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版八女投河的历史追记
彭淑玲
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今天:1941年7月24日,日军向苏北盐阜区发动扫荡,鲁艺华中分院教导主任、作家丘东平及戏剧家许晴在战斗中牺牲。数十名学员遇难。
文学史上的今天记载的这件事发生在建湖的北秦庄,又称北秦庄惨案,实际牺牲三十多人,其中有八个女孩子。网上有不少关于这段历史的文章,但有些写得离真实历史比较远。今年是华中鲁艺烈士遇难八十周年,我想从历史的角度,追记曾经的历史细节,用文字表达对她们的敬意。
八女还是九女
1986年,建湖党史办联系了一些华中鲁艺师生,包括突围和被俘的,还有与这段历史有联系的人,写了不少回忆文章,他们也到事发的北秦庄做了详细调查,编成《华中鲁艺殉难烈士纪念册》,这是一本比较客观的资料,资料上记录了八个女孩子的简介:
李锐,鲁艺党总支委员,河南商城人。原在大别山青年剧团工作。
姚莲娟(叶玲),戏剧系女生班长,浙江平湖人,21岁。
俞中和(王海纹),戏剧系女生班副班长,上海人,18岁。
方青萍(方琪),文学系工作,上海人,27岁。
李馨,音乐系学员,上海人。
季慧,学员,南通人。
宋莹(宋玉莲),新生班学员。南通人,21岁。
高静,广西桂林《救亡日报》女记者。
因有八个女孩子牺牲,有人把这件事与东北抗联八女投江联系在一起,称北有抗联八女投江,南有新四军版的八女投河,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写成了九女。八女写成九女的原因是把姚莲娟与叶玲写成两个人,姚莲娟是本名,叶玲是她来盐城后改的名,当时不少青年参加新四军后改名,比如俞中和改成了王海纹,为的是保护自已和家人。
牺牲的细节
关于八个女孩子牺牲的细节,现在有些写法是,她们在北秦庄庄前的一条小河边遭遇日伪军的堵截,集体先后高喊着口号投河,一位叫高静的记者,原本隐藏在芦苇丛中,毅然挺身而出怒斥日寇,随后也愤然跳入河中。
我曾根据前人记录写了关于王海纹烈士的《穿着旗袍的文艺女战士》,在文中同样写她是投河牺牲的,后王海纹的大姐俞启英在我的博客里看到这篇文章,让她的孙媳妇给我留了言:您好,我是烈士的家属。感谢您为王海纹烈士写的文章,前面的细节也都准确。只是她不是投河死的,是被枪杀的。后来我读了一些亲历者的回忆,慢慢知道大致的情况。
1941年7月24日伪军的一次扫荡中,盐城鲁艺华中分院师生开始转移,这些学生入学才半年多,没有接受过正规严格的军事训练,整个队伍只有八九支手枪和几个手榴弹,战斗力比较差,加上前一天的行军又很疲劳,很多学生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不知道往哪里跑,王海纹牺牲前一直喊着同学江怒的名字,江怒在那场遭遇战中突围出来,他在《纪念王海纹同志》中提到王海纹是在机枪的扫射下牺牲的。亲历者凌新后在回忆中写道,在北秦庄遭遇战中,我们鲁艺的师生损失惨重,好多人被子弹打中牺牲在沤田里,李锐同志跳到一个大塘里逃生,谁知这是一口锅底塘,下去就上不来,淹死在大塘里。同样是亲历者的王群后来回忆说:到了桥那边,见河里有七八个男女同志,不会游泳,在水面上沉浮挣扎……于是下河,就近拉起了三个女同志。当时的场面很混乱,也有女孩子跳入河中,因不会游泳而牺牲,但八个女孩子手拉手跳河的历史是不存在的,作为艺术加工写小说剧本是可以的,作为历史记录就不适合了。
另外,庄前与烈士牺牲有关的这条河,有人错写成皮岔河,建议在皮岔河边设个纪念碑,这就更离题太远了。
关于烈士遗骸的收存
烈士牺牲后,日寇把藏在稻田里没有来得及走远的鲁艺学生都俘虏了,押送往盐城。当地的老百姓帮忙把烈士们的遗体收拾安顿好,合埋进一个村里的大坟里。1984年建华中鲁艺烈士陵园时,遗骸迁至烈士陵园。
这么多年来,华中鲁艺的故事不断被人描述着。比如有这样的描述:禽兽一般的日军并没有放过沉尸河底的女学生们,日军将九位女烈士的尸体打捞上来后,一一剖腹展示,至当日下午方才离去。有的文章直接用《不忘历史,新四军九女投河,烈士尸身被日军捞起开膛暴尸荒野》《九女投河:牺牲最悲壮的抗日女战士,敌人连烈士的遗体都不放过》这样的标题。关于烈士尸体被侮辱这个细节是没有的。
她们的人生经历
最后我想花点笔墨写写这些女孩子,这些女孩子有一个共同特征,多半来自大城市,受过良好教育,家境较好,她们的人生本可以有好的选择,有的在来盐城之前已有了一份比较好的工作,她们是为着自已认同的信仰,选择这辛苦且危险的路。
王海纹的父亲俞钟骆是民国名律师,刺汪案和七君子事件史良的辩护律师,1949年后为最高人民法院顾问。上世纪九十年代做过启秀中学副校长的陈霞琴说过:其实,与茅丽瑛同一时期,从启秀里涌现了一批爱国女战士。像在文学造诣上与张爱玲、丁玲齐名的地下党员关露,她曾担任过启秀女中高中部的国文教师,还有从启秀一毕业就加入鲁迅艺术学院,成为一名文艺战士的王海纹,牺牲时年仅17岁。启秀中学是上海历史四所名私校之一。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陈列品中有一件做工考究的旗袍,就是王海纹的。王海纹漂亮、活泼,戏也演得好。王海纹牺牲后,家里人一直不敢搬家。一直到四十年后,姐姐才知道她遇难的消息。
姚莲娟,上海务本女中毕业后做过一年任小学教员,务本女中是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女中,后考入暨南大学,《抗战中的暨南身影》有这样一句话:林维雁、姚莲娟、郑振铎……抗战中的暨南身影在前线、在后方、在抗战中的不同角落。在上海时,姚莲娟化名白荻,参加《别的苦女人》、《东北之家》等话剧演出,当时的男朋友就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有“四小导演”之称的胡导。她曾经在思想汇报中提到自已的爱情观:为革命抗日牺牲爱情,爱情就变得更加高贵,更值得珍视,革命是火,爱情应当在火中经受锻炼,才能脱去才子佳人的俗气。我们今天听到这样的话,可能会觉得有种不真实感,当时确实有不少青年就是这样的可敬的理想化。姚莲娟是女生班班长,她的班长做得像妈妈一样温暖,又因她演过老妈妈这个角色,学员们直接叫她老妈妈。
方青萍毕业于上海中华职业补习学校国文班和幼稚师范,擅长弹钢琴,曾在《神州日报》副刊上发表文章,与金叔民、钮伟等人成立联志和业余两个读书会,她是一个立志要做坚定的布尔什维克的人,她在给一个朋友中的信中写道:
有一分力,作一分事,已实觉惭愧。还说,我们不干,别人不干,都去休息,不革命了,敌人就会占据全国……更检讨自己是否奔着先烈的遗志,萍的意志已坚决了,不久的将来,也要踏上他们的足迹而进了。
落款:萍,1941年3月13日。
季慧来自海门季家,季慧的父辈三兄弟都做过黄埔军校的教官或学生,在当时的海门比较有影响,季慧在盐城读书时,父亲季刚是江苏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海门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大伯季方1949年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遗憾的是,还有四位女生的资料很少,其中的李锐,鲁艺学员吴晶曾经写过一篇回忆李锐的文章《影响我一辈子的人》,在文章中她这样写道:
“想家了么?”一声亲切的细语飘了过来。
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我们中队指导员李锐同志。
她们的年华永远定格在青春年少的时光里。
- 上一篇文章: 建湖在抗日烽火中诞生
- 下一篇文章: 建湖在抗日烽火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