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河锦路——镇村文化史料专辑之建阳镇(二)
红色路家墩
◇ 李世安 赵万俊 高祥生
路家墩是建阳镇赵墩村的一个自然村庄。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盐阜地区的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堡垒,为革命作出过较大贡献。路家墩,原称邱家墩。明末清初,建阳镇商户路凤章移此经营土地,后子孙繁茂,路姓成为本庄大姓,其时邱姓已开始衰落,邱家墩因此被改称路家墩。
路家墩原系长北滩一部分,地势低洼,先民在此依靠种“垛田”生活。路家墩就是“垛田”时代留下来的一条大垛子。墩子前面有百余米方园的一块地,三面临水,庄东小河折向东是沟头;庄西小河折向西是北建港沟穆家沟的一段。旧时,东西河拐弯内侧各有两座牛车篷,鸟瞰图像似清代官员的“纱帽”,被称为“纱帽地”。民国二十年大水,周围村庄都沉没在水里,唯有路家墩浮在水上。“纱帽地”被说成是“风水地”,迁来的人逐渐增多。抗日战争前,这里已有62户,近300人口。
1941年夏,日伪对盐阜区发动第一次大扫荡时,驻盐城的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后勤机关转移至西北乡。路家墩即是重要的驻扎地之一。1941年7月10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临时转移北左庄和长北滩一带,刘少奇、陈毅多次在路家墩活动,一边指挥反扫荡斗争,一边做好转移准备。同时,盐阜区党委刘彬、曹荻秋、喻屏及后来的盐城地委书记向明等都以此为活动中心。
三师军服厂、枪械修理所、后方医院、江淮印刷厂及《江淮日报》社都临时在这里工作。《江淮日报》在路墩改办《新华电讯》。《江淮日报》是中共中央中原局(后改为华中局)机关报,刘少奇亲自兼任报社社长,王阑西任副社长兼主编,该报为对开四版铅印,发行达万份,通过《中华邮政》寄发各地。1941年1月下旬,日机轰炸盐城后。《江淮日报》社迁至我西北乡流动办报,后随华中局迁驻长北滩南端路家墩,改为四开版,进入7月下旬,因日伪扫荡盐阜区而改版为《新华通讯》。
那时,这里家家是工厂,处处是军营,路家墩成了堡垒墩。为了解决部队和机关人员给养问题,地方上开办了9爿油坊、2爿糟坊、3家纺织工场,糙米加工遍及各家各户,从而保障了供给,有力地粉碎了敌人的封锁。从1941年底开始,兴办集市,农历四、九两日为集期,5天一集,露天市场从路墩河浜一直延伸到赵墩的花家舍。抗日战争时期曾被评为盐阜区模范工业村(庄)。解放战争时期,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和五地委万金培书记、苏北区党委书记曹荻秋等也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1948年3月中旬,奉命参加益林战役的华野12纵队35旅103团、104团、105团抵达建阳以西、射阳河以东地区,纵队司令部设在路墩杨曰儒家。益林战役告捷后,参战部队曾在路墩一带作短期休整。
建国前后的路家墩,村民亦工亦农,亦商亦农,庄上有铁匠铺、嫁妆店、磨坊、豆腐店、饼店、果馓店、杂货店、摇面机、肉案、鱼桶、菜场,应有尽有,还开两爿浴室,呈现一派繁荣景象。50年代中期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即由供销社的代销点独家经营。
路墩人有传统的经商习俗。改革开放后,墩上成年人几乎都出去打工、经商,发展三产。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拼,人们口袋渐渐鼓起来。前几年春节多数人开着车子回来。如今,大部分人在城里买了商品房,也有人就地租房,连家里老人也带走,平时很少回来。水泥路筑到家门口,户户通电通水,大伙在外都发了,都有房子、车子,庄子上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剩下的基本都是老人。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和留住乡愁,村里正在编写村志,筹办历史陈列室。
荡中“芦花村”李家庄
◇ 李世安 高祥生
李家庄位于县域西部荡区,与阜宁地域交界。全村人都群居在一个庄上。
李家庄过去周围皆为荡区,它坐落在荡中,俗称“芦花村”。相传李家庄古名永丰镇,镇废后改称为李家庄。迁此最早的是李姓、周姓两表兄弟,后李氏人丁兴盛,故名。清末民初,扬州、淮城等地说书场上热说的《漕河传》话本,就是取材于李家庄抗侉匪的人和事,其中“草上飞”也确有其人。当时在说书场上轰动一时,从而扩大了李家庄的知名度。
李家庄西南为射阳湖,地扼射阳河、戛粮河入湖之咽喉。明代抗倭时为海防重地,曾设兵营于李家庄。穿越李家庄的射阳河,河中心凹腰处有一硕大圆盘,面积10公顷(150亩),村人称“栖鼋渚”。神话说是一只小鳖喝了铁拐李的玉液琼浆后成了巨鼋。千百年来,一直栖息在射阳河中,阻挡了海水向射阳河区倒灌,保护了射阳湖的淡水资源。有诗曰:“射阳河水滚滚流,千年巨鼋锁咽喉。虾兵蟹将绕道走,五谷丰登美名留。”又有一诗曰:“射阳河水滔滔流,曾几何时受朝贺?角老顶鳌归海去,此地只剩栖鼋渚。”
李家庄濒临射阳河东岸,地势低洼,历来常遭水涝灾害。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李家庄曾经沉在水底200多年,直到明万历年间,盐城县令杨瑞云亲自督工治理东尤庄向东的虾、须两沟,让积水归于大海,李家庄才重见天日。庄上耆老云,李家庄依傍的射阳河,古称漕河,是朝廷运输粮食供应京都和接济军需的重要水道。在漕运的带动下,境内逐渐成为射阳河畔的一个小集市,曾以永丰圩名称永丰镇。为防海(卤)水倒灌,曾凿有72口水井,供居民饮用。有几口井遗迹还在。黄河夺淮后,这里多次被洪水淹没,李家庄的历史就是与水斗争的历史。后来人们开挖一条护庄河,环绕庄子四周,河堆高大,以抵挡洪水漫内。旧社会,荡区土匪较多,活动猖獗,为确保村民生命财产安全,便在护庄河的东西南北各建一座戌楼,俗称更楼。抗日战争时期,李家庄人民在共产党员周殿飞带领下,在沿荡区第一个组建了自卫队(亦称模范班)),有20多杆枪,且有几个“活线手(神枪手)”,曾炸毁过下乡扫荡的日寇铁板船。敌人来报复,他们就钻到芦花荡里,跟敌人“捉迷藏”,故有西北乡的“沙家浜”美称。
解放前,李家庄200多户,不足1000人口,只有庄前一匡田是先人开垦的熟田和垛田。人们生活来源,主要靠取彩(捕鱼),也有少数人跑单帮,做“货郎”生意,虽然生活还很苦,但住房多半是砖木结构,荡区柴草多,易燃火灾,人们省吃俭用砌砖墙。庄上设有水龙局,以备救火。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里没有发生一次火灾,庄子中间有条石头街,小街上店铺齐全。历史上曾建有永丰庵,黄河夺淮时被洪水冲毁。有三官驾,年年举行三官会,会期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那时,庄上几乎家家都有船,起码有条“鸭稍子”。荡区水就是路,出门就用船,是典型的芦花村。
荡区人有群居的习俗,如今李庄村村民都聚居在李家庄,480户,1900人口,分为12个村民小组。庄子比原来规模扩大一倍。原先的石头街被改为水泥路道,连接到各户门口。多数人家临河而居,仍保持小桥流水人家格局。庄上有浴室、诊所、理发店、商店、生资代销点,还有一处鱼市口,有肉案、鱼桶、豆腐店、青货摊。此外,有一家私营藕制品厂,专门生产地方特产藕粉圆。
改革开放以来,李庄人充分利用地方自然资源的优势,走水路奔小康,他们一手抓开垦,一手抓养殖。稻麦田由原来300亩扩大到1900亩,不但能解决了自身吃粮问题,还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大量饲料。全村6700亩水产养殖基地,全部包给个人放养鱼蟹,又在外地承包了4000多亩。还在上级支持下,搞起了几千亩的渔光互补项目,成为荡区的一道靓丽风景。全村共有90多个水产养殖大户,是建阳镇河蟹养殖特色村。2015年,每亩水面产大闸蟹200多斤。其中李学元、李学余、李学高兄弟三人,每人都承包600多亩水面。村里组建了宗立水产养殖合作社,为了帮助养殖户推销水鲜,特开设两处收购点。在李家庄,身有十万、百万不算富,李学高等人已身有千万元,干部带群众,大户帮小户,村民收入不断提高,成为建阳镇首批达小康的典型村。
殷实之地郝家庄
◇ 高祥生 金学桂 李世安
郝家庄是建阳镇顾杨村的一个自然村庄,位于建阳镇北郊,距镇区仅一华里,为镇村结合部。
据《郝氏宗谱》记载,郝姓系曹甸树德堂郝氏第九世文龄公一支,于清乾隆年间迁于此,并在此发迹。从第十世起,分五门,支系繁茂,其聚居之地被称为“郝家庄”。
旧时郝家庄虽范围不大,但建筑气派可观。全庄皆为郝姓,按老五房分建五个门庭,坐北朝南,坊前有暗石狮把门,每道门内都是一进三堂,每堂均为四合头,大门分隔各户,后院通联各家,形成一座整体庄园,被称之郝家大院。东院筑有戎楼,防范匪盗入境;西院置有花园,供人赏景休闲。院前是东西排开的打谷场,场地开阔,可作演艺场所。后因居住拥挤,三房移住高作,尚有四大房居此。东边两大房以做官与经营土地为生;西边两大房以教书和经商为业。
抗日战争前,全庄共有郝姓50多户,250人口,拥有房屋160余间。庄上读太学和后来读师范的即有20多人,留学生、教授不泛其人,有17人从事中、高等教育。1942年,为防日寇利用郝家庄建筑物做安身据点,郝氏毁家纾难,主动配合地方拆除庄上所有房屋。
郝家庄郝氏是盐城西北乡的名门望族。庄主郝莜轩,家道厚实,拥有稻麦田l2顷,店铺几爿,他热心公益,每逢灾荒,带头放粮济贫,深得民众好评。长子郝儒琳,号心坦(1883~1939),民国二年当选江苏省第一届议会议员,不久即被聘为江苏省行政公署顾问,后又兼运河工程局评议员。其弟郝蔚侯,日本京都大学毕业,抗战前在本省的仪征和河南省的光山做过两任县长,抗战时期病故于扬州。郝儒琳在任上,关心地方教育事业,曾与智贞益等名流在盐城首创淮东法政专门学校,其父又与周铎山、陆海等文士,在建阳创办建高市立第一高等小学,不久被县接收,改为盐城县立第六高等小学。1924年,还在西北乡创办了第一所私立中学——建溪(建阳中学前身)中学,比群英、海南两中学早办一年。在抗战初期,他为地方争救济、争华洋义赈会面粉,使地方老百姓安度了战荒。
值得一提的是,从商的郝立本,在1941年至1943年的近三年时间内,就先后为新四军购买9台车床、刨床和大批西药。1944年从苏南敌占区一次购回白报纸一千多令,解决了当时根据地党政办公用纸困难的问题。县长树海称赞他是一名开明的爱国商人。
60年代初,公社在这里安置南通海门棉农20户,并建了一批土墙草屋。70年代,棉农返回原籍,留下几排破草房。现在的郝家庄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庄子西一截70年代挖泥填沟被平掉。这里原属杨沟村二组,杨沟村与顾坝村合并后,改属顾杨村1组,共有36户,162人,老住户(郝姓)只有3户,其余都是杂姓。庄上现有的房屋都是改革开放以后新建的,砖瓦结构,有平房,也有楼房。因庄子紧靠建阳集镇,有不少人在镇上经营,吃、住都在家,孩子读书也在镇区,所以至今仍是一个充满生气的村庄。
射阳湖东水码头——顾家庄
◇ 李世安 高祥生 赵万俊
顾家庄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村庄,位于建阳镇西南沿荡。顾家庄原名新阳浦(以河名为庄名),是古射阳湖东岸的一个水泊码头。明“洪武赶散”时期,苏州有个叫“六三公”的顾姓迁徙至新阳浦老庄墩,在此娶妻生子,生有四个儿子,分为四大房头,各占一方,老庄墩逐渐扩大,因其是顾姓开发,人们就称老庄墩为顾家庄。清代时盐城就有这么个说法:全国最大的庄子石家庄,盐城最大的庄子顾家庄(再大就成“镇”了)。
明万历年间,湖垛东乡祁姓一支迁徙过来,卜居庄东,从此丁繁户衍。到了清代中后期,祁氏人才辈出,一门曾出了三个武举和一个武进士,官至镇远、安宜总兵,并在家乡顾家庄建了总兵府。清乾隆乙丑科进士祁汝为,官至翰林院检秩。清光绪武科进士祁以德,被钦点御前花翎侍卫,封任贵州镇远、安宜总兵。其父祁玉瑄、叔父祁玉琢、堂兄祁以桂皆为武举。书法家祁报之,其篆书在建国前后被称为“江右第一人”。女诗人姜纯,秀才姜效诗胞妹,早年毕业于南京女师,善做诗,后与顾家庄陈石模(曾任县政协委员)结成伉丽,终身以教书为业,有盐城西北乡才女之称。建阳县首届参议员顾一天、祁国甫。盐城旅台同乡会理事长祁子惠,也生于斯,长于斯。
有“江北第一大寺”誉称的泰山寺,座落在本庄西首,此时香火更盛。香火节有万人前来朝拜。据《江苏省佛教寺院概况》记载,泰山寺创建于唐代,初名大王庙,北宋乾德年间(964—968),重兴殿宇,易名泰山寺,为道教祭祀东岳大帝之观所。道、佛两教合一后,改名泰山禅寺。泰山寺又名东岳庙,俗称西阳村,从一世祖永相公传至今当家和尚普正辈,已有四十一世,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刹。泰山寺是禅宗临济宗派在江北创立的“第一大寺”,有句歇后语流传甚广,叫“西阳村小鬼——站相”,意思就是说,西阳村规模大,神座多,小鬼在这里“等级”不够,排不上座位,只能站着,这是新阳泰山禅寺的一大特色。抗战前,有庙宇370多间,10座大殿,300多僧众,设有6个下院,庙田2000多亩。抗战前,曾多次放戒,农历“三月三”是西阳村的庙会期,堪称苏北里下河最具影响的民俗文化节。旧时,下五州县僧众几乎都要来参会,日上会逾万人,传承至今,庙会更加红红火火,日上会达数万人之多。改革开放后重建殿堂,并在原址上向北征地30亩,使庙宇现有占地面积扩大到60亩,建筑面积达1万平米。寺院外围又建造了2.5米高的沿河驳岸230米。投入1300多万元的大雄宝殿和地藏殿正在破土动工。今日泰山寺,既有古寺意韵,又有现代气息的设计理念,硬件设施达到国内乡村寺院一流水平,是建湖县乃至盐城市重要的佛教景点。清代盐城四大奇案之一的《急拿王兆》,淮扬说书场上的话本《诓县官》、《偷富济贫史三强盗》以及“西阳村小鬼扛柴”、“小井荒过阴兵”等传奇故事都发生在这里,给古老的村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抗日战争前,顾家庄已改为新阳镇建置,有500多居户,近3000人口,街道东西走向,全长500米,街心全是用一式的长方形条石铺成,店铺摊贩、浴室、饭店、茶食店、酱园店、豆腐店、肉案、鱼摊和铁匠铺、银匠店、木器店等各种行业俱全。逢年过节,方圆十里都来进货,买卖十分兴隆。特别是每年的正月迎神会、二月打水平、三月三庙会,四乡八镇的人都来看热闹,人气很旺。遗憾的是,这座千年古村镇,包括古迹泰山寺,其主建筑均毁于上世纪40年代初的日寇侵华炮火之中。1944年9月16日凌晨,正在顾家庄操场上集训的建阳县总队两个连新兵遭到湖垛日伪袭击。在突围中,我军牺牲了22名战士和6名群众,这是建湖战争史上有名的顾庄惨案。
新中国成立后,顾家庄逐步得到恢复,曾为新阳大乡和后来的荡中区(后因“文革”未正式办公)机关驻地。单学校即有幼儿班、完全小学、完全中学,其他服务机构、商业经销应有尽有。80年代初,成立全县第一家村(大队)级建筑站,有木、瓦工80多人,常年在无锡等城市包工程建筑,有建湖建筑第一庄之称,90年代中期才分散经营。
90年代初,庄南开辟了通往县城的公路,有不少居民开始移居公路两侧,建楼房、经商、搞三产。随着学校布局的调整,庄上所有学校先后被撤并,供销站、粮食收购点、生猪收购点也被撤销。在外打工挣到钱的,纷纷在镇区、县城以及所在打工城市买房,造成庄上部分房屋被闲置。但附近环境美丽,新建的村党群服务中心、建湖县城市自来水吸水泵站、千年古刹泰山寺等建筑,为古老的顾家庄增添了色彩。在全体村民的呵护下,庄西戛粮河一直水质清澈,环境清洁。顾家庄所在的新阳村十分重视古村庄的保护工作,水泥路面已通到各户门前,令人欣喜的是,新近还改造了历史上弯弯绕绕的庄西街道,在原街道北侧新建了一条与主街通连的西街道,庄容庄貌焕燃一新。庄上除设有农资代销点、商店、浴室外,还在主街道设有鱼市口,有肉案、鱼桶、青货等。目前,全庄有近350户居民,其中庄子东首有顾东村一部分,五分之四为新阳村住户。中、青年大多在外经营,逢年过节才赶回来与家人团聚。村庄比较整洁,生态环境优美,适宜人居。
驸马游泰祖居地——交睦庄
◇ 金学桂 刘士民
交睦庄位于建阳镇交睦村东部,靠近穆家沟边,是一个东西走向的大庄子。过去的交睦庄热闹非凡,人口密集,居住农商户300余户,有各种店面40余家,常住人口近千人,且每五天一次集市贸易,四乡八镇的人云集这里,开展各种贸易活动,形成射阳湖边一个十分重要的农村集市。
交睦庄的历史传说
“交睦庄”村落形成较早,相传在北宋年间,射阳湖沿荡匪乱严重,宋仁宗派大将穆桂英为帅,焦赞为先锋征讨,屯兵于走马沟西的高墩上(后来的交睦庄),当时天气干旱,严重缺水,穆桂英下令焦赞派5000士兵从南建港沟开挖一条小河至后鲍河,引水救灾。后来人们为感谢穆将军救民于水火,将这条河定名为“穆家沟”。驻扎不到一年,匪患平息,在驻兵的高墩上逐步形成村庄,后人们为感谢穆元帅和焦将军的功德,将庄名改为“焦穆庄”。到了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山东红袄军头头李全率部占领射阳湖一带,操练水军,把营寨扎在庄上,一把火烧得焦穆庄只剩下一棵烧焦了的白果树,李全被官兵缫灭后,“焦穆庄”又改为“焦木庄”,意思是被烧焦了的村庄。“焦木庄”的庄名一直用到明代英宗时期,祖居“焦木庄”的驸马游泰奏明皇上,改“焦木庄”为“交睦庄”,意为“世代友好相交,和睦相处”之意,一直延续至今。
神奇的人物故事
交睦庄也称为游氏大庄。据清末《游氏家乘》记载,明朝初年,游氏始祖彦真公、彦清公随朱元璋凤阳起义,南征北战打下了江山,经皇庭分封,来至盐城西乡、射阳湖东的交睦庄,后来英宗之女隆庆公主下嫁于游泰,游泰官封驸马都尉,并有了游泰力大无穷、招赘驸马、奉旨出征、战死沙场、公主回乡、筑台祭祀、悲动殉情等一系列烩炙人口的历史和爱情故事。现在的交睦庄仍有游氏宗祠、游驸马陈列馆,同时在交睦庄以西、新阳村西荡口存有“望夫台”遗址。
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初期,交睦庄还出现了一个名叫游彪的农民英雄,他身怀绝技,力大无穷,能夹带四个稻把过漕河,他身轻如燕,百步穿杨,一枪击落日本鬼子汽艇上的太阳旗,后来游彪被地主武装暗杀。解放战争时期,建阳区政府就设在交睦庄张家家祠内,区政府领导李仲英、区委委员鲁光在这里领导广大农民进行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同时于1949年秋,在这里领导人民打败了棍子队(反动武装叛乱),平定了叛乱,就地枪决十多个叛乱头目,保护了人民利益和地方稳定。
繁华的农村商业
交睦庄历史上集市贸易和商业较为发达,有40多家老店铺,经座谈记述如后:
游树锦“永大昌”南货店、游树茂“永盛昌”南北货店、吴逸仙医药店、范大昌皮匠店、游济云百货商店、游连培肉案鱼摊店、姜文义烟酒百货店、游余烧饼油条店、游玉太烧饼油条店、游东师茶馆店、刘树海竹器店、刘树椿竹筛篾箩店、游登晓果馓店、汤寿康剃头店、游树培小吃店、游心力百货店、游天顺香元店、刘士谋布店、游乐才缝纫店、游乐高恒升果馓茶食店、游树成烧饼油条店、李玉卓开浴室、游树林磨坊豆腐店、游士培杂货店、游龙培磨坊豆腐店、游树高磨坊豆腐店、张大仙油坊、张士芳大饼油条店、张士均磨坊豆腐店、谈宝义染匠坊、赵恒茂水鲜店、古学宝铁匠店、咸靖平医药店、游井忠粉坊、游玉德猪行、袁成英服装店、游左辅机米厂、李石安北机厂、游氏塾馆、游氏木排行、交睦内河航运站、交睦邮电所。
这些店铺从明末清初开始逐步增多,到建国初期,达到鼎盛,到改革开放初期,尚还发达。近几年,多数店主人外出经商或转行打工,开始了新的发展。
民间文化和目前状况
交睦庄历史上是个人文荟萃的古老村庄,除名闻遐迩的游氏家族和游泰驸马的传奇故事外,在清代出现了武举人游廷弼、秀才游翕儒等文化名人。在文化艺术方面,有一支传承数百年的舞龙队和舞狮队,一个专门演戏的民间剧团,能演出淮剧节目10多个,并在全县第一家办起了交睦小戏院,供村民一年四季看戏,文化活动频繁。有一支民间乐队、民间高翘队、扎龙队,民间艺人沈兆宝有“活猴王”之称。
现在的交睦庄,隶属于建阳镇交睦村,200多户,近千人口,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经商,不少人家在城镇购有住房,农忙时节,在外工作的青壮年回乡收种,逢年过节,各家团聚,古老的村庄一片祥和。
冶炼世家——周庵庄
◇ 金学桂 周伟安
周庵庄,是建阳镇建东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庄,位于建港沟(今神台河)北岸,东西走向的村庄傍河而居,有居民200余户,600余人,80%居民有从事冶铁浇铸手工业的经历,是我县冶铸工业的发源地,也是我县机械制造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周庵庄”的来历
周庵庄是明代洪武赶散后,由移民周氏始祖建立起来的一个以冶铁为主的村庄。据盐城县志记载,周氏始祖周畏庵举家由苏州阊门迁至里下河射阳湖以东一带,由于不善农耕,凭借冶铁浇铸的手艺为生。
周庵庄所在地历史上称“东建庄”。建阳街为“西建庄”,东西两庄以转水沟为界(现转水沟因城建需要,已填平改为育才路),唐宋时期推行乡里制,两庄合置为长建坊,长建坊行政隶属长建里。民间有“先有东建庄,后有西建庄”的说法。东建庄改为“周庵庄”,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明末清初周家十四世太祖周德海出家为僧,曾出资建清凉庵,清凉庵为四合院的明清风格,前厅为门厅,西侧为厢房,后厅正北朝南为大雄宝殿,院内置五层高的铁香炉,清凉庵建成后香火兴旺,加之门前有建港沟水码头,客船往来如梭,求助冶铁技术或是购置铲头犁铧等铁器。周氏声誉在里下河越来越大,加之周家经常在清凉庵祭祖,聚会商谈冶铁浇铸技术,人们多称清凉庵为周家庵,久而久之,东建庄被人们淡忘,“周家庵”取代了清凉庵,因而“周庵庄”在苏北里下河一带无人不知, 无人不晓。
周庵庄冶铁的历史贡献
光绪《盐城县志》载“湖垛冶铁”,指的就是周庵冶铁,世代相传,技术高超。后来建成了周庵冶铁厂,全厂工人基本全为周姓职工,主要浇铸农用的铲头犁铧,采用泥模砂芯,一模多铸,生产近40多个品种,年产两万余件。享誉苏北里下河一带的广大农村。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周庵冶匠为新四军三师军工部铸造迫击炮弹和手榴弹。在解放战争涟水战役打响后,周庵冶铁连续七天七夜不停炉,为革命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58年号召大炼钢铁,提出“以钢为纲”的口号,县体育场成了大炼钢铁的会战之场,土高炉林立,县里还成立大炼钢铁指挥部,周庵冶铁生产受到了冲击和影响。1962年,周庵冶炼厂从山西阳城引进技术,大胆创新,生产出高锰犁铧,得到国家冶金部的重视和支持,“周庵冶炼厂” 于1966年更名为“建湖县冶炼厂”。1983年该厂采用泥模造型一次浇铸成7.5吨大飞轮,获县科技二等奖。1985年以后,与上海重型机械厂、盐城江淮动力机械厂联合生产铸造件S-195型柴油机机体及飞轮部件,产品销往五省一市,到1987年底,厂有职工337人,75%的工人系周姓传人,技术工人几乎全是周氏后裔。
周庵庄铸铁的品牌
周氏后裔在冶铁铸铁行业上,可称独树一帜,从明清到民国,从民国到新中国建立,创建了冶铁行业的很多品牌,特别是泥模造型冶铁技术,延续十世传承的佳话,成为周氏的传家之宝,也为国家民族工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一些技术精湛的铸铁产品至今仍是冶铁史上的瑰宝。这里有十四世周德时为苏南茅山三清寺铸造的千年金鼎和铁钟;有镇江金山寺的镇山之宝——铜鼎;有为新四军芦蒲纪念塔新四军战士打造的铁铸群像;有周德润历时三年铸造的四方型五层香炉(称天香炉);有盐城南城根摆放的大铁钟,重约万斤;有九华山月升寺镇寺之宝四层铸铜宝鼎;还有通过技术改造一次浇铸成长十余米、重13吨的龙门刨床和7.5吨的飞轮,这些浇铸产品不但是国内的冶铁品牌产品,也是周氏历代后人的心血结晶,更是周庵庄传承下来的受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
周庵庄的现在状况
目前的周庵庄隶属建阳镇建东村,村庄已不复存在,尚有散居在建港沟边的约百十户人家,这百十户人家有近一半是外来户,而从事冶铁工业的周氏后裔大多在冶铁铸造、机器生产行业工作,分布在原市江动厂、水泵厂、机器制造厂、建湖机床厂、农机厂等,有的系技术员,大部分是职工。
目前,周氏后人从事冶铁工艺的尚大有人在,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热放光,有自办小型冶铁厂,自己开炉烧铸,也有为别人做技术指导的,有些企业冶炼规模较大,效益也很不错。
- 上一篇文章: 塘河锦路——镇村文化史料专辑之建阳镇(一)
- 下一篇文章: 塘河锦路——镇村文化史料专辑之颜单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