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文史通讯 > 文史建湖 > 正文

塘河锦路——镇村文化史料专辑之塘河街道

发布日期:2017/7/3 10:18:32  阅读:5631  【字体:
 

塘河街道

商业古镇唐桥庄

百年古驿走马沟

中共盐城县委诞生地——前李府

建湖花炮发源地——李家庄

 

 

商业古镇唐桥庄

严锡军   季如华

 

 

  唐桥庄位于塘河街道严桥村境内,东临西塘河、南托李夏沟、大孙庄,西靠支家庄、黄家舍、武陵沟,北依陈家巷和前后李府,原有居民近100户,以高、支、赵姓为主。该村庄2012年因城市建设整体拆迁。

  传说中的唐桥庄一带是块风水宝地。相传往古有凤凰飞至塘桥月牙池嬉水,得凤凰池的美名,为此周围百姓纷纷迁来落户,京城也有官员慕名来此建府屯田。明代洪武赶散年间,有部分苏州百姓来到西塘河畔定居,随着人口集聚和批零商业的兴起,慢慢形成唐桥古镇。明万历盐城县志所记的市镇中,盐城西北乡只有唐桥、朦胧两市(集市)。可见唐桥成市当在明万历以前。2013年,从地下挖出古代墙基、石碑以及其它文物,其中的古铜钱有唐铸开元通宝,也有北宋崇宁通宝。说明这里在唐宋即人烟稠密。

  塘河、唐桥人文历史久远。传说唐王李世民得天下后,在国内开辟很多大道,同时修建桥梁,并以南船北马构建南北交通网络。唐桥古镇原有一座横跨西塘河的大桥——唐桥,为砖木结构,两旁有木雕栏杆,既壮观又结实,车马畅行。据旧志云:清同治年间从河底打捞上来的桥头砖,砖上都镌有阴文“塘桥”二字,故称此桥为“塘桥”。 传说为唐朝所建,又名为唐桥。古镇有一条大道,古称唐城路,亦称大官路,可五马并行。桥西侧河边原有二百多平米大小的一个大坑,据说是神龙戏耍玩水吸出来的。

  神塘北侧原有一座四合院式的庙宇,名“水月庵”, 四合头建筑,大门顶上砖刻“水月禅林”四字。中间有大殿,庙内供有几百尊大小佛像(如八大金刚等)。香火旺盛时僧人达上百众,后由于战乱逐渐冷落。庵里有口大钟,高0.95米,口径0.7米,重175公斤。众僧每日清晨撞钟诵经,连黄土沟一带都能听到。庵毁于日寇侵华炮火。可幸的是,当年为不让日寇抢走而埋在地下的古钟现存于县博物馆。

  相传此庵每年正月十五有扔箩的民俗,四乡八舍的人都要来上香敬佛,祈祷新的一年有个好收成。庙堂住持带领众僧念经祈祷,经罢、礼毕,住持下令扔箩开始,鸣鞭放炮,敲锣打鼓奏响丰收曲,四僧人抬着大箩(盛稻谷的用具)将箩从南厢房的北侧至屋顶扔到南寺面前,扔的是正箩或平箩最好,说明来年是太平年丰收年;如是坎箩,说明新的一年收成不好。这一天,四方商贾云集于此,如同现在农村赶集一样,销售陈年的丰收果实,期待新年的收成预测,所以这天非常热闹。

  唐桥古镇曾设有驿站,备有马匹和住舍,供驿使、信使和往来官吏使用。驿站附近有客店,备有驴、船,接待往来商旅。古时唐桥南可通往扬州,北达淮安,是盐城西北部水陆重要通道。周边百姓运柴草、茨菇、菱藕、鱼虾、粮油等到此交易。林则徐巡皮岔河时曾经在这里停留过,他在日记中提到:由金家河十四里至唐桥,是晚在此泊船。古镇曾有一条二里多长的街道,商户200余家,十坊俱全,其中鱼市口为最繁华地段。清代后期,唐桥被大水冲垮,由于桥毁路阻,官路亦改道从湖垛通过,湖垛街上的集市逐步兴起,塘桥庄上的集市慢慢冷落下来。

  1928年,江北大亨顾竹轩的大生轮船公司在湖垛街开通了泰州班,在唐桥庄设了轮船码头。再后来其他轮船公司开通的高港班等航班路线均在唐桥设置停靠码头,码头附近陆续有了小饭店、杂货铺、豆腐坊等,唐桥庄再次恢复生机。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开通的县际公路建宝路途经此地,便捷的交通进一步促进了塘桥的繁荣。

  穿越时空,回味历史,唐桥留下了一串串的符号。从唐宋实行乡里制开始,她一直是盐城四乡之一新丰乡所辖的唐桥里。清代中叶,唐桥里改为唐桥团。民国元年(1912),市乡自治成立,盐邑划为25市乡,唐桥归属湖垛市。民国十八年(1929),废市乡,行区制,唐桥改属十二区。194010月,盐城县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区乡行政区划仍沿旧制。19419月,建阳县肇建,唐桥隶属新县制七区武陵乡。1943年,七区改为六区。抗战胜利后,先后隶属武陵区武陵乡、建湖区武陵乡,直至建国初未变。合作化时期,成立唐桥农业高级社,隶属近湖乡。19589月,撤销大乡,实行公社制,公社以下设立大队,唐桥高级社改为唐桥大队,隶属近湖(初名东风)人民公社。19833月,大队改为村建制,唐桥大队又改名唐桥村。2001年,县境实行镇村合并,唐桥村被并入严桥村。2012年,唐桥庄划归城南新区,实行整体拆迁,“唐桥”一名便进入历史档案。

 

 

百年古驿走马沟

肖兆力   季如华

 

  阜宁《魏氏家谱》记载:清雍正十年,阜宁建县,魏氏入阜宁县北科义字十图。至十三代正昌,先迁移至建阳镇走马沟,后避难于沿河夏家舍。家谱中说的建阳镇走马沟,即今天的高新区走马村。走马沟古称走马沟府,也叫走马沟递铺,是古淮安府到盐城的驿站。也有乡民说当时的官府就在这里设了一个喂马的驿站。关于走马沟的由来,还有一种说法。一是说上世纪四十年代,新四军一骑兵送信到九龙口路过走马沟,见这里河床干枯,就抄近路扬鞭跃马过河,由于信的及时送达,新四军打了一个大胜仗,新四军指挥员就在地图上把这里标定为“走马沟”。

  《盐城县志》关于芦沟大头铺的记载中提到,明代递铺名,东接冈门铺,西接走马沟铺,负责传送淮安府和盐城县的官府文书。因村里的马路边有条长沟,故称走马沟,村子也跟着叫走马沟。当年有哒哒的马蹄声,伴着一路飞扬的尘土,行走在冈东的冈门铺,芦沟的垛头铺,颜单的走马沟铺之间。如今,走马沟依然有,是一条安静冷清的长堤。

  走马村总人口2256人,总面积7150亩,耕地面积3368亩,东至晏荡河与七里村交界;南至李夏沟河与古虹村交界,石家沟河与乔庄村交界;西至金徐村交界;北至后堡河、北闸沟河与新桥村、五桥村交界。据村里87岁的老人孙如尧回忆,走马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里地势较高,每遇大旱之年,河床干枯,百姓农作物严重歉收,老辈人都记得“走马晏荡沟,十年九不收,要想有得收,黑鱼游到锅门口”这支民谣。

  据村里83岁老人吴树吉讲,走马村与历史上伍子胥的家人伍子显还有一段传说。

  当年楚国人伍子胥落难过昭关,伍子显为救伍子胥不惜身家性命,深得伍子胥赞赏——“棺材被水冲,难为伍子显,带我过江东,没有银钱送,赠你一对自鸣钟”。后来,伍子胥受到重用后,伍子显也得以封官加爵。春暖花开的某一天,伍子显一行骑着高头大马路过走马,见一少女貌美如花,欢喜不已,便吩咐随从打探,得知是走马一朱姓财主的女儿,就对朱财主说,让他把女儿许配给自己奇丑的儿子。然而,这个朱财主家大业大——东至女儿河,南至虹桥河,西至后堡河,北至北闸沟,不仅有方圆百里良田,还建了99座土地庙,根本不把伍子显放在眼里,就一口回绝了他。没想到的是,伍子显深谙阴阳八卦,在走马沟南北走了几个来回后发现:朱财主的发迹是因为走马沟正好骑在一条龙脉上,这条龙脉的龙头在建阳的建港沟,龙身在建阳的建南、王桥村,龙尾在李夏村虹丰11组(古时称南小尖子),一旦斩断龙脉,朱家必衰无疑。伍子显就在走马沟这个龙身部分设法下了两道符,据说南闸沟、北闸沟的形成,就是这两道符斩断了龙脉,从此朱财主一天天衰败下来。

  在走马村的走虹八组,现有两座叫“祗园庵”的古庙,相传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后庙于1993年修缮,前庙于2000年后修缮,前庙存放着大小佛像30余尊;在吴树吉老人家中存有古代汉白玉桌面一个,还有走马出土的古钱币等;据孙如尧老人回忆,在走虹八组西北角有块远古的、用青石材做成的栓马桩一块,直径约25公分,高约1米,10多年前他还看到在那里,现在已经不知去向。

  走马沟历史上较有名望的人,要数近代的画家陆象周了,陆象周字士瑶,别号小放翁,原籍高作陆家庄,务农的父亲陆树森这一辈开始移居走马沟,父亲在当地开太液池浴室。陆象周的叔父陆达泉是廪贡生,诗词、书法造诣颇深,外祖父周贲如是秀才,工花鸟画。陆象周幼时得两人的点拨培养,诗词书画皆有长进。陆象周15岁离家,投在北马厂后乐堂讲学的盐城举人陈玉澍门下,学业有更大进步。科举制废后,陆象周被邑人夏嵩、宋泽夫聘用,先后在盐城、丁马港、湖垛、西阳村等地任教。陆以博学多才,后被盐城青云阁、湖垛吉隆昌、益林余熙祥等大商号请去包教家馆多年。他边教书,边绘画,其店主门市部经常为他展销书画。

  1931年起,陆象周外出游学达六年之久,并结识了画家徐悲鸿。徐悲鸿别后曾作画《梅花》寄赠:非傲不见骨,无花不算春。山川千里外,籍以访名人。陆象周也善画梅,他的《百梅图》曾震惊画坊。民主建政初期,他为教育家戴伯韬画过一幅《雪梅》,并题诗曰:争红斗紫总成埃,百战山河冷画台。独有老梅能大胆,一天风雪带春来。1942年秋,陈毅军长离开盐阜区,他画了一幅《龙梅》送行,并题诗曰:耐寒方识冠群芳,雪满岗陵积夜光。俨似金龙蟠屈处,一生鳞甲尽生香。

  1943年,他动员四子陆继恒参加新四军,1945年春,陆继恒牺牲,他写了《哭儿诗》,还向全体抗日阵亡将士敬献挽联志哀:疆场马革,奋为祖国捐躯,热血岂虚流,可称英雄不朽;矢石蛇矛,早使敌人丧胆,精神犹未息,必教生死同荣。

 

 

中共盐城县委诞生地——前李府

严锡军   季如华

 

  前李府位于塘河街道严桥村境内,南距唐桥不足3华里,北距湖垛7华里多,原为湖垛南乡的一个小村庄,有20来户人家。该庄2012年因新城区建设整体拆迁。

  追溯历史,前李府曾是红色革命根据地。193910月,中共淮属地委(又称淮海特委、苏皖三地委)派员到树家桥建立中共盐城县工作委员会。19405月,工委组织部长章群在回地委汇报工作途中遇袭牺牲,宣传部长树海因活动过多身份暴露,奉调到苏中工作。县工委只剩下县委书记刘大谟一人,工作十分困难,她被迫辞去小学教师职务,从庙子堡(在盐城冈门附近)转移到前李府(今严桥村前李府组)王大林家。其时,中央决定开辟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的时间提前。为进一步打开盐城党的工作局面,抓紧两军会师的各项准备工作,淮海特委决定派方秉文来盐城,以加强盐城县委的领导。

  6月的一天,方秉文在地下交通员护送下来到前李府,在王大林家与刘大谟等会合,在王家开会。根据地委的指示,宣布中共盐城县工作委员会改建为中共盐城县委员会,由方秉文担任县委书记,刘大谟任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王大林任县委宣传部长。县委活动的范围:方秉文除负责全面工作外,还联系伍佑、南洋岸、上冈一片;刘大谟活动于秦南、冈门、楼王、沙沟一带,以尚庄为中心联络处;王大林活动在盐城西北乡一带,即以湖垛、高作、建阳、孟庄等地为主。县委机关设在王大林家,方秉文、刘大谟等住在王大林家有半年多。王大林曾经说过,为了民主建政三不要,即一不要命,二不要钱,三不要家。王大林的母亲王潘氏,乡人多称他王四奶奶,刘大谟文章《不能忘却的革命妈妈——盐城地下党县委在王大林家》中提到:王四奶奶整天忙碌供应县委的同志吃饭,对外还担任掩护,县委开会时,王四奶奶就假装缝补衣服,坐在门外放哨。县委的同志问她怕不怕,她说:“你们都是好人,干大事的,我不怕,有什么事你们躲到隔壁(王炳文家)去,这边我来应付。”他家境并不宽裕,但从未听她说过困难,总归会想尽办法让同志们吃饱,而自己则躲在一边喝大麦面糊。刘大谟发现后,王四奶奶反而安慰她说:“我喜欢吃大麦稀糊,已经吃饱了,真的吃饱了。千万不要告诉大林。” 文中提到的王炳文也是一个爱国青年,县委活动经费紧张时,他瞒着父亲将地契抵押300元银元给县委作活动经费。王大林、王炳文分别担任建湖的县委书记、县长。1943年麦收时,王家房屋被驻湖垛的日伪军扫荡时烧毁。

  当年1010日,中共盐城县委机关迁驻盐城,盐城县委在前李府居住近半年,未受任何破坏,圆满地完成地委交给的各项任务。这与建湖人民,特别是前李府人民的保护分不开的。正如刘大谟同志在回忆当年重建盐城县委时感慨地说:“建湖人民对党是有功的!”

 

 

 

 

建湖花炮发源地——李家庄

商云佩   周桂远   季如华

 

  李家庄是建湖花炮产业的发源地,位于塘河街道长沟村境内,东临国家3A级旅游景区——西塘河景区,西傍双湖公园,南靠严桥的前墩,县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坐落其间。村庄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原有居民近400多户,以李、商姓氏为主。因城市建设,该庄已于2011年整体拆迁。

  明洪武赶散年间,手工业艺人李逸仙被驱赶到李家庄,他在李家庄一带开创了鞭炮业,被奉为建湖花炮的祖师。花炮技艺在李家代代相传,李家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花炮世家”。有史记载“卷纸作筒,实为硝磺,名为爆竹,号曰春雷。往岁小除后,声响不绝,彼此竟爆,以鸣豪者举”。

  李家的花炮品种有高空烟花、手持烟花、地面烟花和鞭炮四大类。特色花炮有“天女散花”、“彩蝶飞舞”、“九条龙”(点燃后如流星飞箭,腾空时喷射九道彩光,犹如九龙抢珠),深受广大民众欢迎,远销全国各地。上世纪七十年代,李家庄、朱家庄两个庄共6个生产队近500多户农户,其中98%以上的农户从事制作经营鞭炮。

  到了八九十年代,受李家庄花炮业的影响,建湖花炮得到了迅猛发展,全县拥有花炮生产企业18家,年产量110多万箱,产品内销北京、上海等15个省(市),外销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出口产品总量位居国内同行业第三,产品质量连续15年名列国内同行业第一,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青睐。其中,仅李家庄走出来的花炮企业家就有3人,县烟花一厂法人代表李家浩,县烟花二厂法人代表商岳新,县实验烟花进出口公司法人代表肖和龙,这几家企业在最兴盛的时候员工均超500人,税收近千万元。建湖被誉为花炮之乡,作为全国三大烟花生产基地之一。

  随着烟花产业的发展和消费档次的提高,建湖花炮在注入高新科技以后更具新的生命力。原森泓烟花有限责任公司、润华烟花公司等都具备了承接大型庆典焰火晚会编排、设计、生产和燃放能力,并将传统烟花工艺与现代烟火技术巧妙结合,集声、光、烟、色、造型于一体,配以音乐和解说,色彩绚丽,主题突出,给观众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建湖烟花曾多次参加国家重大庆典燃放烟火,并多次在巴西等十几个欧美国家举办烟火燃放晚会等活动。2001年,全县纳税前十强企业中,7家是花炮企业,几乎每家花炮企业都有李家传人。

  后期,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建湖花炮产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历史文化遗产。2009年,建湖烟花被评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县城新客运汽车站河北向东50米,设有四座铜像以作纪念,宣传建湖的花炮制作历史。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