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抗战时期建阳县精兵简政概述(张友武)

发布日期:2016/3/12 10:57:47  阅读:2359  【字体:
 

 

特殊历史环境中一项重要的斗争策略

 

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侵华日军对我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全面性的大“扫荡”,因而,我们同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处于异常艰苦的环境中。日伪军对我华北根据地的“扫荡”,一次使用兵力在千人以上的达132次,万人以上(最多一次达7万人)的达27次。在同一地区有时反复“扫荡达三四个月之久,并且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甚至施放毒气和进行细菌战,制造无人区。日伪军对华中敌后军民也发动大规模进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中日军总兵力29万人。日伪军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周围设立封锁线,且以苏中、苏北为重点,反复进行“扫荡”、“清乡”,以求巩固占领。

 

在日军空前残酷的进攻中,我军民伤亡重大,部队减员较多。到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由50万人减为40万人右。一些抗日民主政权被摧毁,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敌后可耕地被大量毁坏,难以正常生产。日伪军又大肆抢夺粮食和牲畜,造成严重饥荒。日本侵略者企图以破坏敌后根据地的经济来毁灭中国抗日力量的生存条件。

 

1941年夏和1943年春,日伪军把建阳县作为它疯狂“扫荡”的地区之一。他们在县境投入3500余兵力,最多时设立30个据点,控制了主要集镇和交通要道。他们一面大肆修筑碉堡群、封锁沟、封锁墙和岗楼,以防止人民武装深入游击区和敌占区活动;一面又对我根据地发动空前残酷的毁灭性的“扫荡”。西部荡区还有顽韩盘踞,加之连年战争,匪患如毛,人民生活极端贫困,部队给养和地方干部生费难以解决,我们的抗日民主政权和抗日军民处于极度危困之中。

 

为了克服一切困难,积蓄力量,坚持斗争,打垮日本侵略者,以争取光明前途早日到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分别于194110月和1942年初发出指示,要求各抗日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调整编制,紧缩后方机关,调减上层,加強基层。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一文中分析这种“黎明前的黑暗”的形势时指出:“今后物质困难必然更甚于目前,我们必须克服这个困难,我们的重要办法之一就是精兵简政。”文章还指出:“我们的八路军、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或日本驴子的。目前我们必须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取之有理,用之有节,其目的不仅在于节省与培养民力,而且要提高工作效率。”19421月华中局在“关于坚持敌后艰苦斗争的指示”中提出:“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动员全党千百倍提高信心及警惕,任何严重环境下咬紧牙关,坚持敌后两年的最艰苦的斗争,是目前集中全党最基本的战斗任务”,为此,“彻底实行精简,必须缩小机关,减少单位,精干上层,加强下层,使敌后党政军一机构真能适应新的艰苦斗争,真能保证在任何艰苦条件下,灵活机动地执行任务

 

精兵简政工作在建阳县的实施

 

精兵简政是一项伟大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缜密的组织工作。中共建阳县委、县政府、县总队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号召下,在盐阜区党委的统一部署下,1942年秋至1943年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精兵简政工作。

 

1942811,县委、县政府、县总队召开区、营以上党政军领导干部和县直单位负责人联席会议,部署精兵简政工作。县委提出,通过精兵简政,实行统一领导,协同各厂方面工作,精简县、区两级组织,进一步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加强地方武装力量,妥善安排精简下放的人员。县委还干部配备使用上,采取抽调上层,充实基层,在财政收支上,要取之有理,用之有节。

 

在县委、县政府、县总队统一部署下,全县精兵简政工迅速开展起来。一是调整区划,精简机构。1942年秋,建阳县原有11个区。同年冬从有利于对敌斗争出发,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决定,将四区(永丰)和五区(庆丰)合并为四区,六区(芦沟)和八区(沿河)合并为五区,这样全县精简掉2个区的建制。同时在县直,将11个科局单位精简为7个,即撤销县政府驻西南、东北两个办事处,将粮食科并入财经科,税务局并入货物管理局。二是充实、加强区、乡和敌工部门的领导。19429月,县委书记金韬兼任县委敌工部长,县委组织部长郭铭兼任七区的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长肖明兼任三区区委书记。另有3名科局主要负责人到区兼区长,各区区委、区政府的部分副职到乡兼任指导员或乡长,还有10余名县直单位科室干部到区乡任职。三是充实地方人民武装。1942年秋,从区、乡干部中抽调30多名干部到县总队营、连和区队、乡中队任职,还从各区和部分乡抽调一部分武装干部,成立建阳县子弟兵团。从此,建阳县的各级地方抗日武装也得到充实和加强。

 

19431月,在日伪军对盐阜区第二次大“扫荡”的前夕,建阳县委、县政府、县总队再次召开会议。在总结前一阶段精兵简政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继续精简机构,减少人员,充实地方抗日武装的要求。从此,一个更大范围的精兵简政工作深入展开。具体实施情如下:

 

继续精简机构。19432月,又一次调整区划,撤建港区和古丰区,将两个区分别并入一区和二区,同时,将六区和七区合并为六区。全县仅在3个月内,区的建制经两次合并,从11个区减少到6个,区干部人数减少五分之二。

 

继续紧缩编制。建阳县严格执行上级规定的在编干部不得超过全县总人口万分之四,县级机关干部不超过全县总人口万分之一的要求。1943年春,县、区、乡三级脱产干部保留174人,仅占原来的五分之三。县委的部、室,县政府的科、局,除敌工部外,干部人数平均仅有45人,各区干部人数平均12人,整个县级极关只有干部43人。

 

扩充敌工干部队伍。全县抽调20余名优秀干部,做对敌工作。他们分别打入新兴场、上冈、草埝口、石桥头、湖垛、东夏庄、乔庄等日伪据点,了解敌情和开展策反工作。

 

充实县总队、区队和乡中队。1943年春,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地方部队主力化,新四军三师七旅二十二团的直属队和三营与建阳县总队合并,组成新的建阳县总队。至此,建阳县总队由原来的两个营,扩充到三个营,兵力由原来的620人,增加到1000余人。又将原县总队的一部分官兵和抽调的一部分地方干部充实到区队和乡中队。这不仅壮大了地方抗日武装力量,而且提高了地方武装干部的素质,增强了战斗力。另外,地方武装的战斗单位划小,使之灵活、精干、善战。充实后的地方武装,在坚持地方游击作战和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精兵简政工作中,全县各级党政军部门,十分强调厉行节约,反对奢侈豪华,严惩贪污浪费,明确规定:严禁招待客饭和加菜,健全粮食决算制度,严格实行按人授粮。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全县各级党政军机关开展生产运动,自己动手,开荒种菜、养猪,以解决机关的吃菜问题。对精减下来的干部,采取多种途径分配使用,有的到党校学习,有的到基层工作。对于老弱病残者,利用社会关系,隐蔽起来。

 

精兵简政在艰苦环境下发挥的重要作用

 

精兵简政在建阳县实施后,有效地节约了根据地的民力、财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1943年春,建阳县的斗争环境极为恶劣,因而,我们的各级机构不可能较长时间住在一个地方,往往随着情况的变化,随时随地进行转移,乃至跳槽。通过精简后,各级机构更加精干、灵活,更适应同敌人周旋的需要,便于寻找有利时机,组织力量,打击日伪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精简后人员减少,开支减少,财政上的困难也有所减轻。

 

精兵简政后,我县的敌工干部队伍得到加强。一批优秀干部,冒着各种风险,打入到日伪军的10多个据点,一方面了解敌情,掌握敌人的动向,另一方面做分化瓦解伪军的工作。1943年春夏,通过敌工干部的策反工作,就有四个伪据点数百名官兵反正,弃暗投明。

 

精兵简政以后,建阳县地方抗日武装力量大大增强。据统计,1943年春季反“扫荡”中,建阳县总队先后作战19次,击毙日军12人,打伤日军11人,击毙伪军41人,打伤伪军25人,生俘伪军133人,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全县,各区队,各乡中队,配合主力和县总队,袭击日伪据点,阻击日伪军“扫荡”达20余次。由于县委、县政府、县总队的坚强领导,各部队协同作战,粉碎了日伪军在建阳第二次大“扫荡”的阴谋。

 

总之,精兵简政在抗日战争极为困难的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陈毅同志在总结精兵简政情况时所说:“兵既精,政既简,财政支出便减少,生产便增加,人民负担便减轻,积聚必厚,统一战线的团结力则更强,因而长期坚持乃有了雄厚的基础。”事实说明,根据地精兵简政的实施,对克服各种困难,粉碎日伪军的大“扫荡”,坚持和巩固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录自《建湖文史选辑》(第七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