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名人故里:乔冠华故居
从建湖县城坐车东行5公里,便到了著名外交家乔冠华的故乡——盐城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庆丰镇东乔村。这里西傍东塘河,地处204国道和盐淮公路之间,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村子四周农田平展,阡陌纵横。村内美观整洁,居民住宅多为设计精巧的楼房,村路全部硬质化,汽车可直达农户门前。乔氏故居就坐落在村部的北侧,在这里,乔冠华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址貌一览 乔氏大院建于清代。院落内花木葱茏,青砖小瓦的房屋,龙脊花墙,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主屋坐北朝南,明三暗四,东厨西厢,占地近2000平方米。主屋明间里,陈列着100多帧照片,将乔冠华从德国留学回来从事抗日救亡和在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一系列外事活动、重要国际会议以及晚年生活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参观者的眼前。主屋西房的阁楼是乔冠华少年时代的休憩处,有一张单人木框竹心床,两头用长凳搁着;床边有一只小柜。楼下陈列着乔冠华的部分遗物,包括著作和生活、办公用品等。日寇侵华期间,全村房屋毁于战火。而乔氏大院独能保存,是因为有个伪军旅长看中了它,将它作为旅部使用,其时乔家人已在户主乔守恒(冠华之父)带领下逃难至沪上。新中国建立后,乔氏大院由乔冠华的大嫂一家居住。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其大嫂一家迁居盐城,大院即由地方使用,设过队部,办过油坊。现在的故居,是乔冠华逝世后,由庆丰镇人民政府于1990年筹资修复的。增砌了围墙,又在西厢旧址上建了一排新屋,作为资料室和接待室;大院门口复修了牌坊, , 式的门, 楼,门额上书“乔冠华故居”五个大字。2003年9月被列为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被确定为盐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人物履痕 乔冠华于民国2年(1913年)3月28日诞生在故居主屋的东房。母亲姓刘,生有三男五女,冠华最幼。冠华3岁时,生母病故,父亲续弦又生一男二女。乔家在当地是书香门第,曾祖父乔泌是邑庠生,能诗擅文,名播乡里;父亲乔守恒、叔父乔守清都是读书人,开明但无意仕途。冠华幼时资质聪颖,悟性过人,加之家学渊源,入塾前就能坐在父亲的怀里一首接一首地背诵古诗。5岁时,到他二叔乔守清的家塾里读书。这位二叔教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一丝不苟,而乔冠华学习也很刻苦勤奋,出奇地爱读书。当年乔家屋后西北角有一个大池塘,池塘中央有座圆土墩,乔守恒在土墩上盖了两间茅屋,算作书斋。由于茅屋里的光线比老屋明亮,空气又新鲜,竞成了乔冠华最喜爱的读书场所,被风趣地称之为“小岛书斋”。乔冠华白天去叔父家受益,放了学就到“小岛书斋”读书。在家塾时,他就能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以及《四书》、《古文观止》,表现出惊人的记忆力。
乔冠华10岁时走出家门,随二哥冠鳌进入设在裴刘庄的三丰市第一小学读高小,12岁小学毕业,随后在亭湖中学、淮美中学和钟南中学读书。他用4年时间,读完了中学六年的功课。1929年,16岁的乔冠华高中毕业,考取清华,攻读哲学。在清华园,他是同届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被誉为“苏北神童”。24岁时,乔冠华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这在当时可算是凤毛麟角。他少年得志,却也少年气盛,曾发“天下文章班马乔”的惊人之语,自比西汉文章大家班固和司马相如。
抗日战争初期,乔冠华刚从德国回来的时候,就以锋利的文笔,在广州、香港、重庆各抗战报刊发表时评文章,还有许多文章登载在新加坡等地的华侨进步报刊上,因此,“乔木”的笔名在香港和东南亚一带广为人知。其时胡鼎新(胡乔木)在延安写文章用的笔名也是“乔木”,他俩一南一北,皆为文章圣手,故当时有“南乔”、“北乔”之说。乔冠华以后在重庆《新华日报》工作,以“于怀”的笔名撰写《国际评述》专栏文章,先后出版《争民主的浪潮》、《形势比人强》、《向着宽阔光明的地方》、《从战争到和平》、《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等。他的不少政论文章,纵论国际国内形势,其见解之独到、逻辑之严密、文采之华丽、语言之犀利,令中外广大读者心悦诚服,赞叹莫名。当时远在延安的毛泽东也关注到他的文章了,并给予高度评价:“他(乔冠华)写的一篇文章可顶上战场上的几个坦克师哩!”
新中国建立后,他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器重,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局长、外交部政策委员会副主任、亚州司代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副部长、部长等到职。在长达40年的外交生涯中,乔冠华以一支利笔和杰出口才,显露出冠世的才华,为共和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20世纪六十年代初中苏公开论战期间,乔冠华是钓鱼台国宾馆“秀才班子”中的主要成员。1970年他起草了在世界引起重大反响的“五·二○声明”。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乔冠华在毛泽东、周恩来的直接指导下参加了中美会谈,他和当时的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共同起草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1971年10月,联合国大会决定,把蒋介石的代表从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时,邀请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出席第26届联大。中央在讨论第一任中国赴联大代表团团长人选时,毛泽东亲自点将:“让‘乔老爷’作团长。”“乔老爷”就是乔冠华。
乔冠华紧急受命,深感责任重大。在故居资料室内,陈列着一首《过大西洋》的词,是乔冠华1971年10月11日率团去联合国途中的飞机上亲笔写下的。词中写道:“万里大洋横渡,一望长空尽碧。此去欲何为?擒虎子、入虎穴!”对此,乔冠华还加了自注:“出国前,主席多次找我们谈话。最后一次,我问主席还有什么交待的?主席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首词及其注,真实反映了乔冠华当时肩负重任、不辱使命的决心和信心。
11月15日,联合国为中国代表团举行了欢迎大会,57个国家的代表相继登台致欢迎词。最后当乔冠华代表中国走上讲台时,他那焕发的容光、颀长的身材、花白的头发,甚至连同身着的那套深色中山装,一下子成了那天联合国大厅最为耀眼的亮点,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雷鸣般的掌声中,乔冠华开始了演讲。他旗帜鲜明、雄辩滔滔,全面阐述了我国的外交政策,表现了新中国外交家的远见卓识和过人才华。当他演讲结束时,热烈的掌声在联合国大厅长时间地回荡,各国代表团团长纷纷上前与他握手、拥抱,向他表示祝贺。
由于乔冠华的才学和他在1971年26届联大的出色活动,一直到1976年中国政府每年都派出以乔冠华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大会议,这是他外交生涯的巅峰时期。
乔冠华1977年被诊断患有“高心病”,即高血压引起的冠心病,1978年10月又被确诊为肺癌。1983年9月22日上午10时40分乔冠华带着晚年的遗憾溘然长逝,享年70岁。
- 上一篇文章: 革命旧址:上冈共进社旧址
- 下一篇文章: 建湖名人故里:王翰出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