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夫故里——建阳镇(夏瑞庭李世安)
在苏北盐益公路线上,有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小镇,它是南宋末年民族英雄、左丞相陆秀夫的诞生地。丞相英名垂千古,小镇生辉传四方。陆秀夫故里在哪?建阳!
相传古代的建阳盛产蚬子,初名蚬子滩,唐代分称东建庄和西建庄。宋初,两庄合并为长建里。根据现有资料,建阳这个地名,最早见于元至大二年(1309)己酉春二月陆秀夫长子陆繇所著的《叙事普原》一文。文中有陆秀夫于“淳祜十年(1250)庚戌三月起行回籍,归后在建阳建立读书精舍”的记述。可见,至少在740年前,就有“建阳”这个名称。至于建阳二字的由来,地方志云:小镇位于建港沟北,水之北者谓之阳,故名建阳。
英雄故里
建阳是为当代的建阳人引以自豪和骄傲并津津乐道的陆秀夫故里。据陆氏世谱记载,陆秀夫为陆氏第五十五世孙,宋嘉熙二年(1238)出生。秀夫为次子,字君实,三岁随父母迁居京口(即镇江)朱方镇(今丹徒县境内)。十三岁时起行回籍,入建阳读书精舍攻读。十五岁应乡举,得贡补太学牒。十八岁魁省元,十九岁与文天祥同登进士榜,德祜初任礼部侍郎,后又升为端明殿学土,掌枢密院事。祥兴元年(1278)为左丞相。次年二月,元军大举南犯时,秀夫驻军崖山,不幸战败,驱妻、子入海后,即背负幼帝,怀藏玉玺,壮烈投海,终年42岁。明万历四十七年,追谥陆秀夫为忠烈公。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盐城建有陆公祠,建阳镇树起“丞相陆公故里”碑,建了忠烈堂、景忠堂,当年陆秀夫读书精舍原址,被命名为“宋陆忠烈公读书处”,并立碑传世。后来还以景忠堂名,新建了景忠桥和景忠书院。
建阳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张爱萍等许多革命老前辈都在这一带工作和战斗过。著名的建阳战斗曾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1941年9月,根据抗战形势的需要,党在盐城西乡一带建新县,为了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即以陆秀夫的故里——建阳为县名。从此,建阳成为苏北老区的革命根据地。当年建阳人民浴血奋战,对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解放后因和福建省建阳县同名,取建阳的“建”字和县府所在地湖垛镇的“湖”字,易名建湖县,以保留对民族英雄陆秀夫的怀念。
别名意味着特征
就象人有别名一样,建阳也有她的别名,“香街”、“铸造之乡”、 “小戏之乡”、“灯镇”、“龙镇”,一个比一个富有魅力。一个别名,就是一首赞美诗;一个别名,就是一种特征。
建阳被称“香街”与镇上悠久的制香业有关。建阳的制香业可以追溯到大兴寺庙的唐代。镇上及其周围的十几座寺庙,大都是唐、宋时期兴建的,有了寺庙就有了香火,于是制香业也就应运而生。抗日战争前,镇上经营香业的就有几十家,其中陈隆顺、陈恒兴两家尤负盛名,每家香店单师徒就有几十人之多,产品畅销扬州、镇江、高邮等地。一步入建阳街头,一阵阵木质清香扑鼻而来,沁入心肺,久而不散,仿佛进入一个芬芳的世界,故曰“香街”。现在,全镇仍有一百多家继续经营,其中牡丹牌卫生香和建阳无烟蚊香,产品远销江南各大市场,很受广大用户欢迎。
建阳的冶铁业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明初,从事冶炼手艺的苏州阀门周氏被“赶散”至此,聚居镇东首,重操旧业。根据地方农事需要,专门浇铸馋头、犁锋,产品销至安徽、江浙一带。到了明末清初,镇上经营冶铁业的已发展到三十多户,除生产农用产品外,还铸造香炉、八仙狮子、假山等工艺美术铸件,技艺精良,堪称一绝。目前,全镇有铸造厂二十一家,产品由馋头、犁铧发展到机械配件和工艺美术品,全年产值一千万元以上,“铸造之乡”的产品遍及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称建阳为“小戏之乡”也是名不虚传的。建阳自古兴唱“香火戏”,最初的江淮戏即是“香火戏”演变来的。早在明代,建阳三元宵就建有戏楼,供艺人唱地方戏之用。建阳会唱地方戏的人特别多。1940年冬天,在“鲁艺”的帮助下,建阳镇成立了业余文工团,这是盐阜革命根据地成立的第一个地方业余文工团,她曾多次和新四军三师文工团、鲁艺文工团同台演出。1959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教工作先进集体,在庆祝建国十周年的大会上,受到省政府表彰。最近几年,出人出戏,连续几次在县级以上会演中夺魁,有好几个剧本,被省级以上戏剧刊物选用。业余作者金学桂创作的《悠悠绿水情》,还被上海电视台拍成电视剧,小戏之乡的艺术花朵越开越艳了。
建阳为什么又被誉为“灯镇”?这是因为这里出灯的历史较长,曾蜚声苏北。每当逢年过节,镇上都要举办灯会。各种奇异花灯,制作精巧,形式多样,四乡八镇,争相观看。每次出灯,都有顽龙,这是建阳的一大特色。建阳人顽龙,除在平地外,还能在高台上盘旋,甚至能盘桥过河。灯会上的狮舞尤为精彩,九人各持一只色彩不同的狮子,做出跳、伏、追、斗、缚等动作,并按照乐器的节奏,变换图形,名曰《九狮图》。为了对民族英雄陆秀夫作象征性的纪念,建阳人还创造了《金狮盘龙》这个节目,为“灯镇”增声添誉。
人们称建阳为“龙镇”,是因为它地形似龙。传说古代苏州有位江湖术士,经过建阳时曾说过,建阳是块龙地,今后要出大贵人。他用手指划着:“建港沟是龙身,它由东向西,横贯全镇,西边凸出水面的酶神殿是龙头,景忠桥与双虹桥是龙角,沟南,沟北两汪清水塘即是龙眼”。他绘声绘色,说得活灵活现。当然,后来这里没有出“真龙天子”,却出了位流芳百世、名垂千古的大臣——陆秀夫。如今,这龙镇上居住着龙的传人,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穿云破雾,万里翱翔,使经济腾飞,他们才是“真龙天子”,难怪建阳人谈起小镇的巨变,个个眉飞色舞,喜形于色,充满自豪感。
射阳湖畔的明珠
建阳濒临湖荡,土地肥沃,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得天独厚。盛产稻、麦、油菜和各种河鲜。镇所属的29个行政村,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4400多万斤,人平贡献超千斤,油菜籽四百多万斤,名列全市榜首。这里生产的大米,还向朝鲜、加拿大等国家输出,成为盐城市商品粮基地之一。全镇每年还要向市场出售三万多担鱼鲜。柴、蒲、荷藕产品亦都可观,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早在唐大历年间,淮南黜陟使李承屯垦射阳湖时,内河水系得到疏通,引来江水灌溉溪田,建阳一带便成为江淮平原上的膏腴之区。南宋时,为了防范外患,镇的四周筑有防护墙,抗战初期,还有七处墙段残存着口。这说明那时小镇就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明代,随着西建港沟和戛粮河的疏浚,建阳成了射阳湖东岸水陆交通的枢纽,市场日益繁荣。东部高田的大米,西部沿荡的鱼虾螺蟹、柴蒲菱藕、野生禽兽,北部的大豆,玉米,均在此集散。明末建阳居民达到八百余户。
清咸丰年问,太平军与清兵作战,镇江一批大商巨贾迁至建阳避乱,并在此开设了大商店,从而促进了小镇繁华。开业较早、资本较大的是胡恒升、李恒元两家。胡恒升除经营各种绫罗绸缎,粗细棉布外,还在徐州、淮安、盐阜一带开办了十多爿大油坊,享有“苏北食油大王”之称。李恒元除经营京广南北货外,兼开了一爿双作头的大槽坊,常年酿酒,店面、作坊占房百余间。抗战前举行建店八十周年典庆时,苏南不少大商家前来祝贺,这是建阳历史上最有声望的一家商号。其次是本地人经营洗染、香业、“五洋”的恒丰祥、王恒隆、周义成等,他们实力雄厚,都拥有上百万资金,连同胡恒升,李恒元,并称建阳的五大商号。他们店门显赫,买卖兴隆,均匀地分布在街道两旁,确实为建阳增添了三分市容。此外还有肩挑手推的大小摊贩,每日里摩肩接踵,人如潮涌。到了清末明初,建阳已发展成为盐城西乡的一个主要市镇,一度还改称建高市,进入历史的鼎盛时期,扬名里下河。
经济的繁荣,交通的便利,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晚清时期,全镇好学成风,有十多个青年学子东渡日本深造,如郝蔚候、金泽苍、马为珑、马为光、马为理等人,归国后即在本镇办学,宣统三年创办建阳小学,民国十三年开办了建溪中学,另外还在三义殿和三元官开办了两所初小和一所幼稚园,为苏北兴办近代教育的最早地区之一。
在革命战争年代,建阳镇是苏北老区最活跃的商业集市之一。1941年夏,日寇对盐阜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大扫荡,多数城镇一时沦于敌手。建阳是根据地唯有的商业集镇。当时敌人对解放区封锁严密,我方军需民用物资奇缺。建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生产自救运动,“没有油吃自办榨,没有衣穿自纺纱”,兴办集市贸易,组织物资交流,成立纺纱织布交易所,还开办了军粮加工厂、军衣缝纫厂、机械修理厂、弹药制造厂,从而粉碎了敌人的封锁,取得了反扫荡斗争的胜利。现在镇上所兴的逢“五”、“十”赶大集,就是从那时开始的,镇属下的“职工”村村名,也是因当时户户纺纱织布而得名的。当时,建阳街上买卖兴隆,再加盐阜区党委机关也临时迁至建阳北乡,建阳一时成为盐阜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商业镇区,被人们称为“小盐城”。这说明她对革命的贡献是不同一般的。
建阳是典型的水乡古镇,集市沿水而设,居民住的多半是河房,前门通街,后门通船,陆水并行,小桥流水。在这里,可以一览芦荡风光,湖岸、池旁已成为人们游览和垂钓的好地方。明、清两代建阳即是观光游览的胜地。那建筑精巧、别具一格的“陆公书亭”、凤凰三墊”、“三步两桥”、“一庙五天井”以及“门朝北土地庙”,合称建阳五宝。各具特色、古色古香的“三元官、三义殿、彤华宫、酺神庙、张仙祠”等五庙,更是名闻遐迩。还有两河相遇,水流改向的“双涧倒流”,向阳、景忠、双虹的“三桥鼎立”,岗亭夜哨、流水潺潺的 “戍楼听潮”,铜座铜盏,玲珑雅致的“酺殿书灯”,垂杨轻拂,水雾漾濛的“仙池烟柳”,古竹参天,绿荫森森的“东林赏月”,舞女飞裙,清秀郁馥的“南圃观荷”,伫立虹桥、天水共色的“双虹晚眺”,总称为建阳八景。
建阳,作为南宋大臣陆秀夫的故乡曾引起不少游人探寻遗踪的兴趣,现在,她以新的姿态,吸引着海内外更多的人前来观光游览。
录自《建湖文史选辑》(第三辑)
- 上一篇文章: 钟庄——盐阜老区教育上的一颗明珠(王观悦 郑步礼 马效良 李世安)
- 下一篇文章: 水乡明珠——九龙口(杨豪 吴鸿吉 李世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