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上河工(孙环党)

发布日期:2016/12/22 10:16:28  阅读:2847  【字体:
 

 

上河工是我们苏北人参与开河治水工程的俗称。

 

我省是一个河湖众多,水网密布的省份,各市县的区域性河道、县乡河道共同构成河网水系,可谓农村农业农民命脉。

 

上河工,有大小河工之称,一般县以上工程就叫大河工,镇村工程叫小河工。历史上人们遭受了不少洪水泛滥的灾难,祖祖辈辈,人们都一年又一年地制订改水规划,实施兴修水利,开河治水的工程,上大河工民工们,都是安部队建制组团,一个镇相当于一个营,每期工程都设营以上的指挥部。

 

上河工是最苦的农活,历史上难以数计的民工们,由于缺吃少穿,最终累死在工地上。海丰工程、新洋港二期工程我去过,不过我在营部负责办好工地广播,由于我力气活做不来,记得在那“吃三睡五干十六”(吃饭三小时,休息五小时,干活十六小时)的口号下,确实累得有些支撑不住,特别是每天只睡五小时的觉,我总是第一个起床,广播一开,至少还要回到床上再睡几个小时才能起得来。工地上满眼是人,民工们挑的挑,挖的挖,一个个累得汗流浃背。“风车转,滑鹤行”一个接着一个,谁也别想偷懒。

 

大河工的工地上生活很枯燥,晚上即使有工地电影,累得浑身无力的民工们,连脚都怕洗,哪还有心场去看电影。我那工地广播,放放淮剧,播播工地新闻,倒蛮受人欢迎的。男人心中永远喜欢女人,这虽然不是定律,可也称得上不是名言的名言。在那远离家乡的工地上,偶尔出现一两个买香烟、火柴和挑杂货担的女人出现在工地上,马上一呼百传,声声传起,那几乎震撼大地的呼声,包含着的是男人对眼前女人的好奇,对家中女人的思念,最尾端待呐喊声结束时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印象中海丰农场圩垦工程比较好些,由于是上海人投资的,生活条件好些,另外,那工程上有很多女知青,正因为她们的出现,使工地上生活充满了很多乐趣。

 

相比之下,小河工虽也是个力气活,但一般都是在本乡本土施工,近的早出晚归,远的即使安营扎寨,可劳动强度和节奏要比大根深叶茂工轻松些。1978年我参加过我镇办工程“红旗河”的小河工,听爸爸说,这条河早在1958年他们这代人就开挖过,可最终由于没数粮吃,有很多人累死在这工程上,最终导致该工程下马,形成了一条沟不象沟,河不象河的一条“弯弯绕”。到了再开这条河的时候,我已担任生产队长,作为“尖刀班”为全大队放样板。可我那年毕竟才20出头,对方土的计算,工程质量的验收,河坡比的测量方法是一窍不通,这不要紧,生产队里还有好多老同志和老干部,他们在行,我只有一个信念:不拿第一名决不罢休。一加十,十加百,热情千千万,在全队干群的努力下,我们终于在这期工程中,得了面“优胜”锦旗,正因为我表现突出,就在这年我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大河工,小河工,记载了我们炎黄子孙与天斗、与地斗、与水斗志昂扬艰难历史,诉说了我们与洪魔抗争的悲壮故事;展示了我们前赴后继,治水不止的英雄气概,多少人民干部、平民百姓在大河工、小河工的“战场”上,攥着“生命白条”留下了闪亮的人生,用他们的心血,兑现了对土地的诺言,也熬尽了他们背水一战的岁月沧桑。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生产力在解放,现在的开河治水基本上以机械化作业为主,就连一些筑路工程,再也不需要我们去挖,再也不需要我们去挑。可在一望无垠的土地上,在我一生的记忆中,上河工我已记下了浓浓的一笔。

 

转自《塘河》杂志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