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建湖县烈士陵园

发布日期:2016/4/19 15:37:08  阅读:6166  【字体:
 

 

  《建湖县志·民政篇》载,19419月置县后至1987年底,全县共有为革命和建设牺牲的烈士1344位,其中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419位,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743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25位(此数字明显有误,《建湖县革命烈士英名录》中即载有56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牺牲的130位,在抗美援越战争中牺牲的20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7位。《建湖县志(19862008)》载,其时全县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有1621名,其中新中国建立前牺牲的1380人,新中国建立后牺牲241人;本地籍烈士1401人,客籍烈士220人。

  为旌表先烈,1943年秋,建阳县政府在1区季墩砌造忠烈祠3间,在境内阵亡的客籍、本籍革命军人及以身殉职的地方干部均入祀,后祠废。198812月,建湖县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塔落成,位于湖中路西侧(今希望广场位置),塔上刻有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基北侧镌有碑文:“在中国漫长的革命历史长河中,无数中华儿女、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祖国的新生而投身革命,谱写了一曲曲威武不屈的人生壮歌。他们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甘洒热血,气壮山河,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迄今已知本籍人在海内外和外籍人在境内的革命先烈,有姓名可考者1380余名,有数字可稽而姓氏淹没者逾500人。英雄们的浩然正气、功勋业绩,日月同辉,永垂不朽!建湖县人民政府  198812月敬立。”2003年,因县城规划需要,迁至庆丰镇东平村境内,与华中鲁艺抗日殉难烈士陵园合并,占地2.33公顷。烈士陵园屏碑上刻有张爱萍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建湖县人民政府立碑碑文第一段与原碑文大致相同,仅“永垂不朽”改为“永垂千古”。第二节叙迁移过程,文曰:“为缅怀先烈,激励后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振兴中华伟业,县政府曾于一九八八年建烈士纪念塔于市内湖中路西侧,现迁至庆丰镇东平村,故立碑纪之。”立碑时间为20033月。在墓碑东侧刻有《建湖革命烈士英名录》,分抗日时期、解放时期(应为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后,录存1358位烈士英名。

 

  【附记一】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该塔位于阜宁县芦蒲镇芦蒲村,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纪念塔始建于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夏,新四军第3师在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将军的率领下,在根据地党组织和千百万群众的支持下,击破数万日伪军层层包围彻底粉碎敌人的两次大“扫荡”。为了昭彰先烈,激励后人,共同战胜凶恶日寇,盐阜区行政公署决定以阜宁芦蒲寿安寺旧址为塔基,建造纪念塔,以供永久祭祀。1943615日,纪念塔开工,参加义务建塔的群众近万人,整个盐阜区军民全部行动起来,出人出力,捐助建塔物资。910日纪念塔竣工,25日举行落成典礼暨追悼大会。黄克诚师长宣讲祭文。纪念塔陵园占地40亩,座西面东。塔顶有芦芒设计的铁铸新四军战士像一尊,手持钢枪,凝视远方,显得威武英俊。塔下建三层台阶,最上层四周立有大型铜质炮弹12枚,塔座两侧耸立着108尺高、3尺宽的大理石碑,上刻1941年至19436月抗战中牺牲的新四军和地方干部群众1751位烈士英名(《盐城红色记忆》作1760位,《盐城地名的红色记忆》作1890位,此据《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简介》,其中记1751位烈士包括31231名、地方武装361名、行政工作71名,群众工作88名)。塔后有烈士墓62座。1947915日,国民党军51133旅侵占芦蒲,烧毁陵园内管理员所住茅屋,掘墓开棺毁尸30多具,后又强迫当地群众毁塔。群众推说挖不动,被敌人毒打一顿。国民党军在废黄河大堆上架起迫击炮,轰毁了抗日烈士纪念塔。《19191949盐城人民革命斗争史》记云,国民党军对芦蒲纪念塔的破坏共两次,一次是1947年春,敌人用大炮轰击,使纪念塔受到破坏;一次是9月,国民党军扫荡到芦蒲,强令当地群众拆毁抗战纪念塔,后国民党军恼羞成怒用炸药炸毁了纪念塔。所述虽有小异,但国民党军处心积虑地破坏抗日烈士纪念塔则是不争的事实。19597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拨专款按原样修复,塔的正面刻着国家主席刘少奇亲笔题写“浩气长存”四字,背面陈毅题写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名,黄克诚、张爱萍等的题词刻在塔的两侧。黄克诚的题词是:“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精神不死,浩气长存。”张爱萍的题词是:“为国为民,转战南北,杀敌致果,虽死犹荣;壮志未成,后继有人,建塔立碑,永表忠烈。”“文革”期间,纪念塔上刘少奇、黄克诚的题词被凿掉,部分烈士墓被平毁。19834月重新恢复原样,并增建革命烈士光辉事迹陈列馆。(20113月,编者曾至此陵园拜谒,然大门紧闭,只得随几位大学生逾墙而入。)

  按,1959年陈毅为重建的纪念塔题词“为人民革命而牺牲最光荣最伟大”,并亲命今名。(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主编《江苏文物》,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3月第1版)

  【附记二】慰烈工程。建国60周年前夕,江苏在全省启动了“慰烈工程”项目,集中安葬散葬烈士和原地修缮散葬烈士墓。这无疑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烈士新墓的建设及立碑等硬件建设,移葬烈士的相关资料文件的搜集与整理、集中安葬后的管理机制等软件建设,是两大任务。同时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如何发挥原有烈士陵园及集中安葬烈士墓的教育功能,应改变过去只是在清明节祭扫的习惯,而要全年正常开放,四时八节组织学生、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老同志等去拜谒、填墓、打扫,并运用现代化手段,丰富陵园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效果。据《建湖县零星烈士墓汇总表》(未含九龙口镇资料),全县已经掌握有337处散葬烈士墓,经过努力有部分烈士遗骸集中到建湖烈士陵园安葬。新建的烈士墓只有马为清、王福玉、周正杭、邱怀东、张必顺、唐仲衡有碑文,其余仅刻有烈士名字。其实,如果载明简要生平,则有利于纪念、宣传、教育功能的发挥。对未集中安葬的烈士墓在修缮的同时,还应在县烈士陵园集中介绍。

 

录自《建湖民族英雄传》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