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文史沙龙 > 文史语吧 > 正文

启功先生发明的“平仄竿”

发布日期:2012/7/18 16:14:11  阅读:4142  【字体:
 

 

 

学习古代诗词,最难的是所谓“调平仄”。著名书法家、文史家启功先生潜心研究,发明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平仄竿”。

 

据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介绍,启功先生在探讨汉语诗律时发现,“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无限止的循环反复像一条竹竿,上面有“节”,任意截取其中一节,仄起或平起,五字句或七字句,都可扩展成篇,五言律句共有七样,七言律句共有十四样,无论句子多少的律调诗篇,除拗句外,所用都不离这二十一样句式。“平仄竿”的作用堪称大矣!

 

启功先生发明的意义在于找到了格律诗节奏的最基本的元素,由最简单的基因扩充到许多复杂的样式。其实,许多复杂的样式不过是最简单的“基因”有规律的变化。人的一生离不开呼吸,有呼吸而吐故纳新,保持生命的活力,肺部“呼、吸,呼、吸……”以至无数。人也离不开走路,两脚“左、右,左、右……”积跬步以成千里。启功先生研究古代汉语,重视节奏、辙调,而诗歌,则是汉语音律之美的集中体现。当然可以扩充到词、曲、赋,再有骈文。不但如此,启功先生还从优美的古代散文中探索汉语音美,从《史记·屈原列传》、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王安石《读孟尝君传》选段寻找平仄抑扬的脉络。由这番苦心,研究出汉语音美的源远流长。

 

时至今日,白话早已代替文言,但是如果我们研究白话中的美文,同样可以从中找到节奏甚至辙调之美,哪怕是潜在的、不那么明显的,古汉语的生命力还在发挥作用,历史的沿袭不会断裂。白话诗也会通过艰难的历程吸取传统汉语的美感逐步走向成熟。从汉语传统的立场看,这应是一条必然的途径,当然决不排除吸收西方文化以及当代语言的融入等多方面因素。启功先生写白话文的时候,心中默默地有文言作底。我认为这是因为他文言的根底深,懂得文言与白话相异又相通。有了“文言作底”,写的虽是白话,读起来也会是优美的,单说“文言简练”不足以说明问题。

 

 

图为启功先生在书房办公

 

摘自沈鹏《学而能思——纪念启功先生百年诞辰》

《光明日报》2012713日 第12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