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潟湖寻踪(李世安)

发布日期:2014/7/17 16:05:17  阅读:2331  【字体:
 

 

提起省级名胜风景区九龙口,无不对这里潟湖型的原生态湖泊感到好奇。走进景区,方见庐山真面目,真正领略古潟湖的原始特征。

 

九龙口与潟湖

九龙口是古潟湖的遗存,属苏北里下河古潟湖地的一部分。据专家考证,早在几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末期(距今约15万年到2.5万年),由于大面积的海退,东海、黄海大陆架基本脱离海水而成为陆地。九龙口所在的盐阜平原曾一度成陆。上世纪80年代,在县境芦沟镇大头铺和庆丰镇廖港村曾发现多枚麋鹿化石。麋鹿是沼泽平原型食草动物,表明当时境内已是陆地森林、草原、沼泽环境。后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面上升,沿海低地逐渐被淹。到距今六、七千年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大海浸时,今盐阜平原全部被海水淹没,成为里下河浅水海湾的一部分。从地下发掘的香鲸、长须鲸等水生动物的遗骸判定,建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较大的海浸海退、沧桑变化。

和世界上所有潟湖一样,里下湖古潟湖大致经历了海湾—潟湖—淡水湖沼三个发育阶段。也就是说,古潟湖环境的遗存水体原来是海洋的一部分。约在五、六千年,又开始海退。同时,南面的长江和北面的淮河在入海口淤积了巨量泥沙,在岸流和海浪的作用下,从阜宁开始,南经草堰口、上冈、盐城,直至东台县境,形成了岸外沙堤。境内范公堤以东的西冈、中冈和东冈就是古代沙堤,是最初形成的海岸线。由于海外沙堤的屏蔽阻拦,里下河古浅水海湾逐渐与外域大海隔开,仅有一些潮汐通道与外海相连,岸外沙堤西侧的里下河水域,逐渐淡化,形成半咸半淡水,称潟湖。根据放射性同位素C14测定年限,境东草堰口、上冈一线的古沙堤形成年代为56007000年间,相当于中全新世最大海浸时期,在沙堤西侧平原,5000年前还是一片浅水海湾,潟湖环境仅维持10002000年。在4000年前,范公堤以西已成为陆地淡水生态环境了。

九龙口位于里下河古潟湖中部,形成于4000年前的潟湖环境向淡水湖沼演变阶段。这里的一切,原生态环境赋存完好,它的现状仍是原生态的,也是裸露的。九龙口的河,看不出人工开挖的痕迹,两岸也没有圩堤,任河水自由流淌。九龙口的水,没有污染,经过水生作物的过滤,水质纯净透明,清澈见底。湖中两个相邻的小岛,人们从未在上面加过一锹土,却总是浮在水面之上。大自然造化的滩涂湿地,一望无垠,九条河从不同方位蜿蜒而来,仿佛九条玉龙盘旋在无边无垠的绿色地毯上。作为里下河古潟湖典型的地形地貌,保存如此完好,在国内已不多见。广袤的水面,奇特的地貌,原始的生态,秀美的风光,丰富的物种,集蓝天、绿水、滩涂、沼泽、湖泊及珍稀动物于一体,不愧为水乡泽国的一颗明珠。专家认为,它可作为世界和我国潟湖发生、发展的佐证,对科学研究、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合理地开发利用,对里下河地区旅游业发展也将起到促进作用。

 

九龙口与射阳湖

在潟湖发育过程中,随着海岸线的东移而显得更为封闭,区内继续受长江、淮河泥沙的堆积,加上湖内生物体的不断积累,水面逐渐淤浅分化,堵塞湮没,原来的水面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湖泊,其中最大的是射阳湖,九龙口即是射阳湖的一部分。

射阳湖,古称射陂。《说文》:“湖,大陂也。”《汉书》:“广陵王其相胜之奏夺其射陂”,即指此湖。据淮扬有关州县志书记载,射阳湖在山阳(今淮安区)东南七十里,在宝应东六十里,在盐城西北一百二十里,湖阔三十里,萦回三百里。淮扬七州县诸水皆汇于射阳湖,由此入海。当代考证,射阳湖位于北纬 33°2133°31,东径119°31119°36,古为巨寢。明《淮扬志》、《宝应志》称“谢阳湖”,因射、谢双声,古通用。今人称“古射湖”。史书上说,淮郡左右皆带湖,射阳湖最古,为古代五湖(另四湖即玉湖、太湖、丹阳湖、宫亭湖)之一。春秋时吴王夫差开邗沟,该湖西南通邗沟而达于江,西北至末口(今淮安区西北部)而入于淮。“自春秋以迄汴宋千有余年,为南北馈运之孔道。”明中期以前,射阳湖仍有方圆百里,水波浩瀚,俨然一片汪洋。广阔的水面,险恶的地理环境,昔为兵家必争之地。史书多有记载。据有关史料,公元前486年,就有军队设防于此。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孙权攻占射阳城,曹操屯兵射阳湖,打退孙权。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射阳湖驻军屯垦,亦兵亦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左将军韩世忠兵败沭阳,奔走盐城,在射阳湖一带设防。据《大金国志》记载,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三月,宋武功天史张荣击败金兵于射阳湖九里泾(即今县境恒济镇九里一带)。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山东红袄军李全曾率部占据此湖,习练水军。其时,“射阳湖浮居者数万家”。

1128年,黄河决口南侵夺淮入海,射阳湖又经历了一次大的洗礼。湖身逐渐被黄河搬来的泥沙湮淤,入湖泾流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之下,使九龙口地区成了湖荡沼泽地中九条河的汇合处,上游有七条进水河,下游两条出水河,下泄水经射阳河入黄海。中间有两个突出水面的滩涂岛,高层为0.71.2米。从岛上观看,湖荡、草滩、河网相织,形成“九龙戏珠”的特殊壮观绮丽的地形地貌,不但在江苏,就是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九龙口西北侧的东尤庄,历史上曾是射阳湖北隅的出水口,黄河夺淮后,射阳湖被淤塞,上河水无法容纳,下河水难得下泄。从清初起疏通了东尤庄附近的虾、须两沟(并为一河),东至朦胧河,经过庙弯流入大海。因上游是射阳湖,故称由虾须沟入海之河为射阳河,东尤庄成了射阳河的源头。值得指出的是,有些志书把射阳河与射阳湖混而记载,甚至只记射阳河,不载射阳湖。射阳河是射阳湖后出之河,无庸置疑。

 

九龙口与马家荡

射阳湖是九龙口和马家荡的母体。

黄河夺淮后,里下河以射阳湖为主的湖泊不断缩小,有的甚至被泥沙淤平成陆。至清崇祯年间,湖身再度垫高,淤浅四平,茫无畔岸。“湖之在西者变而成陆,湖之东者乃沦而为荡。”后来的八八六十四荡,多为射阳湖遗址矣。

“八八六十四荡,马家荡是首荡”。马家荡原称马荡,相传是放养战马的天然牧场,《湖乡分志》载:“荡之属盐(城)居其大半,属宝(应)者西南一隅,属阜(宁)者只沿荡一面而已。”清光绪《盐城县志》既把大孙庄(今阜宁县益林镇马家荡居委会所在地)一带荡区标注为马家荡,也把沙家庄(今县境九龙口镇九龙口村)一带荡区标注为马家荡。民国《阜宁县志》称“射阳湖北隅为马家荡”。北隅范围很广,基本包括今建湖县境西南沿荡地带。民国《续修盐城县志》记云:‘马家荡北与阜宁县分界,马家荡之南端近安丰镇者又曰安丰荡,其西有绿草荡,入淮安县境,在射阳镇东者曰九里荡,在沙村南者曰沙村荡。”沙村荡即今九龙口荡区。这一广义马家荡之名直到解放初期仍在使用。19499月,盐城军分区成立马家荡剿匪指挥部,指挥部就设在马家荡的中心地带沙家庄(今九龙口村)。

九龙口,是射阳湖的核心所在,也是射阳湖遗存的荡区主体。马家荡原来多数荡区在今建湖县境,现在的马家荡则是原来大孙庄改称的社区名称。据《建湖县土地志》记载,建湖“建国初期,经勘查其荡滩范围,西部由北建港沟口向南经马荡、沙庄到西射阳沿线长达26公里,南部由射阳向东经九里、黄土沟到南沿河口沿线长达14公里,其间与射阳湖相毗连的原始荡滩总面积为222915亩。”而阜宁马家荡荡滩总面积不到10万亩。如今水荡面积仅存2.4万亩(《益林镇志·马家荡篇》)。九龙口水荡面积至今尚有4万余亩。

马家荡也好,九龙口也好,都是古射阳湖派生出来的,拥有一派得天独厚的内陆湿地景观。在地质学上,九龙口被称为内陆河口湿地,为我国四大河口湿地中的经典版本(另三大河口湿地为台湾基隆河与淡水河汇合湿地、黄河湿地、崇明岛湿地)。这里河网纵横,水天一色,民风淳朴,风光宜人。景区内一年四季景色各异:阳春三月,芦芽出水,一望无际,远与天接,绿柳垂丝,紫燕掠天,给人带来祥和温馨;夏日则有万顷苇滩,露珠滴翠,芙蓉出水,荷香十里,那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诗意境界;秋天,金色的芦苇铺天盖地,与蓝天碧水相互辉映;严冬,渔村临水风来阔,海国无山落日迟。天地的宽容与厚爱,把云水一色的秀美都凝聚在她的身上。天然胜景,四时变化,是名符其实的宝地、福地。九龙口保留着原始湖荡湖滩的自然环境,不失美丽的苏北水乡原有的风姿。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