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华中鲁艺烈士陵园概况(赵庆荣  李世安)

发布日期:2014/5/29 9:01:12  阅读:2070  【字体:
 

 

华中鲁艺烈士陵园,是为纪念在北秦庄(今建湖县庆丰镇新胜村)殉难的华中鲁艺二队烈士而建的。

 

华中鲁艺烈土陵园位于庆丰镇东方村盐建公路北侧,在当年鲁艺二队师生遇难的北秦庄东南约一华里。陵园前面横贯东西的公路,园后是一条与公路平行的小河。园地面积2300多平方米。园的正门有一座水泥栏杆砖石结构的鲁艺桥,连结盐建公路,进桥向北是一条八米宽的通道,道旁植有青松翠柏。园中屹立着一座13米高的纪念碑,是用水泥浇铸成的五条直线长方体,五条直线标志为音乐符号五线谱,意味着在这里殉难的多系党的文艺战士。碑的上端嵌有金黄色五角星,象征着党的领导。下端浇有一面红旗,红旗从正面延伸至两侧,象征着革命文艺大旗千秋万代飘扬。碑的正面红旗下镌刻着当年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于题字,“华中鲁迅艺术学院殉难烈士纪念碑”。碑的底座前的石碑上刻有碑文。纪念碑后面正中,是华中鲁艺殉难烈士墓,墓东侧是丘东平烈士墓,西侧是许晴烈士墓,墓皆呈长方体,高出地面50公分。墓的四周植有常青松柏。碑后不远处砌有四间革命历史资料陈列室。这里的一切,都记录着鲁艺战士浴血抗战的悲壮一页。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这时,战斗在大江南北及遥远的西南大后方的杰出文化战士和进步青年,纷纷向盐城聚拢。随之,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以下简称“华中鲁艺”)正式成立。时隔半年(19417月),日伪对盐阜区发动第一次大扫荡,华中鲁艺跟随军部转移至湖垛北乡。7月下旬,湖垛、上冈等集镇被日寇侵占,形势发生急骤变化。是月23日傍晚,华中鲁艺二队师生奉命从北左庄东边的陶家舍出发,向敌人主锋侧后方的楼王庄一带转移,于次日凌晨四点,在五区北秦庄遭日伪突然袭击。这支文艺队伍仅有几支枪,五六十发子弹,其余都是手无寸铁。敌人发现这一目标后,机关枪、掷弹筒、小钢炮一起张口,顿时弹如雨注。鲁艺二队师生奋力拼杀突围,表现了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有八位不会游泳的女同志,当被敌人逼至河边时,她们为了不丧民族气节,全都跳水以身殉国。在突围中,丘东平、许晴、朱丹、李锐、张平、袁万华、张炳炎、王海纹、丛云生、魏征、叶玲、施予、吴斌、李馨、徐辉等二十多位同志壮烈牺牲,当地群众亦有8人惨遭杀害。日伪撤退后,地方干群和鲁艺二队突围出来的师生以及三师七旅二十团二营指战员,在张庄(张家柯堂)为丘东平等烈土召开了追悼会,安葬了烈士遗体。不久,华中鲁艺二队突围出来的师生转移到新四军军部临时驻地——阜宁县周门。一到那里,刘少奇、陈毅等军部领导同志接见了他们,并表示亲切的慰问,还鼓励大家继续战斗,为死难烈士报仇。反“扫荡”胜利后,陈毅同志写了《本军抗战殉国将校题名录书端》一文,后被收入新四军政治部编印的《革命烈士纪念文集》里。对丘东平、许晴等同志作了较高评价,对他们殉难表示沉痛哀悼之情。

 

当年华中鲁艺二队师生在北秦庄遭遇战中,与敌进行英勇不屈和悲壮激烈的斗争,给当地广大群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一直成为人们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人们逢年过节的时候去烈士墓地祭扫,以鲁艺和烈士的称谓,命名了鲁艺、东平、许晴等乡村名称。1984年夏,庆丰镇广大干群和中小学师生又发起募捐资金,筹建了华中鲁艺烈士陵园,以供人们永久地缅怀和瞻仰。

 

录自《建湖文史选辑》(第四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