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激情燃烧岁月 追忆并肩战斗生涯
——与郑士鲁同志交往琐忆(陆逵)
郑士鲁同志与我同乡,都是建湖人,他家在钟庄,我家在冈西,就相隔一条东塘河。我俩都是1924年出生,我比他大4个月。我们都是1941年在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参加革命的,他当时做小学教员,我加入本地农民抗日救国会。更有缘分的是,我与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在建阳县委工作,他先后担任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代理书记、县委书记等职,我先后担任建阳县县长。50年代中期,我与士鲁同志先后调盐城地委、行署工作,他担任工业部长,后任地委副书记兼专员,我先担任地区科委主任、地委农工部长,以后又担任地委副书记。我与士鲁同志数度在一起共事,朝夕相处,心心相印,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郑士鲁同志于1991年10月不幸病逝,离开我们已有24年之久,但是他那正直坦诚、公道正派、联系群众、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和廉政勤政、艰苦奋斗的高尚情操,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为人的楷模。
“为建设一个新建湖而努力奋斗”
1942年初,郑士鲁同志参加工作后,先后担任建湖县二区区委组织干事兼南梁乡支部书记,后来任二区组织科长、区委副书记、区委书记。那时,我在三区工作,先后任区委委员、民运科长、区农联会长、三乡联防队长等职。我们共同战斗在建湖这块土地上,打鬼子、除汉奸、拔据点,带领群众开展武装斗争。郑士鲁同志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积极从事解放区的党务、教育、民运等工作。1948年,士鲁同志担任建湖县委副书记、代理书记。我于1948年1月,在建湖民主选举县委时,当选为副县长。后来县长杨兆熊调华中党校学习一年,我主持县政府工作,与郑士鲁同志接触更多了。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由于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敌我拉锯战,革命老区建湖(当时还叫建阳县)已成为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一是因为日伪军和国民党军的烧杀抢掠,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日伪军在全县构筑了据点40多处,遍及通榆沿线和较大的集镇、村庄,拆毁烧毁了难以计数的民房。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冬,国民党军、还乡团又来烧杀抢掠,仅冈西区连吉乡一次就被还乡团拆去风车40余部,院道港一条沟浜一次扫荡就有50余户房屋被烧。由于敌人的疯狂破坏,全县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尤其是永丰、冈西、沟墩、喻口这些敌占区和敌我拉锯区,生产能力激剧下降,亩产粮食仅200斤左右,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特别是1949年夏秋大涝之后,全县有灾民10331户、46244人,外地逃荒来的616户、1241人。到1950年春天,灾民增加到16977户,外来逃荒乞讨的2504户、8922人。二是水系紊乱,抗灾能力极差。为了阻止日伪军“扫荡”,全县大小河流构筑了近千道土坝、砖坝、树坝,建国后清除了明坝,但残埂清除不彻底,河道淤塞,圩堤残破,难以抗洪排涝。1949年7月,连降大雨,上游洪水压境,加上6号台风过境,海潮倒灌,圩堤缺口百余处,全县被淹农田505725亩,占总耕地面积二分之一,低洼地区的土墙草舍相继塌毁,数以千计的灾民无家无归。三是耕牛、农具损失惨重,影响农民正常耕作。抗战前,全县有耕牛1.5万多头,建国前还剩不足万头;抗战前,全县有风车3.6万部,建国前还剩不足3万部,且多残缺;农船也减少很多。当时全县多一熟水田,耕牛不足要靠人力拉,风车不足要靠人力踏,而青壮年多去参军、支前。仅1949年春,我们一次动员青年21 00多人参军,参加淮海、渡江战役,支前民工多达12000余人,足迹遍布山东、河南、安徽、苏南、浙江等地,在家的老弱和妇女只能勉强维持生产。我县许多灾民不仅缺粮,还缺草、缺钱,许多人家甚至断炊。我和郑士鲁作为建湖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面对这重重困难的局面,深感责任重于泰山。士鲁同志在县委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为建设一个新建湖而努力奋斗”的目标,要求“全力组织人民生产自救,以工代赈,兴修水利,消除历史上遗留的祸患”。建湖县委、县政府发出“生产自救,就地坚持”、“不饿死一个人,不荒一亩田”的号召。当时,我们制定的工作措施是:
一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突击抢修圩堤,清除坝埂,排除积水,尽可能抢救遭水淹的秋熟作物和赶种晚秋作物,以减少灾情损失。那年夏秋季发大水,全县组织干部群众修堤修圩2049处,清除坝埂596处,拔除鱼簖142道,使内外水分开,行洪道畅通。同时组织数千部水车,日夜戽水排涝,经全县干部群众奋战7天,救出秧苗20万亩。但仍有3万余亩颗粒无收。为了进一步减轻水灾损失,士鲁同志又发动灾民抢种晚秋作物,搞副业生产。合作社、贸易公司紧急调运晚秋作物种子贷放给灾民,帮助灾民解决缺少耕牛、农具等实际困难,尽可能使灾民生产自救。灾民家家种菜,种瓜,以补口粮不足。有条件的灾民织柴席、打蒲包,下河荡捕鱼虾,多方创收,生产自救。
二是发动机关、部队、工厂、学校,普遍开展节约救灾运动。号召每人捐献一两米、一件衣, 帮助灾民度难关。建湖县成立了劝募灾民寒衣委员会,落实劝募万套寒衣任务。经过十多天的宣传动员,全县共劝募寒衣10745套,使贫困农民穿上了暖和和的棉衣棉裤。
三是组织慰问团、工作组深入灾区,慰问灾民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1950年春节前后,连降雨雪,天寒地冻。郑士鲁同志提出“要把生产救灾当作最紧迫的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来抓”的指示,一方面动员社会各界捐献,开展互济活动;另一方面人民政府尽最大力量开展以工代赈,发放救济粮应急。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终于安全渡过冬春青黄不接的困难时期,做到了“不饿死一个人,不卖一个小孩,没有一人外出逃荒,不荒一亩地”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这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我和郑士鲁同志一道,在当时县委第一书记陈宗烈同志领导下,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生产救灾,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县生产总值达6323万元,比1949年5205万元增长21.4%。粮食总产达15.87万吨,比1949年12.59万吨增长了26.05%。林、牧、渔、副业也有很大发展。工业总产值达1552万元,比1949年996万元增长了55.8%。
在盐城地委共事的日子里
1959年9月,我从射阳县委第一书记岗位上调任中共盐城地委常委、专区科学委员会主任。 而郑士鲁同志已于1953年从建湖县委书记岗位上调任地委工业部长,从1955年8月起担任中共盐城地委副书记兼专员。当时盐城地委第一书记为陈宗烈。我和郑士鲁同志又共同在地委机关工作了5年多时间,直到1963年底他调南通任地委副书记为止。
郑士鲁同志在地委和行署主要分管工商业、财贸、供销等方面工作,我于1962年调任地委常委农工部长,重点分管工农业、农村工作,为保证城乡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品的供应,经常要与郑士鲁同志共同参加会办会、协调会,工作上接触很多。士鲁同志当专员的时期,正是1959年到1962年的这三年困难时期,我们盐城地区和全国一样,也是十分困难。全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由1958年的13%回落到1960年的2.2%,以后两年又持续下降,1962年又比1960年下降28.6%。农业总产值从1959年起连续四年下降,粮食产量1962年比1958年下降19.6%。工业生产起伏很大,1958年在“大跃进”的推动下,盐城市工业企业猛增到3521个,1959年开始迅速下降,到1961年只剩下792个。到1962年,全地区年末总人口为148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42.69万人;人均GDP只有109元。财政收入只有8333万元,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47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27元。当时盐城地区经济落后,物资十分匮乏,一切生产、生活资料都是靠国家分配调拨,供不应求,缺口很大。特别是滨、阜、响北三县穷得叮当响,是全省重点扶贫的困难地区。作为负责全地区经济工作的专员,郑士鲁整天忙得焦头烂额、疲于奔命。地委机关当时不少干部形容说:“郑专员是个大忙人,吃饭有人等、走路有人跟、开会有人找”。就是说士鲁同志为了保证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转,费了大量的精力,做了大量协调工作。
在这种千头万绪、复杂纷繁纭的情况下,郑士鲁同志心中始终有一杆秤,就是心系群众,为民排忧解难,记得是1959年秋冬,“大跃进”中发现的高估产、高征购的后遗症开始显现。到1959年冬、1960年春,全地区许多家庭开始严重缺粮,我的家乡建湖县有些社员每人每天仅能吃上五两六钱粮食(十六两制),只能铺以野菜、米糠充饥,营养不良,引起了浮肿病、消瘦病、青紫病、妇女子宫下垂等疾病,甚至出现饿死人的现象。到了夏季,情况更加严重,江苏全省共有八十九万二千多人患上浮肿和消瘦病,农村外流人口达十四万八千余人。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郑士鲁同志大声疾呼要关心群众生活,保护群众健康,不要再做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蠢事。于是,地委、专署的领导和各县委、县政府及公社干部全部分头下去,帮助安排群众生活,发现有营养不良症状的,及时予以救助,仅盐城县1959年12月一个月,就发放救济款十二万元,大米十九万斤,豆制品三千八百三十斤,白糖六千三百八十三斤,帮助群众解决了燃眉之急。
清正廉洁不谋私利
郑士鲁同志是1963年底离开盐城的,先后调到南通地委、镇江地委任副书记,以后调到省贫协和省人民检察院担任领导工作。他调离盐城后,我们这些老战友经常想念他,每逢到南京开会都去看看他。他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为人正直,不谋私利,每到一处都能踏踏实实为民办实事。
记得他在建湖县和盐城地区担任领导工作时,下基层和蹲点都十分注重廉政建设,从来不搞吃吃喝喝那一套,始终坚持与群众同甘共苦,患难相依。他自小一只膀子残废,劳动起来不方便,但是到县里和乡镇出差或调研时,除了与社员正常下田劳动外,经常自己用一只手洗衣服,不要别人帮忙代劳。记得有一年夏天,他在建湖农村检查四夏大忙工作,那时天热身上出汗多,衬衣天天要换,招待所的服务员想悄悄地帮郑书记把衣服洗一下,被他婉言谢绝了。
他担任地委副书记兼专员时,手中掌握有物资批核大权。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粮食、木材、煤炭、砖瓦以及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都紧张得不得了。有些人想找他开点后门、吃点小灶,都被他制止了。他说,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的,首先要为人民谋福利,千万不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滥用职权谋取一己私利!
郑士鲁同志十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1978年6月他调到省检察院担任副检察长时,分管机关后勤工作。那时“文革”刚刚结束,省检察院刚刚恢复重组,从各地各部门调来的检察干部生活上困难较多,特别是宿舍没法解决。士鲁同志了解情况后,千方百计找省财政厅批经费,找南京市政府要地皮。省财政厅经费报告批不下来,他就一趟一趟跑,甚至坐在财政厅办公室里不走,磨破了嘴皮,找遍了领导,终于妥善解决了检察院机关的宿舍建设问题。直到今天,听说省检察院的老同志们还感念这件事,称赞郑士鲁为大家做了件好事。
郑士鲁同志离开盐城已有42年之久,但是盐城人民至今仍怀念这位老领导,建湖家乡人民还记得“郑五爹爹”。我今年已90多岁了,回想起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回忆起火红年代并肩奋斗的老战友,仍然记忆犹新,不能忘怀。郑士鲁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陆逵同志原为盐城地委副书记、盐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
- 上一篇文章: 十七年的书香与时光——记群英中学
- 下一篇文章: 黄师绂与郝柏村两先生的情谊(王兆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