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西塘河的歌声(李世安)

发布日期:2015/1/11 15:40:15  阅读:2185  【字体:
 

西塘河两岸民众历来喜歌好舞,是盐阜民歌之乡。不过旧时乡歌多以悲曲为主,歌声凄苦哀怨。民主建政初期,党派来新文艺工作者在这里开展新文化运动,创作了大量的新歌,培养了一大批歌手。从此,西塘河畔歌声响亮,传唱着欢乐之歌、战斗之歌。

西塘河畔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湖垛南乡的前李府,曾是早期的中共盐城地下县委诞生地;楼夏庄的群英中学,上世纪30年代即有地下党组织,今县境不少老干部是从这所红色学校走出来的。因此,塘河一带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八路军、新四军会师盐城后,青年戏剧家许晴即被分赴这里体验生活,创作了《中华民族好儿女》歌词:

春天的太阳放彩光

胜利的歌声响四方

我们是中华民族好儿女

千锤百炼已成钢

从不怕千难和万险

坚持抗战在敌后方……

他的战友孟波为歌词谱曲。这首歌,已在西塘河畔乃至盐阜区传唱了70多年。与许晴同来体验生活的还有诗人辛劳,他经常到河边柳树下,注视码头那边洗涮的姑娘和对河小伙子对歌的情景,诗样般的生活感染了他,一下子创作了《人牛太平》、《送军粮》、《先埋了他》等歌词,几天后即被《江淮日报》刊用,还被选进了盐阜区冬学课本,根据地男女老少都会唱。

19417月,日伪准备对盐阜区发动第一次大“扫荡”,驻盐城的鲁艺华中分院奉命转移,来到西北乡西塘河一带,在高马、唐桥、武陵等几个沿河乡村开展抗战文化宣传活动,西塘河畔集聚了钱俊瑞、丘东平、何士德、孟波、陈岛、许晴、贺绿汀等众多的文化精英,乃自古以来历史上空前的文化景观。他们利用场头、车篷、农家大院教唱抗日歌曲,鼓舞军民抗日斗志。同时还培养了一批歌手,顾鲁竹、王荫、周帜炎等歌手,就是从那时唱红参加革命的。在77湖垛召开的万人反扫荡动员大会上,还举行了抗战歌咏竞赛,西塘河畔红旗猎猎,歌声嘹亮,涌动着一股澎湃的抗日激情。

在反“扫荡”斗争中,抗日歌声是召唤人民战斗的强音。一首首抗战歌曲,犹如一颗颗投向敌人的炮禅。1941年冬,为粉碎日军用汽艇从水路四出扫荡的阴谋,根据地开展拦河打坝运动,便用歌声来鼓劲。唐采庭创作的一首《打坝歌》,大家最爱唱:“大伙唷,加油干,拦河打坝争模范,到处布下龙门阵,鬼子休想来侵犯”,突击5昼夜,就在敌人眼皮底下的西塘河段筑了7道大坝。1943年初,日军发动第二次大“扫荡”,重点扫荡西塘河下游的高作地区,那里是盐阜总队和建阳县委活动的中心区,为了拖住敌人后腿,让地方主力和县委跳出敌人包围圈,上游地区的民兵和歌手们把鞭炮放在空铁筒内爆炸,咯咯地响个不停,犹如机枪在扫射,响声过后,又用铁皮喇叭高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到来了……(喊)杀!”子弹声、歌声、呐喊声震天盖地,惊动了日军,随即调转头来,敌人在明处,民兵和歌手们在暗处,敌人赶到塘河西,塘河东歌声又起;敌人到塘河东,塘河西又唱起来了。日军处处扑空,知道受骗上当,又把部队拉回高作,但我主力和县委机关已跑得无影无踪。平时,歌手们经常深入到敌边缘区去高歌,用土话筒向敌人喊话,规劝伪军弃暗投明。建阳、高作的抗战剧团,他们的歌声不但响彻西塘河畔,一度还随军做火线宣传,被称为熏染硝烟的歌声。

19458月,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八年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县委、县政府在湖垛召开庆祝抗战胜利大会,同时举行歌咏活动,各区都有拉拉队,把歌咏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西塘河畔,村村锣鼓,庄庄弦歌,到处听到《当捷报传来的时候》、《胜利歌》、《团结就是力量》、《新四军恩情报不完》、《跟着共产党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它反映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