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华中鲁艺抗日殉难烈士陵园、丘东平墓、许晴墓

发布日期:2016/4/23 15:38:12  阅读:4595  【字体:
 

 

  华中鲁艺抗日殉难烈士陵园位于庆丰东方(今建湖县庆丰镇东平村)盐建公路(盐淮复线)北侧,在当年鲁艺二队师生遇难的北秦庄(今建湖县庆丰镇北秦村)东南,距离约1华里。1984年夏陵园动工建设,198545日正式建成开园。19921215日,建湖县人民政府命名该园为首批德育教育基地。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为盐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陵园的正门有一座水泥桥,名鲁艺桥,桥北是一条松柏甬道。陵园正中屹立着一座13米高的纪念碑,碑身外形由5条直线构成的长方体,5条直线标志为五线谱,寓意殉难者多是我党的文艺战士。碑的上端嵌有金黄色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端是一面展开的红旗,象征革命文艺大旗千秋万代飘扬。碑的正面红旗下镌刻着当年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1984年立夏日题写的碑名“华中鲁迅艺术学院殉难烈士纪念碑”。当年新四军3师副师长、后任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将军19868月为烈士墓题写“华中鲁艺抗日殉难烈士永垂不朽”(存放于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碑座前的石碑上刻有碑文,叙述当年事件发生的经过,追忆英雄的壮举以及人们无尽的哀思。纪念碑后面,正中是华中鲁艺殉难烈士合葬墓,墓东侧为丘东平烈士单葬墓,西侧为许晴烈士单葬墓。纪念碑西侧设有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大江南北及遥远的西南大后方的文化战士和进步青年,纷纷汇聚盐城。19412月,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简称“华中鲁艺”)正式成立,刘少奇兼任院长(《盐城市志·文化卷》)。时隔半年,7月上旬,日寇以独立第12旅团及第1516师团各一部共7000余人并辅以李长江、杨仲华等部伪军,共集结17000余人,以12旅团长南浦襄吉(一作南部襄吉)为总指挥,兵分四路由东台、兴化、西射阳(今宝应县)、陈家洋(今属射阳县)出动,合击盐城,对苏北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扫荡”。湖垛、上冈等集镇相继被日寇占领,形势异常严峻,华中鲁艺随军部转移至湖垛北乡(盐城县12区左家庄、汤碾一带,今建湖县钟庄与近湖镇交界处)。军部决定鲁艺师生分为两队,一队为院部、文学系、美术系大部分组成,由教导主任黄源及何士德、莫璞带队,随军部转移,二队为戏剧系、音乐系大部分和普通班约200余人,由前教导主任丘东平及孟波、许晴带队,向敌人主锋侧后转移伍佑、台北(今大丰市)一带(一说为楼王庄,今盐都区楼王镇)转移,此时37旅正在那里坚持斗争,并派刘参谋等8人组成战斗班,随队警卫。

  23日傍晚,华中鲁艺二队师生奉命从北左庄(今建湖县钟庄境内)东边的陶家舍出发,选择群众基础较好的5区为行军路线。当晚宿营在北秦庄的秦氏祠堂,由于疲劳过度,未及时与5区区委、区署取得联系。次日凌晨4点左右,与偷袭我《江淮日报》社的日伪军遭遇。这支文艺队伍仅有几支枪、数十发子弹,但他们在丘东平、许晴等率领下奋力拼杀,英勇突围,表现了大无畏的民族气慨。在突围中,丘东平、许晴、朱丹、李锐、张平、张杰、袁万华、张炳炎、王海纹、丛云生、魏征、叶玲、施予、吴斌、李馨、徐辉等30多位同志壮烈牺牲,60多人被俘,最终从村北小河上突围出去和借装死逃生的二队师生不足70人。前来救助的当地群众亦有8人被杀害、4人受伤。

  日伪撤退后,地方干群和鲁艺二队突围出来的师生以及37202营指战员,在张庄张家祠堂(今庆丰镇东乔村境内)召开追悼会,安葬烈士遗体。数日后,华中鲁艺二队的师生转移到新四军军部临时驻地阜宁周门,刘少奇、陈毅等军部领导接见了他们,并表示亲切慰问,鼓励大家继承烈士遗志,坚持战斗。师生们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纷纷要求走上一线,“始信书生无大用,何如连队去扛枪”(田鸣《悼王海纹》),正是大家共同的心声。

  按,高兰戈《41年大扫荡前后的对敌斗争》中记载了当时5区区委书记魏心一当年的介绍。高兰戈原在5区担任区委宣传员,5区有16个乡,分为东八乡(十八团一带)和西八乡(大崔庄、裴刘庄一带)。鲁艺事件发生在东八乡境内。鲁艺师生转移到北秦庄时,被敌人发现。魏心一得知消息后,带了1个警卫员赶往北秦庄,打算组织师生们赶紧转移,黎明时分来到庄口桥头。其实,这时湖垛来的日本鬼子早已包围了北秦庄,魏心一他们不知底细,刚跨上桥,就被埋伏在庄外的敌人拦住,警卫员猝不及防,枪被敌人缴去。魏心一见情况不对,连忙掉头,敌人发现他是个干部,就追了上来,被他摆脱,他的警卫员也乘机跳进河里逃掉了。这以后敌人对北秦庄进行残酷地杀戮。据这篇回忆文章中讲,学校师生被杀害70多人,还被抓走一些,突围出来的同志很少。《新四军军部在盐城》所收录陈毅《关于盐阜地区反“扫荡“的小结及苏中反”扫荡“的部署》应该是最为权威的记载,其中记云“鲁艺缺失人员百余人(遇敌)”。19575月中共建湖县委办公室调查材料记云:“在这叫人痛心的事件中,光荣的牺牲了廿七名同学,被敌带走了四、五十名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已不知去向,来的约二百人,去时还留有几十人了。”此中所记27人,明确指是同学,显然不包括丘东平等人,另外也未包含丛云生、徐辉两位战士以及“小和尚”、辛克等未确定人员。鲁艺殉难烈士纪念碑碑文记为“二十几位同志遇难”。《江苏革命史词典》“鲁艺师生北秦庄遭遇战”条,记牺牲28名师生,而“鲁艺华中分院殉难烈士纪念碑”条,记鲁艺师生40余人在战斗中牺牲。《盐城县人民革命斗争史》记云:“突围中,丘东平、许晴等30多人牺牲,62人被俘,50多人突围被冲散。”大致是比较确切的记述。《中共江苏地方史》则云:“经殊死战斗,大部分师生突围成功,而丘东平、戏剧家许晴、新安旅行团总干事张平等20余名师生壮烈牺牲。”《盐阜区教育史》亦称“大部分同志突围出去”。与史不合,录此纠讹。

  又按,关于宿营北秦庄后的警戒与联络有不同说法,曹晋杰、阴署吾、朱步楼《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的战斗生活》(《盐阜区革命斗争回忆录》,19835月)记云,宿营后,丘东平派战斗班鲁军放哨,并派沙惟(欧阳道云)去与附近建阳县政府、主力部队取得联系,希发现敌情立即通知。此文所据当是孟波《战火中诞生的鲁艺华中分院》(最早刊发处不明,后收录于《铁流——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200211月第1版),其中记云:“丘东平派鲁军到庄西小桥头放哨,又派欧阳惟云(沙惟)去和驻在附近的盐城县政府及主力部队取得联系,要他们发现情况立即通知我们。”曹文记建阳县政府显误,其时建阳县尚未成立。

  又按,一般记载均以鲁艺二队是为了向敌主锋侧后转移,而时任鲁艺教导主任的黄源《华中鲁艺战斗中的知友——蒋天佐》中回忆为,当时目的地就是5区,转移至此是为了与农会会员一起开展反“扫荡”斗争。

  附,华中鲁艺殉难烈士纪念碑碑文

  

华中鲁艺殉难烈士纪念碑碑文

  一九四一年一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开辟了以盐阜区为中心的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了培养抗日救国的专业艺术人才,在盐城创办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由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同志兼院长。下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个系和一个普通班,来自全国各地有志抗日的文艺工作者和青年四百多人,汇集在这里学习。

  一九四一年夏季,日寇发动对盐阜区的第一次大“扫荡”。根据新四军军部的指示,鲁艺华中分院的师生分成两个队,院部和文学系、美术系为一队,随军部转移;戏剧系、音乐系和普通班为二队,分散转移。七月二十三日晚,二队经湖垛转移到北秦庄,翌日凌晨,因日寇突然袭击,师生们在突围中,前教导主任丘东平、戏剧系主任许晴以及朱丹、李锐、张平、袁万华、张炳炎、王海纹等二十几位同志遇难,牺牲在日寇屠刀之下。

  为教育后辈,不忘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殉难烈士,特立碑刻石铭文,永志纪念。其辞曰:

  英雄铁军,马列指航,逐鹿华中,誓扫天狼。

  鲁艺战友,荟萃串场,鲁迅精神,光大发扬。

  唤起民众,弦歌救亡,前赴后继,慷慨激昂。

  壮志未酬,饮恨吾乡,江海悲恸,大地低昂。

  春雷动地,虹彩辉煌,山海竞秀,人间沧桑。

  蓝图卷卷,史诗行行,征人不歇,虎跃龙骧。

  展望前程,心潮逐浪,英名永垂,日月齐光。

录自《建湖民族英雄传》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