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旧址:树海大队旧址
20世纪四十年代初,在县境南部活动着一支颇有影响的农民抗日自卫武装,这就是由中共地下党员、盐城县委委员、盐城西南行署主任树海领带的树海大队,而这个大队组建成立地在境内的树家桥(今沿河镇树桥村)树氏宗祠。
旧址印象 树氏宗祠位于树家桥南庄后、滕沟河北岸一个约一亩多地大的高墩子上。据树氏宗谱记载,宗祠建于清代,为四合院的豪华建筑,有房屋22间。北边正殿供奉着祖先牌位名讳,东西厢房和南大殿为祭祖议事和聚餐场所。南殿大门为正门,大门旁有石鼓一对(俗称石狮子,上面雕着图案)。因树氏是清代官宦之家,大门两侧砌有“八字墙”,大门上方雕有“圣旨”和八仙过海的砖像。东厢侧门有门楼,挂着县立树村小学校牌。宽大的天井中间有一座小花园,西南角有升旗用的旗杆一根,四周栽植高大的梧桐。整个宗祠青砖小瓦,飞檐翘角。1941年2月树海大队就在这里组建,召开了成立大会,也是大队军事训练的重要场所,抗战时期新四军过往部队也曾多次在这里驻训过。1943年大崔庄据点伪军到树家桥扫荡,树氏宗祠遭到部分毁坏,新中国成立初完全拆除,现为居民住宅区。
史事经纬 1941年2月,盐城县委,县政府为加强西部荡区对敌斗争的需要,决定成立了盐城西南行署(同年4月撤销),任命十一区区委书记树海为行署主任。同时还要求行署建立起自己的自卫武装组织,以对抗土匪、韩顽和日伪军的袭扰。根据这一指示精神,树海同志利用家乡树家桥七、八人枪的自卫队,进行有组织,有领导的训练和活动,此后又从宗族中动员一批人参加,队伍扩大到70余人枪。为公开地打击敌人,实行武装自卫,遂将自卫队正式任命为“树海大队”,树海自任大队长,并在树氏宗祠举行了大队命名仪式。大队只设1个警卫连,连长霍宗孟,副连长王汉民、树芳,指导员王世英。同年夏,部队又收编了鸽子荡的夏福康土匪武装,队伍扩大到100多人枪。1941年7月日军发动第一次大扫荡时更名称“盐城县荡东大队”,大队下属三个中队,收编的夏福康部为第一中队,夏福康任中队长;东夏庄民兵基干班为第二中队,朱同阶为中队长;原警卫连为第三中队,成为境内西南荡区一支独立的地方抗日自卫武装。主要活动在县境内东南和西南部荡区一带,开展武装自卫,打击汉奸和地方恶霸势力,配合新四军主力抗击日伪军扫荡。1941年9月建阳县建立后,改名为建阳县荡东大队,树海仍任大队长。1942年春,一中队不服管教,胡作非为,中队长夏福康有投敌行为,大队在县政府和县总队配合下,对一中队做了遣散处理,纯洁了队伍。同年7月并入建阳县抗日自卫总队(简称县总队)。
树海大队从组建到上升为主力前后仅一年半时间,对敌作战50余次,在抗击日伪军扫荡,清剿土匪,保护抗日民主政权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立下了不朽功勋,将永远载入建湖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史册!
关连人物 树 海
树海(1912~1981),原名树延绮,沿河镇树家桥人。早年就读于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与务本女中学生张美茵等创办《辟生》半月刊,宣传抗日救亡。“一二.·九”运动时,担任暨南大学抗日救国会主席。“八·一三”事变后,他与梁涛等人去浙江湖州等地发动民众抗日,后回家乡执教于沙沟小学。民国二十八年(1939)春,他和同校教师徐亚云毅然弃职去高邮湖西,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三路二团”陈文部,在该团政治处供职。不久,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同年秋,该团在塔儿集为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击垮,树海与徐亚云脱险后,去苏中找中共泰州中心县委书记俞铭璜联系党组织关系未果。根据俞銘璜指示返回家乡,继续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10月,中共苏皖三地委派刘大谟来树家桥,在他家中建立中共盐城县工作委员会,树海重新履行入党手续后,任工委宣传部长。次年5月,他因活动过多,政治身份暴露,由党组织安排绕道泰州去皖东北,因交通受阻,遂留苏中任中共靖江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长。1941年春,回盐城任县委委员兼第十一区区委书记、盐西行署主任。他积极发展地方武装,经其组建的“树海大队”,是一支很有影响的地方抗日武装。同年秋,建阳立县,树海先后担任县农救会会长、县抗日自卫总队副总队长、县长、县委书记等职。1948年初调皖北,任中共两淮区党委委员,后担任中共合肥市委书记、合肥市市长。1951年调华东局政法党组工作。1955年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处长兼秘书主任,后调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兼党总书记。上世纪六十年代,先后任上海市普陀区副区长、政协普陀区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81年病故。树海一生曾多次遭受挫折,但对党的忠诚始终如一。生前著书《醉雪诗抄》。
- 上一篇文章: 革命旧址:中共盐城县委员会成立旧址
- 下一篇文章: 革命旧址:新四军军部及华中局移驻北左庄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