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唐桥远影(李世安  胡志超)

发布日期:2016/12/30 10:16:28  阅读:2752  【字体:
 

 

在西塘河西岸,老湖垛向南十里,历史上有个名叫“唐桥”的古镇。旧制盐城县第一部志书——明万历志所记的市镇,盐城西北乡只有唐桥、朦胧两市(集市)。可见唐桥成市当在明万历以前。世道沧桑,时代演变,唐桥市与我们已渐行渐远。为了留住她的远影,特搜集有关资料,撰好此文,俾使乡土历史传之后世。

 

  解读唐桥的“唐”字,与西塘河的“塘”字一样,有两种说法:一是因西塘河缘于张歧塘的延伸,故架在塘河上面的桥,即以河名为桥名,后来又以桥名为地名,谓之“塘桥”(见明万历志);二是塘河疏浚于唐代,塘河亦称“唐河”,故塘桥也记作“唐桥”(见清光绪版盐城县志)。塘河、唐桥历史久远。唐王李世民得天下后,在国内开辟很多大道,同时修建桥梁,并以南船北马,构建南北交通网络。这条横跨西塘河的大道,古称唐城路,亦称大官路,可五马并行。相传塘桥古为砖木结构,两头桥墩用砖、石砌成,中间铺设大型枕木,两旁有木雕栏杆,既壮观又结实,车马畅行。本地人都称此桥为“唐桥”或“古桥”,意味着桥为唐朝所建。有数百年历史的塘桥,不料在清朝几次洪水泛滥中被冲毁。据旧志云:“清同治年间从河底打捞上来的桥头砖,砖上都镌有阴文”塘桥”二字。旧时又有“东西两唐桥”之说。桥东畔的村落也叫唐桥(庄),只有二三十户人家,被称“小唐桥”(今名沿河镇芦南村唐桥组);桥西唐桥设有驿站,人气较旺,被称为“大唐桥”。本文所述的是后者,即桥西大唐桥,这里的驿站备有马匹和住舍,供驿吏、信使和往来官吏使用。驿站附近有客店,备有驴、船,接待往来商旅。古代交通闭塞,自塘河有了桥,桥畔又有了驿站,水路通往扬州,陆(官)路可直达淮安,从而加速了商品交流,唐桥由此成为盐城西北部水陆交通枢纽之一。

 

  传说中的唐桥一带是块风水宝地。相传往古常有凤凰飞至唐桥月牙池栖身嬉水,因得了“凤凰池”的美名,周围老百姓纷纷迁来落户,京城也有官员慕名在此建府屯田。境内的前李府、后李府和“多田”,这些地名都有历史渊源。唐玄宗在位年间,均田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勋贵和官吏都在扩充自己的庄园,他们额外拥有的土地被称为“多田”。太平公主的庄园遍及长安城郊,刑部尚书卢从愿占良田数万亩,被称为“多田翁”。唐桥境内有地名“多田”,可能就是前李府、后李府多占的地方。斗转星移,不知李府的后人于今安在、迁居何处?据考,唐桥现有的土著人,基本上都是明“洪武赶散”那个时期从苏州阊门迁徙而来的移民。落户最早的是刘、支两姓,且有祠堂,子孙繁茂,至今仍是老唐桥的两大姓。支姓还出过有“功名”的人。可惜刘、支两家宗祠都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毁。唐桥口附近有一座古老的寺院,名“水月庵”,四合头建筑,大门顶上砖刻“水月禅林”四字。庵内前后两进,东西厢房,后进为大雄宝殿,香火很盛。庵里有口大钟,高0.95米,口径0.7米,重175公斤。众僧每日清晨撞钟诵经,连黄土沟一带都能听到钟声。此庵也毁于日军侵华炮火。可幸的是当年为不让鬼子抢走而埋藏在地下的这口古钟,已被今人从土中发掘上来,现存于县博物馆。

 

  我们从传说和发掘的地下遗迹得知,古唐桥范围包括今唐桥口、前李府、后李府、刘家巷、多田等地段。桥下向西一条街有二里多长,拥有商户200余家,“十坊”俱全,鱼市口为最繁华地带。唐桥为旧邑西北乡货物最大的集散地。新近从地下挖出古代建筑的墙基、石碑、石人以及其它古文物,其中古铜钱就有上千斤,有唐铸开元通宝,也有北宋崇宁通宝。说明这里在唐宋时期就是人烟稠密,货币交通盛行,经济较为活跃的市镇。

 

  自清代后期塘桥被大水冲垮后,唐桥市场逐渐开始冷落。后人集公田40亩,建立义渡,还供应过客茶水,资费均由公田开支。但由于桥毁路阻,官路亦改道从湖垛通过。随着湖垛桥、神台桥的建成和盐益航班(途经湖垛)的开通,湖垛客流量大增,市场经济开始繁荣。原在唐桥市经营的商人,不少人迁至湖垛重开市面。曾有数百年或上千年集市历史的唐桥市,逐步为后起的湖垛镇取而代之。老人们还记得,民国时期,“江北大亨”顾竹轩(今钟庄唐湾人)经营的大生轮船公司,来湖开辟湖(垛)泰(州)航班,并在唐桥设站,那时的唐桥人气已经不足,只有轮船码头一带有几家小饭店、杂货铺、豆腐坊,多数手工业户改做鞭炮营生。抗日战争时期,唐桥又遭日寇摧毁,房屋大多数被纵火焚烧,市区成了一片废墟,元气大伤。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才逐步恢复了一些商业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唐桥一带在革命战争时期是我盐阜地区的一个红色文化区。上世纪30年代,当盐阜党组织遭到国民党严重破坏时,唐桥的季龙、王大林、王炳文等一批进步青年挺身而出,加入中共地下组织,并为建立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全中国作出较大贡献。民主建政前,唐桥的前李府曾经是中共盐城县委员会的重建地。盐城县委机关驻这里半年多时间,在地方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保护下,坚持在敌人眉毛底下工作,未受到任何破坏和损失,在盐阜地区党的建设史上留下了可歌的一页。

 

  穿越时空,回味历史,唐桥留下了一串串的符号。从唐宋实行乡里制开始,她就一直是盐城四乡之一的新丰乡所辖的唐桥里。清代中叶,唐桥里又换了一顶唐桥团的头衔。民国元年(1912),市乡自治成立,盐邑划为25市乡,唐桥归属在她之后兴起的湖垛市。民国十八年(1929),废市乡,行区制,唐桥改属十二区。194010月,盐城县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区乡行政区划仍沿旧制。19419月,建阳县肇建,唐桥隶属新县制七区武陵乡。1943年,七区改为六区。抗战胜利后,先后隶属武陵区武陵乡、建湖区武陵乡,直至建国初未变。合作化时期,成立唐桥农业高级社,直隶近湖乡。19589月,撤销大乡,实行公社制,公社以下设立大队,唐桥高级社改为唐桥大队,隶属近湖(初名东风)人民公社。19833月,大队改为村建制,唐桥大队又改名唐桥村。2001年,县境实行镇村合并,唐桥村被并入严桥村。从此,唐桥一名便进入被尘封的历史档案。

 

  如今,为适应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严桥村又被融入城南新区。老唐桥村迎来了历史机遇,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原住村民基本都搬进了双湖公园附近的农民公寓。湖中南路东侧,被规划建设城南地面水厂和城南中学;西侧将建成明清一条街。黄舍向北,为城南生态涵养区,秀夫公园就建在那里。昔日凤凰落迹的地方,如今真正成为宝地。在这片热土上,到处呈现生态之美、发展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成为全县新型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一个缩影。笔者采访那天,遇到几位老唐桥的怀旧老者,在故土上指指点点,寻找着昔日唐桥的远影。一位老人用了毛主席诗词中的一句名言,感叹地说:“风景这边独好!”原唐桥村75岁的老书记姚学琪对我们说:“中国梦,我的梦,今天的新城区才是我们梦想的家园。”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