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场河——盐阜人民的母亲河
在伟大祖国东海岸,江苏偏北一侧,有一片河沟纵横、圩区密布、长堤环绕、绿树掩映、房舍俨然的沃野平畴,到处呈现着一派旖旎的水乡风光,这就是盐阜平原。
如果把盐阜平原比作一片平铺于黄海之滨的硕大叶片,那么纵贯于其中的范公堤、串场河则是这片硕叶的叶柄和叶主脉,而横贯其间的南北盐河、射阳河、新洋港河、黄沙河等大大小小的内河便是这叶主脉的支脉和微细支脉。正是这些支脉将串场河水输送到大平原的角角落落,灌养和哺育了盐阜大平原。
串场河是盐阜人民的母亲河,它北起阜宁,途经沟墩、草堰口、上冈、新兴场、盐城、伍佑、东台直至海安,全长180多公里。这条人工凿造的大河,将沿线城镇像糖葫芦一样串连起来,其串连的均是当时各大盐业集散地——场,因而将此河命名为“串场河”便十分熨贴了。
串场河始凿于南宋,明代以后历经疏浚和改造。数百年来,串场河以其北通射阳河,南接通扬运河,衔接中华第一大河长江,使盐阜大地直接引灌到长江之水,哺育滋润了盐阜人民,正如古谚云:“饮得长江水,体丰人俊美。”靠串场河引来的长江之水,带着江南的吴越风情流灌到了盐阜;而盐阜地区又北接齐鲁大地,其豪爽、开放、包容的性格深深感染着盐阜儿女,这便是盐阜多才俊、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历史地理渊源。
串场河通宽约60米至80米,在盐阜人民的眼中颇具神奇色彩,沿岸的居民一代一代地教育儿孙不可亵渎河神,不准在河中便溺或乱投乱抛死牲杂物。每当干旱少雨时节,成千上万的农民会举行盛大的拜天地、求河神,降雨消灾的祭祀活动,往往有求之即得的神奇;而商贾货船,每当启锚开航之时,必列香案、摆三牲,祈求河神赐个顺风顺水、财源广进、人船平安。
盐城,作为串场河中部的重镇,早已是盐业集散中心。北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33岁的范仲淹到西溪(东台)任盐仓监的小官,有人劝他不要赴任,可范仲淹毅然前往。他到了西溪,看到海水像凶猛的野兽,冲决海堰,毁坏盐灶、庄田,也毫不后悔,写下了一首《至西溪感赋》:
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
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
他积极建议江淮置制使张纶修复海堰。张纶被范的精神、情怀感动,奏请皇上任命范仲淹为兴化县令。范仲淹得以主持修复捍海堰工程。他曾多次来盐城实地考察,为海堤选址。一次他经过盐城北门时,吃惊地发现河中有块长长陆地,宛如一条巨龙扭动着身驱,昂首向东海游去,这就是龙脉之相。据说一些识风水者曾在河中屡次疏浚开挖,企图挖去龙身部分,拓宽河道,但是说来奇怪,任他们白日如何开挖,夜必复长如初。他又听到这里一直流传的“吴知县破龙脉”的故事:不知哪朝哪代,一位姓吴的知县来盐城为官,一眼发现了盐城有真龙气象。坟葬龙地的那户人家,将来必出真龙天子。他找到那家的主人说:“你家若出天子,必须娶我女儿为皇后。”那主人当然不相信这没眉没目、无根无据的空口白话。于是吴知县便动了歪脑筋,下狠手破了盐城的真龙地,在龙身中段造一水闸,将其切为两段,也就将龙脉切断了。范公由此扼腕叹息:盐城的龙气被闸断了。笔者建国之初就读于盐城中学,来校、回家途经北门闸时,看那龙身确实存在,前段在闸之东,后段在闸之西,绝非巷闾之说。
据说范公为挽救盐城的龙气,很费了一番苦心:既然水龙被闸断了,以长堤的龙形代替水龙,是否可再筑一条旱龙而接通龙气呢?于是他曾三勘其界以确定大堤的位置,大堤弯弯曲曲犹如一条长龙扭动身姿,但其主基必须经盐城向北,至上冈之南沙墩,这是一条宽不足3里,长达几十里的长龙形沙岗,沙层达5至8米,高出地面丈余。范公再次叹息:“天意不可逆也,龙困沙滩,焉存其气?”
说来这南沙墩亦颇为神奇,自有其美妙的传说。这条沙岗形成于二千多年之前,人们曾凭此而避海潮。沙墩北端近上冈处有两眼沙井,一曰“红沙井”,一曰“黑沙井”。沙岗就像扭动的龙身,而两口井一如龙的一双明亮眼睛。井底有无数泉眼,不分昼夜地向井中喷涌清泉,透明甘美,供游人饮用品尝。每当暑热之日,过此掬两捧清水撩面,顿觉清爽宜人,再掬两捧清泉入口,犹如甘露润心,爽快无比。沙井的两侧竖有两座高约二丈有余的花岗石“贞节牌坊”,听说是某皇帝为表彰当地某贞妇节女而建。笔者幼年曾多次攀爬过,但因年幼无知,而未能识得某皇帝的年号与款识,殊所怅恨!
民国时期毕业于英国伦敦皇家学院、曾代理中央政治学院教育长的王慕尊即出生于上冈南沙。据说,有一年故地重游,赴沙墩踏青,沙井饮泉,恋乡怀古,感慨万千,“南沙春游”一景即据此而流传开来。
由于范仲淹的决心和组织,终于筑成了名垂千古、造福后代的捍海大堤,人们为了铭记范仲淹的功绩,将大堤命名为:“范公堤”。
如果将串场河比喻为盐阜大地的水上主动脉,那么在范公堤原址上筑成的通榆公路,则是盐阜大地陆上主动脉了,这是一条造福子孙万代的富民路。
串场河、范公堤将盐阜大地截为东西两半,河东古称东海,河西俗曰西乡。虽仅一河之隔,两岸土质有很大差异,东部为腐植质盐碱土,略呈灰褐色,比较松软,遇水即沉淀;而西部则为坚硬多坷垃之粘土,土质坚硬呈黄褐色。西乡以水沤粮田为主,盛产水稻,是天然的米粮之川,水网密布,盛产菱藕蒲苇,更有渔利,故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而东部因海水经久浸泡,含盐量高,是“雨天水汪汪,太阳一睁冒盐霜”的盐碱性地,故而盐灶密布,几乎每家每户都可淋卤烧盐,其作物多以芦苇、蒿草等耐碱作物为主,物产相对贫瘠,农作物以高梁、玉米及山芋、胡萝卜为主,居民生活贫困的多,后因垦植棉花才逐渐富庶起来。
串场河及其周围的大小河道中,随处可见捕鱼撒网、放线收卡、鱼鹰吆喝的恬然和忙碌,人们尽享捕鱼捉虾的快乐。每当西山染红、晚风飘忽之时,分散于大小河沟中的渔舟,又三五聚首港湾,晾网、休憩。渔婆或是渔家姑娘,点上灶火,袅袅炊烟升起,随着晚风飘散在河道的上空,把烧柴烧草的苦涩味,拌和着渔家一天的忙碌,一并送到空中。渔家姑娘和小伙子又会亮起歌喉,歌声随着河风忽忽悠悠,悦耳动听,引得岸上的大人孩子驻足聆听,一片笑声。渔舟上的鱼鹰扑打着双翅,在船舷插着的歪脖子树杈上跳上跳下,贪婪地从渔篓中啄起一条条鲜活白嫩的鱼儿吞入腹中。
串场河两岸还建有无数的农家构建——凉亭式牛车棚,极似古代征夫同亲人依依惜别的长亭。串场河两岸靠牛拉水车来取水溉田,于是沿河浜便出现了无数座牛车棚。这种状如大蘑菇的古长亭式建筑,纯木质构架,周围以八到十根木柱支撑上面的趴梁,趴梁呈辐辏形向顶部集中于一点,这样蘑菇形的框架便搭成了。每根趴梁之间,又以无数根长短各异的木棍连搭,再在上面覆盖柴笆或苇箔,形成完整屋面,再在其上苫盖茅草、柴草或麦秸,这样一座牛车棚便成功了。它通风而不透雨雪和阳光,牛即使整天拉车汲水,也如在室内劳作,不见日晒雨淋。亭中竖一根可以旋转的木柱,将车辋、跨轴等车件跨搭安置停当,只要牛将车辋拉得转动,便可将白花花的河水提进田中。农忙时,只需一位老人或一个孩子,安坐于车辋之上,手执鞭子或树条,悠哉游哉地驱牛车水。每到耕田、耙地或收割打场时,你可以欣赏到各自不同的牧歌——口雷口雷声,各有各的谱,各有各的调。如你问起所唱的词儿、调儿是什么时,连赶车驱牛的老汉都是一脸的茫然,不知自己唱的究竟是什么。因此有人将这种赶牛的牧歌归纳成四句顺口溜:“我有一首诗,天下人不知,有人问到我,连我也不知。”
这牛棚忙时是农家赖以劳作的场所,闲时成了孩子的乐园,他们可以不避风雨地在牛棚中打闹嬉戏,有时会猛推车辋使车转动起来,等到有一定转速时,几个孩子便敏捷地跳了上去,准能转上几圈,以之为快乐。车棚又是家人和邻舍聚会的场所,各人带上材料、工具,干起自己要干的活计,如搓绳、修农具、纳鞋底、做针线,一边干活一边闲谈聊天,这里又成了百业的工场和作坊。
串场河沿岸的美景,几乎是说不尽的,历代文人墨客归纳总结出的就有“盐城十景”《盐城掌故》盐城十景为:1.铁柱潮声;2.范堤烟雨;3.瓜井仙踪;4.龙祠胜概;5.杨楼翠霭;6.登瀛晚眺;7.太湖秋月;8.石桥春游;9.盐岭积雪;10.龙港观海。、“上冈十景”、“阜宁射湖八景”等,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文妙句。
明代知县杨瑞云有描写“范堤烟雨”诗云:
草深沙脊在,鳄徙市廛环。
我欲穷遗迹,徘徊烟树间。
明代高谷观海诗云:
瓢城东望水漫漫,暇日登临界眼宽。
万马挟兵开地脉,六鳌擎日上云端。
涛声吹雨沧溟湿,雾气横空白昼寒。
尘事不须伤往事,桑田变更几回看。
清代诗人高岑有诗云:
拾青闲步兴从容,清景无涯忆范公。
柳眼凝烟眠晓日,桃腮含雨笑春风。
四周碧水空蒙里,十里清华杳霭中。
踏遍芳郊一回首,朝暾红过大堤东。
串场河两岸是丰饶美丽的,然而就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上世纪三十年代,却因日寇的入侵,人民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串场儿女遭受了空前的浩劫。无穷的杀戮、无尽的灾难,激起了盐阜儿女同仇敌忾,进行了一场长达八年之久的人与兽的搏斗,留下了不朽的历史篇章。
- 上一篇文章: 戛粮河边望夫台(游育林)
- 下一篇文章: 抗战初期的上冈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