业务指导方面,特聘县文化馆老馆长曾栋君、群艺组徐正德,县淮剧团团长孙才生,老艺人叶素娟、吕其谦、伍少南等为指导。在演出设备上,县淮也力所能及地给予支持。

 

三、狠抓现代小戏创作和排演

首先抓创作班子。我乡有业余创作人员王德义、李俊厚、陈德或、韦焕、徐志猛等,每年每人都能拿出12个小戏。我们有一个剧团,文艺人才不缺,每年县群众业余文艺会演,我们最少两个小戏参演,1984年元旦会演,我们同时演出《花嫂招亲》、《喜临门》、《茨菇情》等三个小戏均获得一等奖。后文化局领导经协商,要我们让出一个一等奖。同年我们乡被县委宣传部、文化局命名为《小戏之乡》,并授以匾额。

建国45周年,我乡宣传队和庆丰宣传队被县委派,代表建湖县出席市45周年国庆会演,我们演出的剧目是《花嫂招亲》和《生死同心》(王荫同志编创)并获嘉奖。

 

  四、大搞群众文化活动,实现大队有文化室,生产队有文化户。我们钟庄公社有27个大队、218个生产队,队队都达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宣传部、文化局组织全县宣传委员、文化站长及县文化系统个单位负责人,集中到钟庄,包干到大队,个个生产队跑到,一个都不漏。结果钟庄实现文化室、文化户满堂红,我们乡因此受到县委、县政府的嘉奖。(2012.8.21)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