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专业志 > 正文

一段值得怀念的治水历史(王学言)

发布日期:2016/12/3 15:44:03  阅读:3075  【字体:
 

 

今年1226日,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也是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题词52周年。沧桑岁月,历史永恒。缅怀伟人的壮举,当年那波澜壮阔的治水场景,可歌可泣的战天斗地的精神,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1951年开始,淮河流域的人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力拼搏,战天斗地,治水的浪潮犹如汹涌的大海一浪高过一浪。就我县而言,人们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治水患,年年岁岁上河工,谱写了一曲曲抗天歌,描绘了一幅幅治水图,县境黄沙港、红旗河、向阳河、创业河、丰收河等数百条大小不同的沟河,都是靠人挖肩挑而形成的水利产物,正是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结出的丰硕之果。

 

那是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首遇最大的民生问题,就是根治水患。为此,以毛主席为领导核心的党和政府,为安邦治国,谋划和制定出一系列治理水患的重大战略决策,并积极付诸实施,治理淮河(我县隶属淮河流域),即成为我国治水事业迈出的第一步。

 

19506月底7月初,淮河流域连降暴雨,淮河中上游支流防先后溃决,苏北行署组织20余万人投入抢险,最终保住了洪泽湖大堤和大运河大堤的安全,否则,我县及整个盐阜地区将遭受灭顶之灾。

 

当年720日,毛主席在审阅华东军事委员会关于“1950年淮河大水受灾情况”的电报后,脸上立即浮现沉重的心情,当即提笔神情凝重地批示:“除目前防救灾外,必须考虑根治淮河水患办法,现在开始,秋后即组织大规模治淮工程,限期完成,免除明年水患 。”85日安徽省委关于淮北遭受洪灾情况的报告又送到了毛主席手中,电报反映:“今年水灾之大,受灾之惨重,为百年罕见,由于水势凶猛,群众来不及逃生,或攀登树上,失足落水,被水淹死,或在树上被毒蛇活活咬死,还有的翻船而死,受灾人口达900余万,幸存者见到干部多数抱头大哭。”毛主席阅读这封电报时,热泪盈眶,并用红笔在电报上划了一道道红杠。同时,专门给周总理写了批示:“请令水利部限日拿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务必于8月份做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天即动工。”周总理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在抓救灾的同时,加紧对治淮工程的具体部署。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缺粮少钱,粮食是保证治淮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物资,当时周总理正在为抗美援朝做准备,资金和物资十分紧张,但仍给治淮工程拨下了大量经费、粮食和器材,从而保证治淮工程的顺利实施。接着淮河上游工程局在开封成立,治淮委员会在安徽蚌埠成立,淮河下游工程局在淮安成立,淮河流域各县成立治淮工程团(我县亦于1952年春成立了治淮工程团),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华东局(设上海)调动了大量的物资和工程技术人员。江苏南大、上海交大、同济、复旦等15所高等院校派出大批精干工程技术人员支援治淮工程,苏联派出水利专家深入治淮一线,解决治淮中出现的难题,与此同时,淮河流域各县区的百姓,满怀豪情,积极投身到治淮运动中去,出现了父子齐上阵,夫妻争报名的动人场景,我县当年出动1.7万人(上级规定安排1万人),奔赴治淮一线,他们自制劳动工具,血备被服粮草,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满腔热情地打响了治水保家的新战役,一支支千人队伍,犹如当年支持淮海战役,浩浩荡荡,日夜兼程,奔赴治水一线。

 

毛主席一直关注着治淮工程,19515月初,中央组织治淮视察慰问团去治淮工地视察。出行前,毛主席亲自接见视察组成员,明确在视察中要了解的情况和需要详细询问的问题,并当即挥笔写下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个大字,让工作人员制成四面锦旗,由代表团分送给奋战治淮水利工地的淮委及豫皖苏三省治淮机构,同时政务院发表了《告淮河流域同胞书》。

 

毛主席题字的消息迅速传遍治淮工地,建设者劳动热情从此更加高涨。50年代我县先后派出劳动力10多万人参加苏北灌溉总渠建设,累计完成土方1400余万方。在这期间,县内水利工程建设亦如火如荼,全县范围内开展前所未有治水开河高潮,传颂着夫妻同参战、母子同治水、祖孙上工地、个个治水佳话。真正是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参战人数达35万人,真正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治淮忙,当年县内完成治水土方2028.26万方,许多人废寝忘食,几天几夜不休息,病了、伤了不肯下工地,有的人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那时候,每位民工每天国家补助4两粮食,大部分民工自带瓜菜萝卜、山芋,有的甚至还带菜皮、树叶、山芋腾充饥,大家没有一句怨言,信念只有一个,水患不治誓不还。困难吓不倒英雄的人民,他们用非凡的毅力和勇气,创造了中国治水史上的伟大奇迹,他们凭着“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信念,使整个淮河流域水患得到治理,获得了全胜。

 

1951-1971年,就我县而言,20年时间,先后开挖沟河1560余条,加修圩堤2600条公里,平田整地20多万亩,围垦荡滩近30万亩,而这些都是靠锹挖肩挑,没有一个机械化。春去秋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代代人传承着治水的接力赛,没有停息一步,而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动力就是来源于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这种精神,十分难能可贵。

 

然而,就国家而言,1951年,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建设时期,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新中国对水患严重的淮河流域展开了全流域治理,而迈出根治淮河的第一步。特别是在建国初期的三年里,国家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先后拨出近20亿元用于苏北地区农田水利建设,治理水害严重的河流。淮河流域的治理工程浩大,治淮之后,当时下游6000人民免于水患,5000万亩良田得到灌溉,治淮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全流域治水的实践,留给我们的不只是鉴往知今,启迪未来的经验教训,还有那弥足珍贵、影响和激励几代人的治淮精神。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