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文史通讯 > 西塘书话 > 正文

水乡盛开的一朵美丽莲花(尤芳)

——读《塘河》杂志有感

发布日期:2015/1/1 10:11:35  阅读:2391  【字体:
 

 

认识《塘河》已有近四年的时间。看看丢丢,总算也读过其中不少文章。近期,中心开展读书活动,我将收集起来的《塘河》杂志又翻了出来,重新回味了一遍。

     《塘河》,就像建湖水乡的一朵莲花,读来总让人有种清新的感觉。随手翻开封面,映入眼帘的一篇篇卷首语不是那些枯燥的说教,而是如涓涓细流直入人的心底,潜移默化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行吟春秋” ,不知是谁。但他的文字就像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总能给我带来心灵上的慰藉。《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告诉人们“要保持一颗优秀的心,培养一种优秀的品格。当优秀成为习惯,成功也就成为习惯”。这不由让我想起了曾读过的《成功并不像你想的那么难》这本书,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印度电影《三个傻子》片尾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追求卓越,成功便会在不知不觉中追上你”。这些讲的其实都是一个道理。《画一扇心窗》告诉我,要心胸开阔、宠辱不惊。当我们无法改变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如果多给自己一点安慰、一点鼓励,人生的道路会一下子变得天高地阔。

彭淑玲的散文《小城的幸福时光》带给我许多老建湖古朴生活的美好回忆,这些都是没在老街住过的人所体会不来的。读她的文章,让我找回了在老式电影院看电影的感觉,也重新发现了“土得掉渣”的淮剧中所蕴含的本土文化魅力。在她的文章里,有老街的自然悠远,也有现代新城所展现的勃勃生机,更蕴含着一个土生土长的建湖人对这一方土地的满满的眷恋。《工笔双湖》可谓是用心写双湖的典范了,儒士女子的比喻是多么新颖美妙,让人不由联想到被一条天河所分隔的牛郎与织女,但我想,这两位的命运一定没牛郎织女那么凄苦,因为在那条“长长的句子”下面,两人是手牵着手的。虽是人造之景,但通过作者的妙笔勾勒,真的就让我们感觉到双湖的景致原来竟是如此绚丽妖娆,自豪之感油然顿生。

陶天真,真是“天真”,能把写给孩子们的诗,写得如此美好。《幼儿园》里牛奶和苹果的香气,《白T恤》上的快乐与纯真,带给我们的是小时候的纯纯的味道。他的诗很简单,每一篇都短短的,一口气读完毫不费力;他的诗又很不简单,读完一遍还让人想再读一遍。就像他诗里的“一大片海水,最后只被晒成一小把盐”,我想,他的诗就是在生活海洋里去伪存真后最本质的所在——人心中的真善美。相信他是一个快乐的诗人,因为他可以给孩子们写诗。

纪云梅,我们中心曾经的一员。她的散文就像塘河里脉脉流动着的河水,质朴而充满着爱的情韵。《住在城里的乡下母亲》、《带着公公去旅游》写出了儿女对父母的反哺之情。《手艺》、《母校不在》则用写实的手法唤起了我们每个人对童年的真切追思。逝者往矣,但好在,一些温暖的记忆还在,藏在了我们的梦境里,藏在了我们的心房中最柔软的地方。

马以桂,认识他已有三十多年。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个头粗大的乡镇通讯员,丝毫没有文人墨客的风采,但看了他在《塘河》里刊登的文章后,我对他的印象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啊!初恋》里将萌动青春里的纯情之美描写得那么细腻、深刻,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那段懵懂岁月,实在温馨。对做鞋的工艺不十分了解的人是写不出《布鞋》这篇文章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道出了对母亲做鞋艰辛的深刻体会,这让我们这些穿着母亲做的布鞋长大的同辈人,又一次感受到母爱的温暖。

《塘河》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作者、作品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于步中的《村后有条弯弯的河》、《慎品人生三碗面》让我们了解了民间乡俗、懂得了如何做人;余江的《清茶相伴的日子》告诉我们身处花花世界,该怎样找回心灵的闲暇……

感谢《塘河》,让我们触摸到家乡建湖的风土人情、点滴变化;

感谢《塘河》,让我们领略了如刘景高、王学言、闵长富、孙兆乾、李世安、钱长茂等老一辈文学爱好者的文学风采;

感谢《塘河》,让我们欣赏到像刘岳楠、刘俭、陈在占、君等同龄人的精妙文笔;

感谢《塘河》,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像嵇绍波、颜巧霞、吴苏、李峰等年轻的面孔,读到了更多精美的文字。

当然,更要感谢的是关心《塘河》杂志的领导们,感谢为《塘河》杂志的出版而默默付出的编辑团队。感谢你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永远有《塘河》相伴!

 

转自《塘河》杂志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