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新四军与海南中学(王观悦 郑步礼 马效良 李世安)

发布日期:2014/5/27 15:48:02  阅读:2075  【字体:
 

 

在革命战争年代,盐城西北乡的海南中学(今属建湖县钟庄社区)是屹立在敌后的一座文化堡垒,培育干部的红色摇篮。这所学校的存在、变化和发展,并能够发挥如此的重要作用,是和新四军的亲切关怀,直接支持分不开的。

 

(一)

 

海南中学原系清末举人孙大鹏(字海南)于1925年在其家乡钟庄创办的私立中学。30年代初,因水灾停办。抗日战争爆发后,盐城遭敌机轰炸,城内不少学校迁至西北乡。孙氏后裔即在此时聘请来钟庄避难的教员为海中复校上课。

 

钟庄地区除海南中学外,尚有本地人办的陈村小学,以及由县城因避战乱迁来的时化中学和尚志小学。这4所中小学的广大师生有着抗日的内在要求和强烈愿望,常常自发地开展救亡活动。19408月,新四军挺进纵队为开辟苏北新区,培养大批的地方干部作准备,特派纵队政干部凌渐磐(凌一鸣)同志,通过中共盐城县委,到海南中学任教,把海南中学作为新四军的一个联系点。凌到该校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培育骨干力量,发展徐斌(苏我荷)等进步青年入党,并建立了学校地下党组织,带领广大师生走向社会,动员民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校内,改革课程设置,废除公民课,增设政治课,教唱救亡歌曲,自编抗战教材,文科选教了岳武穆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选讲了岳飞、文天祥的故事,以及有关抗日救亡的文章,实施抗战教育,同时宣传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事迹,使该校很快成了敌后首先树起的一面抗日大旗。从此,海中这所由为封建统治阶级培植驯服工具的旧学校,在党的领导下,逐步改造成为抗战建国伟大事业服务,培育革命人才的基地。

 

八路军、新四军在白驹狮子口会师后,特别是于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后,军部领导对地方教育十分重视,对原新四军挺进纵队的联系点——海南中学尤为关切。1941125日,新四军在盐城游艺园召开重建军部大会,特邀海中师生参加。不久,新四军政委刘少奇派军部秘书陆璀同志去海中指导工作,勉励他们搞好抗日民主教育。313日,海中成立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原新四军后方办事处主任杨纯、县委书记冯国柱等亲临祝贺。新四军军部在盐城召开的“五四”纪念大会上,海中戏剧社演出了自编活报剧《枪毙汪精卫》,受到军部领导的赞赏和与会者的欢迎。

 

在民主建政初期,新四军军部经常派知名人士到海中讲学和指导工作。1941年夏,鲁艺华中分院按照军部的指示,组织三个工作队下乡协助地方开展工作。音乐系主任何士德带领的第一工作队,被派到海中所在地的盐属十二区,以海中为落脚点,指导和带动附近学校及全区广泛开展抗日民主活动。工作队进驻海中的当晚,就举行了联欢会,邀请周围学校师生参加。海中校长李仰同代表全体师生致词欢迎。工作队为师生们表演了《中华民族好儿女》、《亡国奴当不得》,《当兵把仇报》、《傻子打游击》等救亡歌曲和戏剧,台上台下,掌声雷动,那慷慨激昂的情绪,热烈紧张的气氛,使与会者久久不忘。

 

鲁艺师生到海中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宣传并积极推行抗日民主教育,提出在一切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总目标下,做好教育工作。在建立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的基础上,又建立了教师抗日救国会,这是盐城西北乡教育界最早的抗日民众组织。此外还成立了海中剧团、歌咏队、秧歌队、标语缮写组、时政讲演站等,在校内外轰轰烈烈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鲁艺工作队下乡之时,正值日寇对盐阜区发动第一次大“扫荡”的前夕。鲁艺同志的工作是非常紧张而又艰苦的,除了帮助海中等学校实施抗战教育,还要组织师生深入群中去宣传,组织自卫队,开展反“扫荡”斗争。每逢群众集会时,工作队都要演出抗日的歌曲、戏剧,夜晚回到驻地后,便帮助学校剧团编、排文娱宣传节目。白天不怕太阳晒,夜晚不怕蚊虫咬,常常夜以继日,通宵不眠。在百忙中,何士德主任挤出时间,为师生们上政治课,讲《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章枚教授主动上音乐课,教唱鲁艺自编的革命歌曲。有一次,鲁艺戏剧系主任许晴到湖垛体验生活,也特地对海中剧团进行辅导。 6月底,苏北歌咏协会湖垛支会在钟庄成立,何士德同志在会上作了生动的演讲,海中师生中的文艺骨干分子,都被邀请参加。在15名支会委员中,海中师生即有9名。鲁艺工作队在南梁乡结合工作时,和海中墙报小组一起,出版了通俗墙报《大家看》,两天一期,受到农民和其他民众的欢迎。此后,海中的进步师生便紧跟鲁艺工作队,分头深入到各乡村,动员群众献枪献粮,组织自卫队、运输队、拆桥队、情报队,有时和鲁艺同志同台演出,显得非常活跃。

 

这年7月上旬,海中全体师生参加盐城学联在芦沟寺举办的夏令营。新四军军部派了一批青工干部担任夏令营各个大队,中队的领导工作,并组织了临时服务团,将团员分成小组,到各组开展及指导戏剧音舞工作,许晴、贺绿汀、许幸之等都亲临指导,鲁艺的同志们和海中师生经常在一起讨论时政,参加讲演,开展歌咏、戏剧、美术、体育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加深了革命情谊。721日,日寇对盐阜区发动第一次大“扫荡”,夏令营解散,海中的小同学被动员回家,大同学跟着军部青工干部一起疏散,其中有不少人扛起了枪,踏上抗日征途。

 

(二)

 

1943年初,为了粉碎日寇的第二次大“扫荡”,新四军部队和地方机关实行精兵简政,抽调一批人员加强基层建设,考虑到海南中学所在地的钟庄地区沟河密如蛛网,交通便利,群众觉悟高,斗争性强,海中基础好,而且是军部的联系点,主客观条件具备,斗争形势又急需培养大批人才,而当时创建不久的建阳县全境还没有一所县立中学,于是委派部队的文化干部朱波、仇泊、冯智、田林、游颖等同志先后到海南中学工作,分别担任了该校的党支部书记、生活指导部主任、指导员、政治辅导员等主要领导职务,直接肩负起创办“抗大”式新学校的历史重任。

 

新四军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灵活主动的工作方法和密切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也教育和影响着海中的广大师生。他们在新四军的言传身教下,树立起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艰苦办学思想。没有教材自己编印,没有教具自己制作,吃粗粮,睡地铺,不叫一声苦,形势紧张时,白天站岗放哨,夜间和衣而睡,一发现敌情,就跳圈子,和敌人“捉迷藏”。敌人东边来,他们西边学,背包书包随身带,走到哪学到哪,树荫下、草堆旁、河堤边都是课堂,膝盖当课桌,一有空就学起来,在学校周围敌堡林立的险恶环境中,始终坚持教学,从不间断,成了敌人打不散,困难拖不垮,巍然屹立的坚强文化教育堡垒。

 

在战争年代,海南中学不仅是一所普通中学,而且也是一所干部学校,是培育干部的摇篮,输送人才的基地。在整个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学与育人相结合的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为后来独立工作创造条件。新四军挺进纵队凌渐磐同志进驻该校后,十分重视上好时政课,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形式集体听时政报告,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1943年海中改为县立中学后,学校增设了《青年修养课》,由部队同志主讲,其内容有《青年与世界观》、《青年与人生观》、《青年与革命》等,使学生逐步提高政治觉悟,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从海中出去的学生,政治思想素质都比较好,实际工作能力都比较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如有一批学生去三师搞无线电工作,干得很有成绩,曾受到黄克诚师长的夸奖。据统计,该校在战争年代为根据地、解放区输送了上千名的军队干部和建设人才。198594日,是该校建校60周年纪念日,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广大校友,共推出400多名代表返回母校参加校庆活动,他们中有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教授、讲师、研究员、艺术家、作家、工程师,有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这说明海中当时的办学成绩是非常突出的。此外,海中还多次协助建阳县委举办在职干部培训班,为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作出了贡献。在师资和教学设备上支持过淮安师范、盐城师范和射阳、建阳、上冈等中学,起到了“工作母机”的作用。

 

海中又是宣传队。在新四军文艺工作者的辅导下,海中剧团成了县委一支重要的宣传骨干力量。他们根据战时需要,自编了上百个大、中、小型节目,经常深入全县各地演出,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在1943年参军运动中,海中剧团曾到全县各区作巡回宣传,歌声响彻四面八方。在全区评比时,名列前茅,荣获绣有“参动歌声遍建阳”的锦旗一面。日寇投降前夕,海中剧团曾到敌据点盐城附近的张庄演出,黑夜里,用土话筒向敌人喊话,规劝伪军弃暗投明。在宣传工作中,海中除抓好文娱演出外,还组织歌咏队、秧歌队,成立黑板报、墙头诗编写组,举办时政讲座,贴标语、散传单,运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活动。师生们还创造了用贝壳组字的办法,把宣传内容用贝壳嵌在交通要道路口,既醒目又耐久,曾得到三师副师长张爱萍同志的赞扬,并向全区推广。

 

海中亦是工作队。紧密配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抗战锄奸、土地改革、征收公粮、慰问军队、护理伤员、封河打坝和动员参军等政治中心任务中,学校除大力宣传外,还派出师生到附近区、乡、村协助工作。19443月,行署通报表扬了“海中师生参加打坝和宣传”的事迹,号召全区各学校学习。在每次参军运动中,海中师生都踊跃报名参军参战,单19476月,全校就有32名同司学光荣入伍,直接支援了革命战争。当时的《盐阜日报》以《海中三十二名应届毕业生光荣入伍》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在反“扫荡”斗争中,部队同志带领师生经常摸黑到串场河敌封锁线上,挖公路,毁桥梁,切断电线,有力地配合地方武装取得反“扫荡”斗争的胜利。解放战争全面打响后,学校派出工作队,帮助地方干部组织后勤,有的还跟随部队上前线,做宣传鼓动工作。在敌情紧张时,海中成立了武装队,师生们日夜站岗放哨,保卫学校。有一次,敌人窜到海中教学点张墩一带“扫荡”,部队同志率领学校武装队,活捉几个敌兵,受到县委的嘉奖。大军渡江时,学校还组织随军渡江宣传从,协助部队开辟新区,不折不扣地完成了党所交给的各项任务。由于工作出色,五分区党委授予该校“支前模范”的光荣称号。

 

海中还是一支生产队。在1943年大生产运动中,全体师生发扬南泥湾精神,大搞勤工俭学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种菜、养猪、磨豆腐、捞鱼虾,改善生活。有时还为部队加工军粮,特别是纺纱搞得最为热火,各班都有几部简易的木制纺纱车,每天下午课后,轮流纺纱织布。由于抓好生产自救,既改善了伙食,又增加了收入,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靠自己勤工俭学即能解决学膳费。在战争年代,海中学生之所以很少辍学,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生产搞得好。在农忙时节,师生们帮助军烈属或附近群众拉犁踏车、割麦栽秧、施肥除草,深受群众欢迎。师生们还自力更生,土法上马,搭起了简易大会堂,白天作教室、会堂,晚上作宿舍,自己动手不断改善教学条件。

 

(三)

 

全国解放后,曾在海中工作过的部队同志,先后调出,然而,新四军的优良传统和他们的艰苦办学精神被海中师生接过来,传下去,不断发扬光大。在新的历史时期,海中广大师生时刻以新四军老同志的革命精神激励自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投身到当前教育改革中去,迈出新的步伐。80年代成了钟庄乡“三制”(校长选任负责制,教师定编聘任制,教学岗位责任制)改革的试点校,取得的经验,在全乡、全县、全市、全省推广,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年海中是坚持敌后办学的模范学校,今天是市、县验收的合格初中;当年海中的宣传、体育工作在根据地傍上有名,今天他们的宣传、体育工作在全市名登榜首;当年海中是大生产运动的标兵,今天是勤工俭学的先进单位。近几年来,该校多次被市、县评为先进集体、文明单位。教育改革,体育工作还受到省政府的表彰。

 

当年海中是在新四军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没有新四军就没有海南中学的变化和发展。今天海中师生没有辜负新四军的期望,他们正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勇向前。新四军老战士也忘不了这块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几十年来,他们一直怀念着海中。1985年海中66周年校庆时,他们推派了仇泊、冯智、田林、游颖等4人为代表,专程参加校庆活动。他们看到海中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和学校生气勃勃的景象,都无比的高兴,深深感谢老区人民把教育战线上的这面红旗越举越高。老区人民亦忘不了当年新四军在海中洒下的汗水,付出的心血。新四军为人民办教育的功绩将永垂史册,光照后人。

 

录自《建湖文史选辑》(第四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