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文史通讯 > 西塘书话 > 正文

六易其名西塘河

发布日期:2020/9/10 18:02:21  阅读:2547  【字体:
 

      

徐杰凡

      西塘河,从遥远的古代走来,在古射阳湖东部大纵湖发源,上承沙黄河,横穿西盐河,跨越宝射河,蜿蜒向北而来,在岸边撒下了一串明珠:黄土沟、楼夏庄、唐桥庄、大孙庄……她集灌溉、泄洪、排涝、航运于一身,哺育了一代代建湖人。

  西塘河本是古潟湖逐渐成陆后的遗存,一道天然的深水圩塘,一条滞洪蓄水、灌溉饮用的古河道。最早记载西塘河的志书是明万历版《盐城县志》:“西塘河,在县治西90里,其水出大纵湖,西北注入马长汀,注此河至射阳湖达海。”马长汀为古河道,故址在黄土沟一带,清末光绪年间即湮灭无考。这里的“射阳湖”是指从阜宁喻口、庙湾入海的今日之射阳河。这说明了西塘河的源头在今大纵湖,后流入黄土沟一带,最后注入今天的射阳河。

  首先,志书下文介绍张岐塘和高姥塘以及芦沟河的流向时,明确指出明朝的西塘河从黄土沟向北流去是借用张岐塘的河身,即所谓“西塘”,然后在唐桥庄流入芦沟河,再汇入东塘河,即所谓“东塘”——高姥塘,流经今沿河口,又北入侍其汊,再分流入葫芦港(今之北塘河)及渔深河。这说明西塘河流至唐桥庄一带就掉头向东了,而不是流向湖垛及东陈堡,乃至高作、港口再入射阳河的。笔者对西塘河的流向关注多年,终于有所发现。答案还是在万历版《盐城县志》上。2017年,本人在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时,见到了台湾出版的影印本万历《盐城县志》,志书前面插有一幅古代河道图,上面清楚地标明了西塘河自黄土沟北流后入芦沟河,东流入东塘河再向北流入射阳河的流向。东塘河边标注了“古基寺”,而唐桥向北直至射阳河边一片空白,既无神台庄,更无湖垛、高作、港口之名。另外,清朝初年成书的明末人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县西有东塘河,又有西塘河,俱自大纵湖分流至此合为芦沟河。”与地图中的流向一致。

  那么,唐桥以北的今日西塘河段又是何时开挖的呢?《读史方與纪要》中说:“明万历中兴化令欧阳东凤以射阳淤塞,欲于湖旁二十余里开神台河,迤北由葫芦港,迤西出朦胧、喻口,直走庙湾。”这里的神台河即指西塘河。兴化是苏北有名的三大洼地之一,泄洪排涝主要依靠盐城县境西部的射阳湖。黄河夺淮后,给下游带来大量泥沙,射阳湖上游逐渐淤塞,旱不能行船,涝不能泄水,万历二十年,欧阳东凤考中进士并当上兴化县令后,兴利除弊,奋发有为。为了排出兴化的洪水、涝水,力倡疏浚西塘河,并改造神台庄向北的弯曲小河。当时的湖垛尚不出名,《兴化县志》中将此地记作“神台场”,可能是沿袭唐宋时期此地煮海烧盐的行政名称吧。《读史方與纪要》及《郡国利病书》中均将西塘河称为“神台河”。“神台(河)者,起自沙沟、黄土沟、披丝网、唐桥、湖垛,至于神台,三十余里。”由此可见,明末的西塘河又被叫作神台河,而且包括了沙沟至黄土沟的沙黄河。

  欧阳东凤的治理方法是,利用原有的弯曲水道裁弯取直,拓宽浚深,实现三股分流的措施,使上游的兴化来水分西、东、北三路及时排出,汇入射阳河入海。西流由西塘河经建阳河(建港沟)、瓦子庄(今瓦瓷村)、戛粮河,下朦胧口入于海。东流分东一支由姜家庄对高作寺由葫芦港(今北塘河)入朦胧口入于海。北流分中一河亦对姜家庄、高作下朦胧口入海。这个三股分流计划中的北流一股才是今天的西塘河水道。据记载,河线内地有刚土,不易挑挖。欧阳东凤广纳众议,排除困难,浚而使之深,辟而使之阔,导而使之下,终成功,计用帑金一万四千六百余两。由欧阳东凤主持的挑浚,西塘河终于成就了现代的模样,“民甚赖之”。彼时的盐城人正如诗人高适所描写的“煮盐沧海曲,种稻长淮边……菱芋藩篱下,渔樵耳目前。”饭稻羹鱼,小日子过得不差。

  西塘河彻底开通后,历代多有疏浚。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河道总督张鹏翮派员督领疏浚。乾隆九年知县黄垣复浚。民国十八年疏浚黄土沟以北一段。1958年,西塘河湖垛段拓宽。1972年,黄沙港二期工程中,疏浚西塘河上游从黄土沟到东陈堡段。并将西塘河的黄土沟到东陈堡段统一命名为黄沙港,因此传统意义上的西塘河已不复存在。

  西塘河得名于西塘。这西塘本名张岐塘,是唐宋时期的一道天然深水河道。因其位于宋元时期的张岐里(里,古代的行政单位)而得名张岐塘,历代志书中多有记述。万历《盐城县志》中说,“张岐塘,在县治西北八十里,阔三十丈,长三十里。”查《现代汉语词典》可知,塘有二义。一为堤岸、堤防,如河塘、海塘;二为水池。从以上记载看,张岐塘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深水池塘,而是指第一义项“堤岸”,类似盐城人口中的堆、圩之义。再从西塘的长度和宽度看,阔30丈,长30里,分明是一条宽100米、长15公里的河道。离张岐塘东边十几里地还有一个类似的天然深水河道,名叫高姥塘,这个“塘”也是向北流入射阳河的一条重要河道。这两个“塘”,一东一西,因此人们俗称张岐塘为西塘,高姥塘为东塘,它们凭借芦沟河而连接,经由葫芦港向射阳河排水。后来东塘成了东塘河,西塘又演变成了西塘河,一直流传至今。

      明清两代人,往往将西塘河与西塘分列。早期的西塘河出大纵湖后经马长汀“又西北20里,合于张岐塘”。其间流经小团湾、大团湾、南莘野、黄土沟,相当于今天沙黄河河身。张岐塘这一段30里,是从黄土沟向东北经须沟口、楼夏庄至唐桥这一段。这段地域,宋代属长建乡张岐里,直至清初河两岸仍称张岐里。回头再看两河距县治的距离,万历《盐城县志》的描述还是很准确的。“西塘河,在县治西90里。张岐塘,在县治西北80里。”这是因为黄土沟向北的张岐塘段,河道是向东北的,所以距盐城的距离少了10里。

  从宋元时期至今,西塘河曾六易其名:张岐塘——西塘——西塘河——神台河——西塘河——黄沙港。虽然东陈堡向北至朦胧宝塔一段仍叫西塘河,但传统意义上的西塘河早已不复存在,她只能缠绵在我们的记忆中了。幸好地方政府在实施湿地保护项目时,建成了风景秀丽的十里西塘风光带,仍以西塘河来命名。放眼滨河路,遥看西塘河,碧水蓝天,白鹭翻飞,绿荫蔽日,风光旖旎。西塘河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吸引着本地居民和八方游客。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