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文史沙龙 > 文史团体 > 正文

建湖文史社团之蒹笳诗社

发布日期:2013/6/29 20:25:33  阅读:5498  【字体:
 

 

建湖县芦沟镇是江苏省特色文化乡镇之一,历史上的文人雅士、名流学者、凌苍山、凌寿民、萧鸿恩、萧淑恩、陈缄三、陈润昌等,他们的诗词歌赋,曾为中华民族文明进步,作出了光前裕后的业绩。1938年,革命青年崔津曾创办《伟声》刊物,以诗歌杂文宣传抗日救国。19417月,盐城中学生夏令营集鲁艺、抗大、新安旅行团近千名学子,于芦沟禅寺以诗歌和民间歌曲宣传抗日,该镇广大群众亦以民间小调进行抗日爱国宣传,以至到今天流传了许多催人奋进的民间歌曲。该镇,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的人民爱国爱乡,风雅好诗好歌,一脉相承,延绵不断。

 

1993年,该镇几位离、退休的老同志,安居在美丽的水乡农村,基于该镇的文化底蕴,从老有所为中寻找老有所乐,决定以创作传统诗词娱悦心声,陶冶情操,丰富晚年的精神生活。于是,他们便开始写诗填词,刊印不定期的诗词小册子。写了二年多,不仅兴趣大增,亦受到了社会的好评,一些老人和中、青年农民也被吸引过来。此始,情趣一发高涨,在老诗人苏云龙的倡议下,于19952月,自费创办了《蒹笳诗声》季刊,在乡村田野上掀起了一股诗风,从此诗社形成了初步格局。但诗社属于社会团体组织,需要登记发证,方为合法,由于登记发证要交费,每年还得交年检费,因无资金来源,故未申请登记注册挂牌。后来,在一次诗词吟唱活动中,县艺文社陈金鹏社长给予他们大力支持,给他们诗社一个“建湖艺文社芦沟《蒹笳诗声》”的合法地位,维持了季刊的正常刊出。20025月,以“建湖艺文社蒹笳诗社”的隶属关系,载入了《中华诗词十五周年年鉴》一书,并发给了证书。如今,诗社设置了名誉社长、社长、副社长、秘书长、诗刊顾问、诗刊主编、副主编、编委,机构齐全。

一、 诗社的特色

1、《蒹笳诗声》是全国第一个乡镇级自费办刊的诗词刊物;

2、蒹笳诗社的社员,自愿加入,进出自由,诗友遍及20多个省、市、县;

3、至今已出刊了37期《蒹笳诗声》季刊,刊载诗、词、曲、联9000余首(副),并有近400首诗词作品于海内外有关诗刊、诗集发表,《人民日报》也发表过该社社员的作品;

4、诗社社员已有9人被中华诗词学会接纳为会员,有5人传略入选《当代诗词家辞典》、《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辞书。该社余士林社长,20037月,古典文学研究所授予他“当代诗坛百杰”称号,2004年世界汉诗年鉴编委会授予他“世界优秀诗人”称号;

5、培养造就了一批中、青、少年诗人,特别是为诗词进校园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建湖县裴刘小学是江苏省诗词协会、江苏省教育学会联合表彰的先进单位。

 

二、诗社的特点

1、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诗社自成立以来,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政治中心,以诗词作品的形式,进行宣传鼓动,为三个文明建设推波助澜;

2、以唱祖国雄风,歌家乡巨变,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作品的题材,从三峡移民到抗洪排涝,从国计民生到田园风光,从咏物言志到风土人情,从凡人新事到见闻感悟,无所不及,而格调总是以激浊扬清催人奋发;

3、以诗词特有的潜移默化功能,倡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诗词队伍中的老、中、青诗人,谁结婚了,谁祝寿了,谁谢世了,均以刊印一份诗简或出一本诗集,予以祝贺和悼念;

4、以弘扬诗教为责无旁贷,为弥补诗词队伍断层倾注心力。在诗词进校园的活动中,与本镇裴刘小学领导一道,让诗词走进了校园,并于诗刊中辟“校园艺苑”专栏,每期刊载小学生诗歌作品;

5、以诗社为课堂,坚持诗人按季活动。活动以出作品、出诗人为目的,学习诗词创作业务,交流作品,切磋诗艺,深刻领会古典体裁诗词博大精深的内涵,从而增加诗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三、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季如华,江苏省建湖县人,大学文化,经济师,原芦沟乡乡长,现建湖县水利局副局长,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该社名誉社长,多篇作品入编《当代爱国诗词选》等国家级书刊,其代表作为《吟苑雏声•火花集》诗集。

余士林,193612月出生于江苏建湖,2005年去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副评委,屈原长风诗联研究社理事,《建湖诗讯》编委,该社社长兼诗刊主编,一生酷爱创作,先后编著有曲艺《自来水缸》等,戏剧《柜台新风》、《铁树嫂》等,民文《建湖县歌谣卷》,方史《芦沟社志》,诗词《林泉诗草》、《孙大鹏诗文选》,其代表作为《先得楼刍吟•桑椹集》诗集。

田云飞,1928年出生于江苏阜宁,现籍建湖,1983年离休。现为中华诗词学会、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上海乐天诗社、建湖艺文社社员,该社诗刊第一顾问。著有《盐阜民间口头语》、《民间测天验时谚语》汇编等,其代表作为《东湖诗钞》诗集。

崔寿伟,197212月出生于江苏建湖,中专文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汉诗学会名誉会友、当代诗人作家丛书编辑部特约编辑、《爱心》杂志特约记者、《盐阜大众报》通讯员、《广陵文学》编委,该社诗刊副主编。先后在《人民日报》、《南国诗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等报刊电台,发表500多篇(首)作品,其代表作为《露雯吟草》诗集。

以上诗人的诗集已由“难得书画院”收藏,并颁发了收藏证书。集中部分作品已载入国家级多种诗词巨著。

 

四、开发利用的前景及优势

1、《蒹笳诗声》是全国第一个乡镇级自费办刊的诗词刊物,其诗友遍及20多个省、市、县,是诗词曲联花园里一朵带着泥土芳香的奇葩,她为传播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蒹笳诗社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以诗词作品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三个文明建设推波助澜。

3、诗社以培养新人为己任,以弘扬诗教为责无旁贷,为弥补诗词队伍断层倾注心力。

4、诗词有潜移默化的功能,诗社为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摒弃封建迷信、积极对待人生提供了平台。

 

农民诗社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1、诗社是弃俗从雅的好场所。鉴于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老同志,以及农村中一些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闲散中、老年同志,热中于以麻将、扑克消闲,其不良风气污染了社会,堕落了人生。诗社可以为他们提供消闲娱乐、陶冶情操的平台,促使他们弃俗从雅,体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蒹笳诗社诗人队伍中,就有从麻将、扑克队伍里吸引过来的诗人。副社长朱耀超下岗后,有人建议他学和尚走做佛事的生财之道,可他宁愿打工卖苦力,也不干那样的俗事。

2、诗社是诗词走进校园的好课堂。19999月,由中华诗词学会、华中理工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全国第十六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发出的《倡议书》中,提倡“诗词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有条件可以出诗刊、诗集”。该社就为本镇中、小学提供了学习诗词创作的课堂,为他们作了不定期的诗词知识传授。裴刘小学诗词进校园后,不仅学生写诗,老师也投入诗词创作,并出了一本由中华诗词学会孙轶青会长题签的《小学生诗歌一百首》诗集。该校的语文老师王有庆,还成了《蒹笳诗声》副主编。

诗词是杜陋习、树新风、进行美德教育的好教材,引导人们排俗从雅的精神食粮。婚丧喜庆不讲排场,不铺张,以文会友,以诗排俗,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南宋文学家吕祖谦,结婚出了一本《东莱集》的举措,为人们移风易俗开了一代先河。蒹笳诗社社员继续斯风,以诗简、诗集作为婚丧喜庆的祝福和悼念,给社会打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影响很好。这种氛围和影响,对于人们物质生活提高、精神生活趋向低谷的今天,它无疑在引导人们思想崇大雅,精神尚文明,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美德教育课题,亦是各级领导议事日程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德治课题。它对提高全民素质,净化社会环境,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转自《塘河流韵》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