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达的辉煌之路(蒋文军)
森达集团是我市富有传奇色彩的企业,森达品牌是我市继“燕舞”之后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森达及其森达品牌为我市经济发展与社会知名度的提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编写盐城史志之际,我专程采访了森达集团董事长朱相桂同志,追溯森达这些年走过的辉煌之路。
蒋文军:董事长您好!据我所知,森达集团的前身叫建湖县皮鞋二厂,当年是怎样创办的?发展的简要历程怎样?
朱相桂:森达集团的前身是叫“建湖县皮鞋二厂”,是建湖县近湖镇镇南村的7位农民不甘贫困,在1977年秋天创办的。为什么会想到办厂?原因归结到一个字:穷。当年的镇南村,是一个穷得出了名的地方,村子里常年行走着拾草、拾粪、拾炭这样三支队伍,20多个光棍汉讨不到老婆。
俗话说,穷则思变。摆脱贫穷局面、谋求温饱生活的强烈欲望,促使土生土长的农民萌发办厂的念头。一位穿着皮鞋的上海亲戚回乡探亲,激发了大家创办皮鞋厂的灵感,于是从扬州请来了做皮鞋的师傅,齐心合力在吴河生产队的牛棚里创办起一座小作坊。就是这个小小的皮鞋作坊,规模一天天变大,实力一天天变强,直到后来成为驰誉华夏的森达集团。从创办的那一天算起,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期创业阶段,时间从1977年到1986年。在我的倡导下,7位农民借用生产队闲置的牛棚、猪圈办起皮鞋作坊。当时的情况是:破牛棚作厂房,大猪圈改食堂,三个师傅合张床。经过创业者10年的艰辛努力,皮鞋厂初具规模,进入江苏制鞋业前三强。第二个阶段是首次扩张阶段,时间在1987年到1992年。在这6年中,实施了负债经营上规模、横向联合借技术、借牌生产扩市场、合资合作出国门等一系列策略,从台湾和英国购买了一批先进的制鞋生产设备,与“老字号”企业上海申川皮鞋厂、上海第二皮鞋厂进行技术合作,借用上海“中华”牌皮鞋商标定牌生产,产品打进全国排名前100家的大型商场,并于1991年与香港、台湾的企业合资,创办森达鞋业有限公司,与英国、德国制鞋企业建立联系,引进技术和设备,又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第三个阶段是实施名牌战略快速发展阶段,时间在1992年到1999年。在1992年初,我们就举起名牌大旗,提出进名城、入名店、创名牌的战略思想,积极发展独特的森达文化,聘请知名影星刘晓庆做广告,大手笔建卖场;不惜代价提高产品档次、品位,在意大利、台湾、香港建立研发中心,重金聘请国际著名设计大师,与世界制鞋王国意大利的一流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在制鞋技术、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接轨;投资创办了5家全资公司,从国外引进数十条先进的生产流水线,企业生产能力扩大10倍,资产总量增加6倍。在这一发展阶段,产品屡获国内大奖,几乎囊括了中国制鞋业的最高荣誉,商标价值超过30亿元,进入全国20个大名牌行列。
从2000年起,森达进入战略转型与二次创业时期。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森达致力于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转型,先后创办了建湖、沿海、陈家港共3家环保热电项目,以抗生素生产为主的生物医药项目,以出口为主的精细化工项目,以电子政务为主的信息软件项目,以军警服饰为主的服装项目,以多晶硅为主的新型材料项目,企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蒋文军:1993年4月17日,森达集团成立,这也是苏北地区第一个村办企业集团。请问朱董事长,为什么取名森达?当时森达集团的发展构想、蓝图和基本战略又是什么?
朱相桂:1993年4月,江苏森达集团挂牌成立。这一名称源于1991年与香港企业合资创办的“中港合资森达鞋业有限公司”。“森”字由三个木字组成,有众多茂密的寓意;“达”,意思是成功,到达,四通八达。“森达”的取意即“茂盛、通达”,象征森达覆盖全球、走向世界,另外它还象征着汇集东西南北的鞋业文化和制鞋技术。在成立集团公司时,我们沿用了“森达”的名称,同时进一步确定用“森达”作为产品商标。因为在企业发展起步之时,我们曾经背着没有商标的产品走南闯北,深深地感受到没有牌子的产品很难挤上商场柜台,很难被顾客接受。于是,我们以镇南村的一座桥名给自己的产品定了牌子,“盂兰桥”牌,注册了“盂兰桥”商标。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们逐步发现,“盂兰桥”商标存有明显缺陷,除了带有明显的地方痕迹外,更重要的是它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是“质量不错,品味不高”,难以走进中高档商场,更难成为全国性的品牌。我们随即忍痛割爱,毅然抛弃了“盂兰桥”商标,注册了新的“森达”商标,与此同时,“森达” 的英文译音Senda,意为“太阳鸟”,亦为产品走上国际市场开辟了品牌通道。
在森达集团成立之际,也正是森达走实施名牌战略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集团的战略目标是创建皮鞋工业城,成为国内最大单个皮鞋生产企业;创树国内皮鞋业第一品牌,并为创树世界名牌奠定基础;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主要确定和实施了四项基本战略:一是名牌带动战略。高举名牌大旗,提出“进名城、入名店、创名牌”的战略思路,不惜代价提高产品档次、品位,在意大利、台湾设立研究中心,把西方制鞋工艺和东方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建立独特的森达鞋文化,大手笔做广告、建卖场,累计市场建设费用达3亿多元。二是规模扩张战略。不断扩大产销规模,生产能力年均增长30%以上,还同步策应国家西部大开展战略,在湖北秭归建立了制鞋基地。三是国际接轨战略。积极寻求与意大利一流制鞋企业合作,引进技术、信息、文化和管理方法,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四是人才支撑战略。重金聘请一流设计人才,广泛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全面培养本土人才,形成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人才团队。
蒋文军:1993年,森达集团荣获中国鞋王称号;次年1月27日,市委、市政府在湖召开祝捷大会。请董事长谈谈当年中国鞋王评比的基本情况以及此后森达集团在制鞋业的位置与影响。
朱相桂:1993年,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全国制鞋标准化中心等九部委首次联合举行中国鞋王评比,质量检测人员来我们厂检验皮革质量时,有人提议特制一批皮鞋接受检查。对此,我没有同意。我要求大家敞开所有大门,让检验人员到车间、仓库和销售点任意抽检,现场检验的结果是双双合格,并在7个行业40多名专家组成考评组进行的16项综合考评中,以总分第一名的绝对优势获得“中国十大鞋王”称号。
在获得“中国鞋王”称号之后,我们趁热打铁,在装备提升上,彻底抛弃昔日小生产式的低水平重复投资状况,放眼全国,走向世界,瞄准国内、国际一流制鞋企业及制鞋设备,实施了技术装备的脱胎换骨的改造。集团核心层企业共有设计、生产及检测设备3400多台套,其中从意大利、西班牙、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引进的46条生产流水线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按欧美现代工厂模式设计的生产厂房面积占全部生产厂房面积的80%以上,除集团本部建有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外,在上海、广东、湖北还建有三个生产基地,全集团日生产皮鞋量由1993年底的3000双增加到3.5万双。在产品设计上,同有世界制鞋王国之称的意大利制鞋行业进行全面合作,引进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技术,在意大利、西班牙、台湾、香港和上海、广州等地共建有6个产品研发基地,有国际著名的皮鞋设计大师50多人,还有200多人的设计骨干队伍,每年平均推出1000个以上的新款皮鞋,领先中国皮鞋业的市场潮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各类需求,相继推出的“北极靴”、“加州鞋”、“摩克鞋”、“贵族鞋”等系列新款,都风靡市场,成为抢手品种。在市场营销上,将目标市场总体上分为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在国内市场划分上又根据省、市行政区划和地方消费特点,分别在北京、沈阳、上海、广州、成都等中心城市设立了八大销售总公司,在48个地(市)级城市设立销售分公司,全面推行区域市场负责制,并且始终坚持“进名城、入名店、唱主角、创一流”的目标导向,全国各大城市排名前1000位的大型商场中均有森达专厅或专柜,还建有近千家专卖店,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市场网络,年销售森达皮鞋500万元以上的商业单位有200多家。在品牌推广上,1995年在中央电视台推出名人广告,在央视天气预报栏目推出“森达皮鞋工业城”形象图片,“森达皮鞋,超然独步”这句广告语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多次“亮相”于中央电视台,在省级电视台也时常“露脸”,每年广告投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包括2002年获得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冠名权和用于卖场建设的广告宣传。
蒋文军:1997年,森达集团荣获皮鞋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请您介绍一下获奖的经过及其对森达集团的影响。此后,森达集团又获得了哪些荣誉,在行业中的位置如何?
朱相桂:1997年,森达成为中国皮鞋行业第一个驰名商标。申报驰名商标一是要具有三大硬件,即这个品牌的商标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同行业中要占主导地位,在国外受到侵权被抢注。对照这三条,“森达”完全具备。二是要有规范详实的软件申报资料。申报全国首批驰名商标的有200多家企业,大都是年产值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大型、特大型企业,其产品不是老字号,就是国家支柱的“硬货”。年轻的森达赶上这班车,自然必须在软件申报资料方面胜人一筹。在两本厚达800多页的申报材料中,森达的材料充分凸显“真、细、实、全、新”的特征,国家商标局一位负责人说:“在所有申报材料中,森达商标的文件资料最规范、最清楚明了,堪称为样板材料。”有家很有名气的企业,申报工作准备了好几年,因申报材料未能过关,转而向我们取经,后来终于申报成功。三是要有牢固的产品质量基础,离开了过硬的产品质量,申报工作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达”在这方面,一直以可靠的产品质量而雄居全国同类产品榜首。综合上述因素,成为中国首批驰名商标顺理成章、在所必得。1998年,“森达”品牌被世界制鞋王国意大利著名的尼科莱迪公司、百罗利公司和法尔卡公司定牌生产,并在欧洲市场和东南业市场销售,开创了我国民族品牌输出的先河。1999年,森达被中国质量管理协会评为“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被中国轻工协会连续六年评为“消费者心目中理想品牌”、“购物首选品牌“、“实际购买品牌”三项第一,被中国皮革工业协会连续三届授予“中国真皮鞋王”称号。2001年,森达在全国制鞋行业第一家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此间在“森达”主品牌下,接连推出的“好人缘”、“梵诗蒂娜”、“法雷诺”、“百思图”、“雅波笛”等五个锁定不同消费群体的专业品牌亦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初步形成了一主多元的森达名品牌家族。2002年,森达牌皮鞋被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评为中国名牌产品,被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真皮领先鞋王”称号,企业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授予 “向世界名牌进军、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全国一共16家企业获此殊荣。 2003年,森达皮鞋产销量达到1200万双,当之无愧地处于中国鞋业市场领导者的地位。到2007年,“森达”牌皮鞋产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等项指标连续15年位居全国同行第一,几乎囊括了中国制鞋业所有最高荣誉。自2001年起,森达集团连续6年位列全国最大工业企业500强行列。
蒋文军:2000年5月8日,江总书记来森达集团视察,这是森达人的骄傲,也是盐城人的光荣。请您谈谈当年江总书记视察的大体经过,此后森达集团又是怎样开展“饮水思源,富而思进”活动的?
朱相桂:2000年5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组部长曾庆红、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省长季允石及盐城市、建湖县领导的陪同下,视察森达集团。江总书记一行首先观看了介绍森达基本情况的多媒体电视短片,接着视察了产品设计中心、新品展示厅、皮鞋生产车间,并到镇南村农民吴宏盛家做客,历时整整一个小时。江泽民同志视察森达后曾说,“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像森达这样的企业,从一个小作坊发展到这样的规模,不仅在国内的竞争中称雄,而且走向了世界;不仅富了一方,而且为中华民族争了光。原因何在?”就我们认为,森达能够在欠发达的苏北大地上崛起绝非偶然,是盐阜地区这方水土养育了她,是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培育了她,是社会各界和最广大的消费者滋养了她。这些年当中,森达选择了制鞋产业,一个充满朝阳的产业,业兴百兴;森达赶上了我国改革开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大好时光,党的政策好,一好百好;森达得到了各级党和政府关心,党的领导强,一强百强;森达受益于社会各界的热情关心、鼎力相助,各方关系顺,一顺百顺;森达有一个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领导群体,领导威信高,一高百高。
江总书记视察森达之后,我们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了一场“饮水思源,富而思进”的学习教育活动,提出了“建百年森达,创世界名牌,圆制鞋强国之梦”的远大目标,制定了“现代化、国际化、数字化”的发展战略。因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森达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个皮鞋生产企业,拥有中国制鞋业诸项最高奖项,实现了品牌荣誉的大满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主动应对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挑战,创树世界名牌,全力打造现代化、国际化、数字化的新森达,已经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森达的现代化,不只是设备、厂房、办公大楼等形式上的现代化,而且是管理机制、团队素质、企业文化等本质上的现代化,形成产品、品牌和资本的一体化运营。森达的国际化,就是以上海永旭出口鞋业基地为龙头,建立一个跨地区、跨国界的国际制鞋企业,实现人才、资本、品牌、产品、市场等全要素的国际化,以及融资、融智的本土化。森达的数字化,就是以ERP管理系统为平台,对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要素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数字化跟踪、监督和控制,以数字、网络为平台,重组生产流程,用信息流主导物流,加快企业的新型工业化步伐,实现决策与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森达的现代化是前进方向,国际化是必由之路,数字化是重要手段。
蒋文军:我认为,一个民营企业不仅是属于企业投资者,属于这家企业的员工,同时也属于社会,企业办得越好,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越大。借今天的机会,一并请董事长介绍一下森达回报社会方面的情况。
朱相桂:森达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履行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当年的七位农民创办企业,就是因为当时的镇南村是个远近闻名的穷村子,吃饱饭是村里人的最大愿望,我们是不忍心看着群众穷,才下定决心办个厂子。通过10年的创业,皮鞋厂进入江苏制鞋业的前三强,全村的群众从此摆脱了贫困,开始走上富裕的道路。在企业此后的发展中,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办企业不能为少数人办,不只是让少数人富,要为大多数人办,为一个地方的发展办,先富的人要带着大家富,让更多的人共同富裕,这样的企业才能越办越红火,越办越得人心。这些年来,森达时刻不忘为社会作贡献,不仅是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多,增加了众多社会成员的经济收入,同时培植了政府税源,成为财政收入的支柱,累计缴纳的税收超过10个亿。面对镇南村村级经济发展不快的状况,集团选调业务骨干担任村干部,围绕森达主导产业,重新制定村级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建筑业、饮食服务业和商品流通业,集团累计拿出3000多万元反哺农业和用于集镇建设,年老村民都实行退休和养老制度,重症病人的医疗费用全额报销,村民们家家住楼房,四成农户住别墅,没有一个困难户,镇南村成为盐城市的第一个小康示范村。1998年两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时,集团捐款捐物达到400多万元,在抗击非典中捐款500多万元。响应国务院对口支援三峡的号召,创办的森达三峡鞋业有限公司,除安置当地2000多名劳动力就业外,每年为当地政府创税500多万元。由我倡导成立的森达集团捐资助学希望工程基金会,共募集了百万元的助学基金,先后资助了200多名特困家庭的失学儿童,已经帮助40多位特困学生圆了大学梦。集团投资1000万元办起了全省一流的森达小学,被省教育厅评定为“省级实验小学”。
蒋文军:2007年之后,森达集团实施了战略转型。请问董事长,森达战略转型的主要情况怎样?对企业发展又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
朱相桂:2007年,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森达集团又实施了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这次调整为森达跳出制鞋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创造了条件。这次调整中,我们把森达集团鞋类资产业务与香港(深圳)新百丽鞋业有限公司进行重组并购。
这次重组并购做到了“五个不变”:一是“森达”仍然是江苏建湖的品牌;二是重组后的企业(新森达鞋业公司)仍然是江苏建湖的企业;三是重组后新企业仍然是江苏建湖县的税源大户;四是镇南村的收益仍然是每年260万元;五是职工仍然在重组后的企业工作。
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对“森达”与“百丽”战略重组给予充分肯定。他们认为,森达与百丽重组是制鞋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新举措,对行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将现代资本运作引入到传统制鞋产业的一项革命性创举。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省长梁保华指出“百丽”、“森达”实施战略重组,品牌仍留在江苏,具有优势叠加效应。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判断。从2008年到2014年末,新森达鞋业有限公司累计纳税8.87亿元,森达集团在盐城累计纳税4.85亿元,合计纳税贡献达13.72亿元。两个企业都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叠加效应充分显现出来。
蒋文军:有资料显示,我国企业近六成平均寿命仅有5年,与欧美大企业平均寿命40年相比差距很大。森达已经走过了38年,请您谈谈目前森达集团的整体发展状况以及对森达未来的展望
朱相桂:森达集团已经走过了38年的创业历程,已发展成为集环保热电、生物工程、IT、服装、鞋材、金融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目前的发展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集团整体运行良好。2014年,全集团在盐城市纳税1.3亿元,比上年增长31%,人均纳税贡献达到9.48万元。今年一季度开局呈现出超计划、超同期、超历史的发展势头,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9.12%,入库税收比上年同期增长54.62%。二是环保热电发展喜人。森达集团分别在建湖县经济开发区、滨海县沿海化工集中区和响水县陈家港化工集中区建设了3个热电联产项目,总投资12亿元。去年又投资了近1.5亿元,改造提升了脱硫、脱硝和除尘装置。森达热电三个项目的建成投运与不断发展,不仅向所在园区450余家热用户提供优质热源,有力地推进所在园区经济发展,而且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分散的小锅炉相比,森达热电三家项目每年可比性节约标煤20万吨,减少粉尘排放1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6000吨以上,为共建碧水蓝天、造福子孙后代做出了较大的努力。特别是2013年在建湖县经济开发区投资1.5亿元,建成了秸秆发电项目,生物质能源的利用进一步改善了环境质量,为禁止秸秆焚烧提供了有效途径,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近5000多万元,可以说利国利民。三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森达投资的北京鼎天软件公司位于北京中关村,在四川成都、江苏南京、安徽合肥设立了分公司。近年来,抓住“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加大投入,集中力量研发分布式并行计算框架,网路协调爬虫工具、互联网舆情管理服务平台和基于云架构的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核心产品,2014年通过了美国CMMI认证,基于大数据的社会信用信息系统获得了2014年度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公共服务领域最佳应用产品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森达投资的生物工程公司积极开展与中科院微生物所、上海交大、南京工业大学、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高校、科技单位的产学研合作,以做好国家“十二·五”863计划为契机,以创建江苏省生物医药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开展技术创新,改革传统工艺,开发新产品,企业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雷诺服装公司、法尔卡童鞋公司等传统产业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方式,推进管理流程创新,产品创新,工艺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森达集团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对发展执着追求。我们将始终弘扬“视今天为落后”的企业精神,坚持改革创新,突出转型升级,不断推进传统产业向高新科技产业的跨越。我们的发展战略是:坚持做好做强环保热电产业,积极发展生物、IT等高新科技产业,继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瞄准百年森达,百亿森达的目标,奋力前行,再立新功!
- 上一篇文章: 通往小康之路——建湖县村村通公路纪实(金学桂)
- 下一篇文章: 建湖轻工历史上的品牌印记(闵长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