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杰出外交家乔冠华
乔冠华(1913—1983),江苏建湖人。享有国际声誉的杰出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评论家。乔冠华青少年时代即有“苏北神童”之称,16岁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后留学日本、德国,24岁获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建国前后历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局长,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亚洲司代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副部长、部长等职。在长达四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乔冠华不仅功勋卓著,表现出非凡的外交才干;同时,睿智潇洒,不失一代才子的真性情。乔冠华的政治风范和个性魅力,已深深镌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册上。
从“苏北神童”到国际问题评论家
在盐城淮美中学读书期间,他积极参加了一系列震惊盐阜的学潮活动:砸土地庙,主张中国人当淮美中学校长等等。前者激怒了落后的民众,后者激怒了洋校长。结果,乔冠华被校方点名开除。尔后,他转入淮安中学,并借机跳过初三直接上了高一。在淮安中学不到一学期,他继续“不安分”,撰文反对学校“专制”,又一次被学校开除。后转到南京钟南中学,再次借机跳了一级,从高一直接进入高三毕业班。为了能够考入大学深造,这时的乔冠华一心一意读书。1929年夏,16岁的乔冠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
在清华,素有“苏北神童”之誉的乔冠华,是同级中年龄最小的学生。这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名校,惠予乔冠华者多矣。有名家大师的耳提面命,有丰富活跃的思想环境。他博览群书,勤学敏思,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在这里,乔冠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著作,积极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进步活动,为左派学生的代表之一。1933年,乔冠华从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乔冠华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继续攻读哲学,并参加日本共产党地下外围组织的秘密活动。1935年春,因日共组织遭到破坏,乔冠华被日本警方逮捕入狱,三个月后被“驱逐出境”。回国后,他得到清华大学冯友兰、金岳霖两位名教授的推荐,公费赴德国图宾根大学继续攻读哲学。 图宾根大学是黑格尔的母校,地处德国南部的莱茵河畔。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却有幽雅的小城风光和浓郁的学术气氛。在这里的三年学习生活中,乔冠华广泛涉猎西方文化,探讨哲学科学的堂奥,加强外语学习,积极参加旅欧中国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最后,以一篇关于庄子哲学思想的精彩论文,通过答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7年下半年,乔冠华取道巴黎回国。当时,年方24岁的乔冠华,风华正茂,满腹经纶,同时精通英、德、日三种外语,正值大鹏展翅待时而飞之际。
回国后,适值国内抗战全面爆发,他毅然投身抗日斗争的洪流。由同学赵一肩介绍,他在广东国民党军余汉谋部队当参谋,同时,秘密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广州沦陷后,由曲江转到香港。1939年底,在香港由廖承志、连贯介绍,报延安中央领导批准,乔冠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香港三年时间,他密切关注世界各国的政治军事势态,积极参与各种读书会、时事报告会,书写了大量的国际问题评论文章,还不时发表各类演讲。
这一时期的乔冠华,有两个方面给人们留下极深的印象,一是文才,一是口才,赢得了“时事评论家”和“国际问题专家”的广泛声誉。他以“乔木”的笔名发表文章,文采恢宏,汪洋恣肆。不
仅在主编《时事晚报》时佳作迭出,还不断应《世界知识》、《大众报》、《申报》的稿约。据累计,他在这段时间内写下了五十余万字的文章,著名的有《地中海是欧洲近代史的一面镜子》、《从西线到东线——论反苏战争的阴谋》、《谜一样的马德里》等等。有人每天必读他的文章,折服于他的生花妙笔;有人争相传阅他的报纸,倾心于他的真知灼见。当时远在延安的毛泽东也关注到他的文章了,并留下一段经典的评价。据外交官李连庆所著《乔冠华传》记载,一次,毛泽东工作之余,边散步边问中央其他领导人:“你们读过香港一个叫‘乔木’写的文章吗?他写的文章可是好啊,有分析,有气氛,文章犹如千军万马,我看他写的一篇文章足足等于两个坦克师哩!”从毛泽东的评价,可以想见当时乔冠华文章的声誉与影响。乔冠华的演讲,同样具有磁性与感召力。他常常在报告会、读书会等场合发表演讲,凭借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国文根基,纵横上下,无所不谈,滔滔不绝,语惊四座,不仅情感充沛,而且观点鲜明,能令听众时而沉思忧愤,时而慷慨激昂。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乔冠华根据党的指示,和廖承志、潘汉年、刘少文等人一起承担并完成了撤离在港文化人士的艰巨任务以后,最后离开香港。1942年乔冠华经韶关抵达重庆,按周恩来同志指示,参加《新华日报》编辑工作和党的外事工作,同时主编《群众周刊》。这段时间,他拿起了如椽之笔,以“于怀”的笔名为《新华日报》撰写文章。从1943年1月到1946年3月,乔冠华共写了各类国际评论文章60多篇,约50万字。这一时期的评论,不仅仅是代表了抗战的正义呼声、民众激情,更是传达了党中央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1946年1 1月,乔冠华奉周恩来同志之命,赴香港组建并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同时从事党的文化统一战线工作。
肩负起新中国繁重的外交事务
新中国成立后,乔冠华长期任职外交部,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局长、外交部政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周恩来兼主任)、外交部亚洲司代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副部长、部长等职。
1950年美国在侵略朝鲜的同时,公然于
马不停蹄,人不下鞍。从朝鲜归来的乔冠华,又参与周恩来具体领导下的日内瓦国际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起草关于日内瓦会议的方针、计划等五个文件,提交政治局讨论,赴莫斯科参加苏联、中国、朝鲜、越南四国参会领导人员的预备会议等等。最后,由毛泽东亲自确定赴会代表团成员。首席代表周恩来,外交部的几位副部长为代表,乔冠华等10人为顾问。乔冠华(时任外交部政策委员会副主任)、陈家康(时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宦乡(时任外交部欧非司司长)等三人除主管朝鲜、越南问题外,主要负责起草讲话、文件、评论等工作。
会议于
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会期更长(历时14个月),斗争也更加尖锐。会议于1961年5月开幕,参加会议的有中、苏、美、英、法、印等20多个国家。中国代表团由副总理兼外长陈毅同志担任团长,乔冠华负责顾问班子。在陈毅中途回国时,代表团工作则由章汉夫和乔冠华负责。本次会议的焦点,一是要不要维护1954年日内瓦会议协议,二是要不要维护老挝的独立主权和中立。中国外长陈毅在会上作了关于解决老挝问题的举足轻重的发言。发言稿由乔冠华负责起草。会议终于在7月底通过了《关于老挝中立的宣言》和《关于老挝中立宣言的决议书》,并在国联大厦举行了签字仪式。这是我国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胜利。其中凝聚着乔冠华的心血。经过一年多的合作共事,陈毅同志非常欣赏乔冠华的才干。后来,他俩成了莫逆之交。
新生的中国,需要世界对我们的了解,更需要朋友,需要合作。为此,外交部的工作任务一向极为繁忙。乔冠华为此而宵衣旰食、呕心沥血。他是外交部公认的通才、全才,从朝鲜停战谈判、日内瓦两次会议,再到万隆会议,其间多少讲话、声明和协议,都出自乔冠华之手;多少构想、安排和运筹,都是源于乔冠华的谋略!其它重要外事活动还有:
1955年1月,乔冠华升任外交部部长助理,1964年4月,升任外交部副部长。
中苏、中美关系变迁史上的深深足迹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上半叶,中国的外交史上发生了两件关系中国命运的历史大事。一是中苏关系的恶化,一是与对抗20多年的美国建立外交关系。而这两件事,都与乔冠华的名字紧密相连。
自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两党发生分歧和矛盾,1960年分歧扩大,两国关系恶化。1964年,苏政府大批增兵于中苏边界,并进行武装挑衅,造成流血事件。这年,周恩来、贺龙、乔冠华参加苏联十月革命节的庆典,因坦诚对苏共提出批判意见,而苏共拒不接受,结果,他们不得不宣布提前回京。问题与矛盾就此公开化和明朗化了。
中美两国,关系波澜曲折。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在物质、军事上,给予中国许多支持,而1950年的朝鲜战场上,两国又是短兵相接。日内瓦会议期问,两国开始大使级会谈,谈了15年,并没有什么大的结果。苏联称霸世界的野心暴露以后,似乎世界各国的心理为之发生了微妙变化。尼克松当选总统后,有意调整对华政策,可一时又无从人手。毕竟相互间对峙了20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毛泽东、周恩来很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点。1971年4月,中国主动邀请在日本参加世乒赛的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展开“乒乓外交”。
自古以来,外交谈判最敏感也最重要的,就是用怎样的提法,怎样的措辞。若一语失当,则会有辱国格,何况要落实到文字!那更必须字斟句酌,丝毫疏忽不得;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的不妥,都有可能导致日后外交关系中的麻烦与失误。乔冠华与基辛格的这场关于《中美联合公报》的谈判,不啻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斗智、斗勇、斗胆识、斗胸襟。公报必须阐明对重大国际问题各自的立场与看法,其中,最严重的争论是关于台湾问题。当然,在关系到国家主权和民族大义的原则问题上,中方丝毫不容“变通”,美国也“知错就改”,承认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但分歧出现在如下表述上。首先,中方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美方只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其次,和平解决台湾,到底是美国的“希望”还是“关心”;三是,中方要求美方无条件撤军,美方表示撤军是一个“目标”。无巧不成书,无巧不能成就这段外交史上的佳话。他们两位,都是博士,又偏偏都是哲学博士,辩论中的思辩性、严密性可想而知。这对于他俩来说,大概不无一种棋逢对手的酣畅淋漓吧?即使唇枪舌剑,持久苦战,又何尝不足以快慰平生!因为,他们在描绘世界关系的新版图。公报全文在
永远的联大舞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诞生之日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央人民政府就是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经过了20多年的不懈努力、艰苦斗争,历史的脚步终于迈进了70年代。
接着,毛泽东、周恩来亲自点将,乔冠华出任第26届联大代表团长,黄华任副团长,符浩、熊向晖、陈楚为正式代表。
从1971年到1976年底,乔冠华共参加了六届联合国大会和两届联合国特别会议。六次联大会议乔冠华均为代表团团长;两次特别会议,一次邓小平任团长,乔冠华为副团长,一次由李强任团长,黄华为副团长。在联合国,他坚持原则,不辱使命,才智超群,风采慑人,出色地完成了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为民族争得了尊严。
乔冠华在联合国的奋发作为,是其外交生涯的鼎盛时期。乔冠华的外交才华赢得了国际外交人士的称赞和钦佩。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称乔冠华是“谈吐幽默诙谐,恪守原则,头脑机敏,才华过人的卓越外交家”。一位英国前常驻联合国代表说:“乔冠华学识渊博,谈话从来言简意赅,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要害。”另外,乔冠华的潇洒仪态、卓越风华,也给每一个见过他的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在26届联大发言后豪放不羁的仰天大笑的情形,被美国的一位摄影记者定格,永远留驻于历史的空间。
婚 姻
乔冠华的第一位夫人龚澎,是一位慧中秀外的女外交家。龚澎,又名龚维航。她的父亲龚镇洲,是追随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元老,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而遭通缉,举家流亡日本。1914年10月,龚澎出生在日本横滨港。1933年夏,龚澎考入燕京大学。她不但有温和美丽的外表,更有一颗明快果敢、追求真理的心。她早在1936年燕大读书时,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赴延安,进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她写一手好文章,讲一口极流利的外语,曾担任过毛泽东的英文翻译。王炳南的德国夫人安娜丽泽曾在《中国——我的第二故乡》一书中,描写过龚澎:“聪明的龚澎,天生丽质,犹如画中描绘的美人。在外国记者中,龚澎因气质不凡、学识渊博,又颇通情理而深受欢迎。”龚澎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外交部新闻司司长,也是当时外交部中唯一的女司长。她曾多次与乔冠华一起陪同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承担新闻发布、记者招待等大量工作。
乔冠华与龚澎相识于重庆,他们经常一起参加党的外事活动,渐渐产生了倾慕之情。结婚时,乔冠华29岁,龚澎28岁。周恩来评价这段美满姻缘是郎才女貌,天作之缘,当时还特地为他俩在曾家岩50号三楼安排了一个小房间。
此后,他俩一起生活了27年,生有一子一女。长子乔宗淮,现任我国外交部副部长;女儿乔松都,医学博士,现就职于国务院。
在27年婚姻生活中,他们在事业上相互支持、相互勉励,并肩奋斗,一起为我国的外交事业立下了卓越功勋。周恩来曾在一次外交部司长会议上说:“你们要成为外交家,就要经受得了锻炼,要向乔冠华、龚澎学习。”
“文革”中,乔冠华、龚澎都受到冲击,多次遭到造反派的批斗,但他们坚持原则,坚决不承认“外交路线是‘三降一灭’修正主义路线”。造反派将乔冠华折磨得吐血,龚澎敢于义正辞严地表达她的义愤。由于工作的过度劳累,加之心理上的巨大刺激,龚澎于1967年突发脑溢血。周恩来总理曾赶往医院看望。1970年9月20日,年仅56岁的龚澎离开了人间。
龚澎逝世后,乔冠华沉浸在极度的悲伤之中,据说他每天下班回到家中,就一张张地翻看龚澎的照片,常常是边看边哭。
乔冠华的第二位夫人是章含之。章含之是北伐名将陈调元的女儿,大学者章士钊的养女。章含之外语极好,曾担任毛泽东的外语教员,70年代调入外交部工作。1973年岁末,乔冠华与章含之举行了婚礼。婚后的乔冠华,在章含之的悉心照料下,渐渐从悲痛中走出,身体一天天好起来,体重也渐渐增加了。
“四人帮”粉碎后,乔冠华、章含之受到了隔离审查。待到有关情况基本弄清楚之后,他俩又双双回到外交岗位,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但不久,乔冠华因病住院,并被确诊为肺癌。
1983年9月22日,一代英才乔冠华溘然长逝!他在北京医院弥留之际,曾拉着老战友夏衍的手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来,文天祥的这两句诗就刻在他的墓碑上。
乔冠华的骨灰安葬在山清水秀的苏州东山藤湾湖沙村东侧的山坡上。
乔冠华的晚年不无遗憾。回忆录未能写成;未能看到《乔冠华国际述评集》出版;远离家乡50年,一直未能回来看一看。乔冠华去世后,章含之几次到盐城、建湖、东乔庄,追寻乔冠华的足迹,寄托自己的哀思,并给家乡带回了乔冠华的部分遗物和照片。这些遗物和照片,现全部陈列在东乔庄的乔冠华故居里。
故居寄托着家乡人民对乔冠华的深深怀念。其建筑系晚清风格,主屋坐北朝南,明三(间)暗四(间),东厨西厢,青砖小瓦,龙脊花墙。格调古朴典雅,幽静宜人。院门上方镌刻着“乔冠华故居”五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如今,故居已按原样修复,被盐城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前来参观瞻仰的人们络绎不绝,已成为盐城境内一处亮丽的旅游景点。
乔冠华,故乡人民永远的怀念,永远的骄傲。 (盐城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副主任徐于斌撰稿)
- 上一篇文章: 江阴要塞策反记(王澄明)
- 下一篇文章: 中共建阳县委书记名录(1941年9月至195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