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河锦路——镇村文化史料专辑之建阳镇(一)
建阳镇
古镇建阳
陆秀夫诞生地——建阳老街
南宋窑地瓦瓷庄
从牧马草地到示范社区的马厂
红色路家墩
荡中“芦花村”李家庄
殷实之地郝家庄
射阳湖东水码头——顾家庄
驸马游泰祖居地——交睦庄
冶炼世家——周庵庄
古镇建阳
◇ 彭淑玲
1
说建阳必提陆秀夫。陆秀夫出生在建阳。宋灭无降帝,陆沉有秀夫。这是流沙河先生为陆丞相写的一副对联,短短十个字,写足了景仰之心,忧伤之情。整个建阳镇的气质也像极了陆丞相,忠实厚道,沉稳朴素。
长建里牌楼的前面是景忠桥,大大的石制拱形古桥像彩虹一样跨在水面上。地方大儒陈玉澍曾写过诗《登景忠桥》:景忠桥下夕阳低,流水潺潺似马蹄。人影霞飞天共涌,渔舟斜泊绿杨西。陆秀夫幼年读书处在走马沟、洗泥河、南建港沟、北建港沟四河环抱的龙角尖上。因四河环抱,水流改向,景忠桥下早年有双涧倒流的水景奇观。
景忠桥原叫墨水桥,有喝墨水,长学问的良好祝愿,是陆秀夫回乡省亲时建的。造桥铺路是过去人回报家乡的方式之一。当时的景忠桥附近有学堂,三面环水,只有一条小船摆渡。明万历年间,陆丞相的后人重修过,因陆氏家族的堂号为景忠堂,墨水桥改为了景忠桥。早年的景忠桥上有桥楼,桥楼上方的横匾上有圣旨景忠桥几个字,两侧立柱上有楹联:桥长水曲寻古迹,风高云淡吊忠魂。走过景忠桥,就到了景忠巷68号陆秀夫纪念馆,上面写着景忠书院四个字。几进几出的青砖小瓦,泥土般平和的青色。纪念馆有忠烈堂、读书处、碑廊等。庄严肃穆的忠烈堂里供有木雕陆秀夫坐像,国风雅正,颂貌威仪。陆氏读书精舍内有陆秀夫的遗著手迹、油灯、砚台。我们仿佛又见到少年陆秀夫悬梁锥股、挑灯夜读的模样。
生不逢时这个词,用在陆秀夫身上再恰当不过了。陆秀夫与文天祥同榜中进士,走上仕途的时候,蒙古的元军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南宋朝廷岌岌可危。南宋祥兴二年(1279)二月,宋、元双方在广东厓山作最后的生死决战,史称“厓山海战”。宋军惨败,陆秀夫见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先拔剑驱妻子和两个儿子入海,然后将宋少帝绑在自己背上,纵身跳入大海。南宋王朝至此终结。他成了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唯一一位抱着幼主蹈海殉国的爱国丞相。
陆秀夫殉国后不久,元朝为总管丁聚上奏设祠祭祀。明朝万历年间,追谥“忠烈”。一个输得那么惨烈的人,还能赢得的敬重,也许这才是大英雄的本色和魅力。一个人真正的成败,来自于人格气概,也来自于他的品德与操守。
2
建阳老街傍河而建,河叫建港沟,是建阳人的母亲河。这条河对建阳人来说,可谓是恩重如山的。当年的陆秀夫也许是坐着木船从这条河出发的吧。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这里的人家早年也是枕着河水入眠的。有的人家从河里竖起木柱,在上面安家,像吊脚楼的感觉。这样的傍河民居,在苏北水乡以前也是随处可见的,现在已经很珍贵了。
老街蜿蜒曲折,古称草绳街。像所有的老街一样,街两边有很多的店,做的都是老行当,盘香的、打铁的、做蔑器的、打烧饼的、磨剪刀的,都是家传的手艺,带着手工的体温与热情。陆秀夫纪念馆旁有一家做竹蔑编织的,主人姓严,已经家传十三代了,严师傅坚持着旧时手艺人的自尊与讲究。县电视台为他录过一期节目《蔑编人生》。老街上的中药堂有长生堂、延寿堂、天生堂、万春堂、太和堂。中医有胡海鳌、夏禹声、梁伯阳、罗慕泉、梁熙亭、李大川、李石安等。最有名气的要数胡海鳌了,他为人治病有三不取的原则,即贫者不忍取,亲友不应取,病者不可救药时不能取,他曾典卖田产18亩为贫者治病,家中经常收留无钱就医的患者。
寺庙的兴盛带动了香火业,早年香号有陈恒兴、陈隆顺,徒工有几十人。民国时老街上富户很多,曾有恒丰祥、王恒隆、周义成、胡恒升、李恒元五大商号。旧事常说,富易招灾,《续修盐城县志》记载,宣统三年(1911)9月,驻清江新军十三协叛兵东下,抢掠建阳、湖垛,民众财物损失惨重。
3
重商崇文是古镇以前信守的价值观。历史上功名比较高的,有宋进士陆秀夫、明弘治五年举人许陈谟、明崇祯十六年举人王应科、清咸丰九年举人李秀良,道光二十九年举人周衡,光绪二年举人周绎山,贡生庠生有百人之多。周衡与周绎山是祖孙关系。许陈谟做过陕西朝邑县知县。
建阳小镇早年有不少乡贤名士类的人物,比如被陈毅称为“建阳四皓”的杨幼樵、姜效诗、蔡仰山、陈重平,做过民国江苏省第一届议会议员的郝儒琳,盐城西乡著名红董陆海等。他们受儒家文化的教诲,知书达理,同时也热心乡村公益事务,尽职尽力,得到乡亲们的尊重。姜效诗是最后一科秀才。宋泽夫先生曾说过,盐城文士首推二姜,一为沙沟(旧属盐城)老姜姜书钦,同治朝举人,一为建阳小姜即姜效诗。
陆氏《叙世谱原》记载,淳祐十年(1250)三月,陆秀夫起行回籍,归后在建阳庄建读书精舍。明代后期这里建有县境最早的书院景忠书院,亦称陆公书院,清代改为社学。光绪三十二年,严寿彭、杨正凡办建阳镇第一小学堂。宣统三年,周绎山办蒙学堂,民国十二年,蒙学堂改为幼稚园,这样的幼儿教育在小镇上是很少见的。民国三年,周绎山、陆海、李养余、郝筱轩创办建高市第一高等小学,学校设在三元宫内,有天井花园,很漂亮,后被政府接收,先后改名为县立第六高等小学和县立建阳实验小学。民国九年,镇上办了两所义学,一所是红十字会筹办的,在南大汪旁,另一所是乡人周寿民在三义殿内办的,供贫家孩子读书。民国十三年(1924),郝儒琳创办县境最早的新式中学私立建溪初级中学,因经费紧张,只办了三年。后来乡人陆子操在建溪中学基础上办建华中学,建华中学毁于民国三十年的日寇炮火,蔡仰山办建东讲舍代之。在建阳,办学就像一场生生不息的接力赛,文化之根绵长坚韧。至今还有人记得建华中学的校歌:建溪东去水流长,弦歌声溢长建乡,利吾器兮善带吾事,歼仇建国兮,舍我其谁是,人自立,复自强,作中流砥柱兮,击楫渡江。
读书人多,书法绘画诗文好的自然也多。书法好的有郭开德、吴海岑、周楷山、祁报之、金元润、郑寿鹤等。周采之,字贲儒,秀才出身,善画牡丹,晚年得南京制台的赏识聘为家教,他家经常有名士显贵来拜访,乡人称他家为周家大门堂。郑寿鹤,少时离家师从上海的胡朴安、叶玉麟诸先生学习国学,就业于上海中华学艺社,得该社董事马公愚先生指导,后学医,因身体不好,在家乡生活工作直到终老。保定军校毕业,建国前去台湾的陆军中将金德洋,做过民国盐城中学校长,后去台湾的著名学者陆铁乘,皆是建阳人。
4
新阳、马厂、交睦庄、周家庵等是建阳比较有历史的村落。
新阳因傍新阳浦,村名用了新阳浦的新阳二字。新阳浦疏浚后就成了今天的戛粮河,浦废河存。因村里最早的人家姓顾,新阳村又叫顾家庄。明万历年间,湖垛祁氏来此安家。祁家清代通过科举入仕的有35名,武科有4名。世代荣耀的祁家让新阳村锦上添花,六百米长的石头长街上早年有祁家大院、还有鱼市口。与祁家差不多的有小马厂的马家,小马厂也叫罗沟。受光绪帝召见,嘉奖顶带花翎的清政府官员马为瑗,民国初做过蒙藏院和众议院秘书、清宣统三年的留日法政举人马为珑,做过苏州府训导兼教谕的马为瑄都是马家的孩子。与马为珑一起留学日本的,还有做过盐城县第一任民政长的金元润,抗战前做过仪征和河南省光山县长的郝蔚侯,他们的留洋给家乡带来清新的风气。马厂,因明朝时是养马的草场而得名,一般人会以为因居住此地的马姓而得名。明永乐年间,朝廷命令百姓养马,到万历年间,县境有马厂九处,这里为新安厂。后因养马成为民害,草场变成粮田,马厂成了地名。
新阳小街向西行,是建于唐代的古刹泰山寺。建阳的宗教之地除了泰山寺,还有陆秀夫纪念馆对面的,建于北宋的南林寺,清康熙二年,寺里供奉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又改为三义殿。
交睦庄多游姓,村里有明英宗隆庆公主的望夫台遗址,说是遗址,其实是一处寻常地方,小河流淌,杂草丛生,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想像的空间,但却有自然的原始之美。大明宪宗孝皇帝实录记载,册封皇第六妹为隆庆长公主,选辽东城兵马副指挥游杰男泰为驸马都尉,授以诰命。近年游泰之子游铉墓志铭的出土等史实充分证明,游泰是交睦庄人。
民国二十五年《续修盐城县志》上提到的湖垛冶铁在周家庵,也有人叫周庵冶炼。洪武赶散年间,周家先祖从苏州来到建阳的东建庄,靠着祖传的手艺世代打铁为生。周家后代周德柱信佛,在庄上建清凉庵,后来庵堂没了,留下了周家庵的地名。有叫大冯秀沟、小冯秀沟的河,为当地的冯姓地主开挖,元明时称地主为秀,富可敌国的沈万三当年也被叫做沈秀。有人说这冯姓地主是明代千户冯善的后代。还有叫千铺沟的河,原名千户沟,是明代某千户督浚的。口口相传时,户慢慢地传成了铺。建阳镇的农田在明代多为军队管理,称为屯田,管理屯田的人为千户,千户是五品武官。在今天的建阳民间,还有人把千铺沟理解为清初某盐城知县为破地方风水,用千把铁锹开成的河。在戛粮河上游有一叫官渡的地方,是盐城县至淮安府的官道,开始是官方的免费渡口,后有慈悲的寺僧化缘设了义渡。有叫瓦瓷的庄子,相传唐代有座砖瓦庙。《盐城县志》记载,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山东红袄军义军领袖李全,率部占据楚州,于扎墩一带大造战船,并在射阳湖演习水战。扎墩即建阳西南的老庄沟,如今是一片安宁的乡村田园景象。
5
近代建阳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美国空军坠机的故事,《军事活动大事记》中有记载:
29日与周恩来电告董必武:8月20日美国空军第20航空队的一架重轰炸机在苏北盐城、阜宁上空爆炸起火,坠落在新四军建阳金家桥根据地内,新四军第3师和该地游击队立即出动营救。该机飞行员12名,其中1名死亡,我救出5名已抵第3师师部,其余6名正寻找中。以上情况望即转告有关方面。
这事发生在1944年,美国空军赴日本轰炸返航途中飞机发生了故障,12名机组人员分批跳伞,前两批降落在黄海中和敌占区,均遭不幸。后两批降落在建湖县境内,有四人落在金桥附近,最后一个跳伞的机长萨沃伊少校被风吹到周家舍(县化肥厂附近),飞机坠毁在湖桥乡金桥村的稻田里。为保护飞机及飞行员,新四军三师与日寇两次交火,李绍义、周仲昆、朱良、朱长林四名战士牺牲。美国飞行员萨沃伊中校(中)、奥布赖思上尉、斯特尔马克中尉、卢茨中尉、布伦迪奇上士辗转数月后回到大本营成都空军基地,抗战胜利后回美国。金桥村路边的田地里,有保卫盟军坠机战斗筹建碑。筹建碑不远处有一座抗日烈士墓,长眠着牺牲的四名战士。乡人王春瑜教授写过文章《抢救美军飞行员》,收入其《中国人的友谊》一书。南京军区军史馆的《华中根据地军民营救美国飞行员》的标题下有两张与这事有关的照片,一张是被救美国飞行员的合影。另一张是张爱萍将军1984年访美时与当时还健在的飞行员的合影,张爱萍做过新四军三师副师长,抗战期间曾指挥过建阳战斗,建阳影剧院院名是张爱萍的手书。
陆秀夫诞生地
——建阳老街
◇ 李世安 高祥生 沈学华
建阳,是苏北历史文化名镇,南宋名相陆秀夫诞生地。南傍神台河,北依盐淮公路,水陆交通便捷,距县城6公里,是建湖县城西部主要进出口。1941年9月,曾以建阳为新肇建的县名,1950年7月,建阳镇升为县属镇,成立建阳镇工委和建阳镇政府。1951年7月,因县名与福建省建阳县相同改称建湖县,取建阳、湖垛两镇首字合称。后因行政体制变化,于1953年取消建阳镇的镇建制,为区、乡属镇。1958年9月,按人民公社体制改为建阳大队,1963年9月,始置建阳居委会。
建阳古镇的历史演变
古代建阳濒临射阳湖,相传盛产蚬子,初名蚬子滩。唐代分称东建庄、西建庄。宋初两庄合并为长建里。根据现有资料,“建阳”这一地名最早见于元至大二年(1309)已酉春二月陆秀夫长子陆繇所著《叙事谱源》一文。文中有陆秀夫于“淳祐十年(1250)庚戌三月起行回籍,归后在‘建阳’建立读书精舍”的记述。至于“建阳”二字的由来,地方志云,小镇位于建港沟(今神台河)北,水之北者谓之“阳”,故名“建阳”。
建阳历史悠久。据地下发掘的文物考查鉴定,这里在汉代即是人烟稠密、商贾往来、经济活跃的小集市。今街区与其相连的建南、职工等村,多次从地下发掘到汉代的“半両钱”、“五铢钱”和“王莽铸币”的“大泉五十钱”。在小城镇建设中,也曾多次发现汉代陶井和唐代公母榫砖井。宋初,为防范外患,镇四周筑有土城和防护墙。在历史长河中,建阳的发展是缓慢的,曾有过几次较大的变迁。宋嘉熙年间,蒙古大汗窝阔台在灭金后,又借口兴兵伐宋,将侵略战火燃烧到盐城西北乡,建阳一带遭到空前劫难,房屋毁损,居民逃散,成了一片废墟。直到明万历年间,横贯镇域东西的建港沟得到疏浚,建阳才形成“一条河道两面街,后为民居前为店”的水乡街市格局。其时,建阳出生的宋末丞相陆秀夫被谥为“忠烈公”,故在镇区新建了忠烈堂、景忠掌、景忠坊,陆秀夫幼年读书精舍被命名为“宋陆忠烈公读书处”,并创建了景忠书院,兴建了戏楼,修葺了“三桥五庙”、“五宝八景”等名胜景点,街区逐渐繁荣。清康熙年间建镇时,已跃入盐城八大镇行列。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兵作战,镇江一批大商巨贾迁至建阳避乱,并在此开设了大商店,从而促进了小镇繁荣。其中恒丰祥、王恒隆、周义成、胡恒升、李恒元“五大商号”尤为显赫,为小镇增添了三分市容。抗日战争前,全镇拥有居民800余户。街道傍河设铺,商店毗邻码头,喧声笑语,小桥流水,街灯渔火相映,确有一番苏北水乡古镇的雅景。主街道与建港沟平行,东西长500多米,条石铺设,两旁大都是双层砖木结构的楼宇式店房,垛墙挑檐,檐口相接,抬头只见“一线天”。店面一般为木板排门式,也有屏风墙出顶大门式,风格各异。排门上方安装一式雕花镂窗,雕工精刻,古朴大方。店房一般是前临街后通河,长有数进。前面营业,中间居家会客,后进设有作坊或作库房。跨出门就到河边,货物进出十分方便,为盐城西北乡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但在抗日战争中,因屡遭侵华日寇的炮火袭击,市镇大受破坏。民主建政时期,建阳镇处于重建阶段,注重医治战争创伤。街道建设起步于50年代初,但其真正的“改造利用,积极发展”则是从改革开放后开始。
建阳过去的人文景观
明、清时期,建阳镇有古色古香的“三桥”(景忠桥、双虹桥、向阳桥),“五庙”(酺神殿、三义殿、三元宫、张仙祠、彤华宫);有名闻遐迩的“五宝”(陆秀夫读书处、凤凰三垛、三步两桥、一庙五天井、门朝北土地庙),“八景”(双涧倒流、三桥鼎立、戌楼听潮、酺殿书灯、仙池烟柳、东林赏目、南圃观荷、双虹晚眺)。遗憾的是大都毁于日寇侵华炮火。
建阳镇是南宋左丞相、民族英雄陆秀夫故里。历史上曾建有陆秀夫读书处供人瞻仰,后毁于战乱,遗有明代勒石的“宋陆忠烈公读书处”碑石。2001年,地方政府在原忠烈堂遗址上兴建陆秀夫纪念馆,内设陆秀夫读书处。2003年2月18日正式开馆,己被列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建湖水乡的一个旅游景点。
南林寺位于陆秀夫纪念馆大院东侧。该寺始建于宋初建隆年间,1943年,主建筑毁于日寇炮火。1996年复建,并重建酺神殿。陆秀夫幼年曾在该殿借烛光苦读诗书而传名,今住持宏宽在此开设陆秀夫文化大讲堂。
建阳在苏北古有“灯镇”之称。每当逢年过节,镇上都要举办灯会。每次出灯都要玩龙和表演“九狮图”。抗战时期,灯会曾受到陈毅同志的赞赏,在艺术上给予较高的评价。
战争年代的建阳老街
1941年农历6月26日下午3点,从宝应西射阳过来的日寇17师团小林部队乘汽艇来建阳扫荡。日本鬼子在建阳蹂躏一天一夜,屠杀居民18人,奸污良家妇女20多人,上百家商店全部被抢劫一空。被抓去搬运物资的26人中,只有3人从半路上逃回来,其余23人都被活埋,制造了令人发指的“6.26”惨案,它是日寇野蛮屠杀建湖人民的铁证。
l943年6月上旬,从泰州过来增援湖垛的伪税警团500余人和日寇100余人侵占建阳镇。l6日下午,新四军三师副师长张爱萍亲自指挥8旅23团和22团一个主力营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双方激战一个通宵。17日早晨,日伪终于不支,向湖垛据点狼狈潜逃,丢下了100多具尸体,其中日寇36人,其皆为伪税警团士兵。建阳古镇又回到人民手中。
建阳老街的现实状态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民进镇经营发展“第三产业”,建阳老街建设步伐亦在加快。镇党委对古镇建设十分重视,曾聘请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帮助规划,在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同时,仿造明清建筑式样和风格,对沿街房屋统一进行改建,形成集旅游观光、民俗风情、地方风味小吃、购物娱乐、夜市于一体、富有地方特色的建阳老街。由于本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当年的古建筑虽早不复存在,但仿古建筑的街区仍古韵悠悠。在街区,木质房屋结构、雕花门窗、高大的马头墙随处可见。小镇上地名标志石、古长建里牌坊、石叠码头,还有那些老店……仍然韵味十足。小镇居民以商为业,家家经营门市,做的都是老行当,盘香的、打铁的、做篾器的、打烧饼的,卖馄饨的、磨剪刀的,其他地方没有的小商品,在这里大多可以买到。除了农贸市场外,没有大超市,没有歌舞厅,一切都随着神台河的静静流淌而平缓进行。神台河正在打造风光带,将与县城西塘河风光带融为一体,水清岸绿风光美。神台河南岸,为镇南生态文化涵养区,有陆秀夫纪念馆、南林寺、水韵宋街、文化中心、向阳湖公园。处处花香鸟语,空气清新,是人们理想的休闲去处。近年来,小镇已实现由纯粹的商业集镇向生态宜居的小城镇华丽转身。白天是景点,夜晚是亮点,节日是看点。居民生活舒心惬意,可以享受慢生活。今建阳居委会辖区设有3个街道社区,12个居民小组,750户,近3000人口。
向阳湖公园位于文化中心南侧,占地200亩,是地方政府利用过去修路的废水塘改建的,于201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这座现代化公园为小镇居民提供了休闲的好场所。公园内外水清岸绿,空气清新,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尤其是早晚,到公园散步的居民很多,也有县城市民到这里游览散步和锻炼身体。
南宋窑地瓦瓷庄
◇ 李世安 高祥生 金学桂
瓦瓷庄,又称瓦子庄,庄名由来相传有二说:一说唐朝时庄上有庙,亦称瓦寺,寺、子、瓷同音,后演变为庄名;另一说,南宋韩世忠抗金兵时,部队驻扎过瓦瓷一带,曾在此烧(窑)制韩盆、韩瓶等军用瓦瓷器,因留有大量瓦瓷残片而得名。1982年,“瓦瓷庄”被收入《建湖县地名录》,成为标准地名。
瓦瓷庄坐落在戛粮河东,河西便属阜宁地域。瓦瓷庄人说话都带有阜宁口音,而同属瓦瓷村与瓦瓷庄只有一圩之隔的陈家圩和邻村赵家墩,说话则是建湖口音。如瓦瓷庄人称老孙为“老生”,大公鸡说成“大公兹”,这就是瓦瓷人说话自身的特点。多少年来,瓦瓷庄人的语言不被同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瓦瓷庄位于建阳镇西端,紧傍古射阳湖。历史上的射阳湖,常闹水患,古人为让湖上作业的人在湖水上涨和风雨大作时有个好避处,就在湖边堆土成凸,渐渐有人居住,这就是瓦瓷庄的前身。最早居在这里的是潘、葛、陈三姓。旧社会,瓦瓷庄被称为“贫民窟”,全庄50户人家,只有1户富农,住的砖墙草苫,其余都是土墙和两檐到底的“丁头舍子”。成年人靠替人家搬运柴草和到上海拉黄包车糊口,有不少人家常年“泥门闭户”。
瓦瓷庄有着光荣的红色历史。庄子西临茫茫湖荡,北依一片高粱地。庄外沟港密如蛛网,有利于打游击的天然优势,加上当地群众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因而抗战时期瓦瓷村成为建阳县和盐阜区党委红色堡垒。敌情严重时,地方党政机关就在此隐蔽,或作“跳圈子”的中转点。当年的瓦瓷庄,家家是堡垒户,农民们尽力为附近的新四军供给部、兵工厂、军服厂、后方医院提供给养和后勤保障。
在解放战争时期,苏北区党委书记曹荻秋经常在这一带活动,指挥军民同国民党反动军队和地主反动武装还乡团进行殊死斗争。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侵占了苏北地区的主要交通线,《盐阜大众》报社随五地委迁驻瓦瓷庄,不久成立苏北区党委,决定将《盐阜大众》报改为苏北区党委机关报《苏北日报》,并于4月1日在瓦瓷庄正式创刊,周一萍任社长,秦加林任编辑部主任,主要编辑、记者有陈允豪、路汀、王森、胡捷、陈登科、肖扬、周军、夏宁等十多人。新华社苏北分社和《苏北日报》同驻在一起,负责人是王维。为了确保《苏北日报》及时出版,瓦瓷庄群众倾力协助,轮流到印刷厂帮助切纸、踩机,协助报社分送报纸。情况紧急时,就把印刷机器和排子架搬上船,隐蔽在芦荡中继续出版。
1947年6月中旬,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和地主反动武装还乡团侵犯建阳西部沿荡一带,驻瓦瓷庄《苏北日报》社处境危险。村民王加琪顾不得一家人跑反,他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报社转运印刷器材。待敌人进庄时,报社工作人员随水上印刷船已转移到庄外河口。敌人抓住王加琪、韩二奶奶等乡亲,逼问报社下落,但他们任凭敌人严刑拷打就是不吐露半个字。
土改后,尤其是集体化后,瓦瓷人才以农业为生。瓦瓷人勤劳肯干,种田讲究精耕细作,粮食产量高于其他地区。统购统销时期,瓦瓷庄人平出售余粮l000多斤,年年超额完成征购任务。60年代初,农业生产处于恢复时期,瓦瓷人在盐城地区首创高产典型。1963年1月,瓦瓷大队党支部书记陈长法应邀出席华东农业社会主义先进单位代表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瓦瓷成为建湖县和盐城地区的样板,陈长法先后5次出席江苏省农业先进单位代表大会。后来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推进,又疏通了瓦瓷庄周围的河渠,庄子规模由原来不足半里方圆向东延伸到盐淮路口,一条两华里的水泥路贯通庄子东西。但人们的住房条件改善不大,条件好的人家只有“砖包门”。那时,瓦瓷人学大寨出了名,大寨人的“先治坡后治窝”的精神成了瓦瓷人的口头禅,70年代,庄上还没有一间像样的瓦房。
改革开放后,瓦瓷人从单一务农转变为亦工亦农,经济活跃,庄容庄貌焕然一新。庄上100多户,原来的草房都翻盖成砖瓦结构的三间两厨,主屋门前是天井,形成小院落。不少户还建起两层或三层的楼房。两排住房中间是行人道,水泥路面,通到各户门口。庄上有两个农资代售点,每天有流动货车前来销售食品和蔬菜。青壮年都出去打工挣钱,有的到镇区、县城发展三产。在家的中老年也不愿闲着,几乎家家都有打草(帘)机,利用稻草秸秆打草帘,既解决秸秆的去处,又变废为宝。村民们称打草帘是个好副业,可以常年加工,然后由庄上经纪人统一销售。一般户年增收五、六千元,人手多的可收入上万元。打草簾虽是跟草打交道,但村庄很整洁,没有垃圾,周围生态环境良好,适宜人居。庄民和睦相处,老寿星葛良宽年登102岁。
从牧马草地到示范
社区的马厂
◇ 李世安 高祥生
马厂(村)位于建阳镇东侧,与县民营工业园区相邻,为城乡结合部。这里原为旧时的牧马草场,如今在城镇化的推动下,华丽变身,成为新型的示范社区。
古时马厂地处射阳湖东岸,与湖荡相连,是湖荡边的一块沼泽地,明“洪武赶散”时期,尚未开发。据《续修盐城县志》载,马厂原为明牧马草场地。永乐十四年(1395),朝廷改养马于官为养马于民。民间五丁合养种马一匹,由一丁专养,其余贴办草料,同时分配一定份额的草场地供其樵采。这些草场地,即称为马厂。当时盐城西北乡有四处马厂,一名广牧厂,在西虹桥南,今称南马厂;一名长兴厂,在沙村荡西北;一名新兴厂,在石桥头河北,地近新兴场灶区,故名;一名新安厂,因紧临古新安墩而得名,亦因其位于四厂之北,故又称北马厂,今省称马厂。到了清代,由于黄淮经常泛滥,西北乡又成为洪水走廊。其时,军事上主要以武器装备为主,遂取消在苏北里下河地区养战马于民制度。民主建政后,以北马厂为中心,建立马厂乡马厂村,马厂名由此沿传至今。
马厂本是荒凉之地,早期只有少数牧民在此牧马。清废除养马于民制度后,始有垦植。最早在此发迹的是蒜墩马氏一支,马氏原为苏州的书香门第,明“洪武赶散”时期被迁徙至西北乡蒜墩,后来人丁繁盛,马坤支便迁移至建阳东首的马厂,仍以耕读之风传教子孙。到了清末民初,马氏已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仅十八世、十九世、二十世,即有庠生14人,贡生13人,举人2人。在这三代中,翰林院任职的有2人,任州、县级官职的有6人。废科举倡新学后,又有大学生10人,其中留法2人,留日5人,并多以政事文章蜚声江淮。如代理苏州知州的马为瑗,为官不贪不占,且敢与洋人作斗争;马为珑也是不可多得的人物,留学归国后曾出任民国初蒙藏、众议两院秘书,是民国初著名的大笔杆子。还有出任苏州训导兼教谕的马为瑄,任守御所千总的马为琨等,他们都是学识渊博,名噪一时的人物。
在抗日战争中,马厂与湖垛敌据点仅一河之隔,是日伪出脚“扫荡”必到的地方,马厂人民深受其害。我一区区队排长杨希植和乡指导员杨忠,就是为了保护这里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壮烈牺牲的。为了纪念二杨烈士,马厂乡曾一度改为二杨乡。民主建政初,为解决我地方武装弹药奇缺问题,新成立的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曾聘请马厂的周庵冶匠浇铸手榴弹壳,又聘请马厂造过土枪的铁匠洪玉春为师傅,在马厂成立造枪工会(后改名为枪械所)。在地方革命群众的支持下,先后制造了上百支步枪和两千颗手榴弹,为壮大地方武装力量,支持抗战立了一大功。马厂造枪工会制造的步枪,被命名为“马厂造”步枪,打得远,打得准,杀伤力强,受到我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的称赞。铸有“马厂造”火印的步枪曾被新四军纪念馆收藏并展出。
马厂的马家大院,是湖垛西乡的一座标志性建筑。祖屋和厢房都是扁砖,用糯米汁嵌成,并用枕木作腰墙,大院周围有壕沟相隔,只有通过吊桥才能入内,既坚固又安全。解放战争打响后,马氏一家流散江南。地方政府就将这座闲置的院落作为公粮储库。建国初,一度改为中央公粮库建阳支库,俗称马厂库。1955年秋,被国家粮食部评为“四无”粮食先进单位。该粮库主任吕斌先后三次出席全国粮食模范工作会议和粮库工作先进代表会议,1955年、1956年两次参加“五一”节观礼,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956年9月,被选为全国粮食工作先进代表会议主席团成员,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71年10月,马厂在全县率先推行土圆仓储粮,在原来的大库基础上,又建造了十几座土圆仓,接着又建筑了一批办公用房。推行大包干后,粮食逐年增收,各地在交通便捷的地方新建了一批储粮仓库,满足农民就近卖粮,活跃40多年的马厂粮库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被村境冠华西路南侧的新马厂库所替代。如今马家大院的壕沟尚在,吊桥改成水泥桥,当年的大会堂、办公用房、宿舍、厨房犹存。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马厂人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在加速推进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主动作为,精准发力,按照“井然有序,和谐宜居”标准,建设生态宜居、秀美文明社区。如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马厂是城镇化示范区的新图景。在村境,从县城延伸下来的冠华西路和明珠西路,一南一北,纵贯东西;234省道穿越南北。中心路、机耕道一直通到田头、门前。绿化池内侧,便是商业区步行街,各种超市应有尽有,和城市一样繁华。村民住宅基本规划在小区内,环境优雅,舒适宜人。原来不到百户的小村庄,已构成千户以上的大社区。象王城市花园、金阳花园、双鑫家园、香榭尚品、西城映象、尚都明苑、万有家园、马厂农民公寓,一座比一座新颖、亮丽。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村里有文化活动中心,有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电影放映点。每个小区都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绿色场所。不论是清晨还是傍晚,到处看到人们在晨练晚舞,有浓浓的“文起来、动起来、乐起来”的氛围。住宅区外,是徐霞苗木果园,连接路西以勇葡萄果园,一片齐刷刷的塑料大棚,面积有300亩,很有气派。走近,果香四溢,沁入心扉。平时有不少游客来这里观光采摘,领略苏北乡村的美丽风光。
马厂村又是建阳镇民营工业集中区的主阵地,有30多家私营企业在此落户。村民们不必出去打工,就近就地上班。村里的副书记李兵告诉笔者,去年全村人均收入已超过1.8万元,还享受不少跟城里人一样的待遇,
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提升。放眼马厂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宜居宜业宜乐,真是一块福地。多年来,一直是振兴建湖经济的排头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村。2014年被评为“江苏省法制示范村”,2015年荣获“江苏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称号。
- 上一篇文章: 舆图说
- 下一篇文章: 塘河锦路——镇村文化史料专辑之建阳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