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文史通讯 > 文史建湖 > 正文

塘河锦路——镇村文化史料专辑之钟庄街道

发布日期:2017/7/3 10:16:23  阅读:5839  【字体:
 

钟庄街道

钟庄记忆

书香浓郁的陈家墩

陆庄遭遇战发生地——曾老庄

英勇抗战的北左庄

源远流长的古基寺

 

 

钟庄记忆

彭淑玲

 

  钟庄,因明初有钟姓人家迁移于此并香火传承,形成钟姓家族的庄子而得名。镇内有河流梁垛港,钟庄又叫过梁垛乡。

  梁垛港畔有钟庄烈士陵园,又称陆庄烈士纪念塔。为纪念1944年陆庄遭遇战牺牲的盐阜独立团二营四连烈士而建,后又将牺牲于附近毗卢庵的方秉文烈士迁葬于此。

  钟庄的左庄粮库所在地叫北左庄。1941年新四军军部在这里有过四个月的短暂停留,一并过来的,还有华中局江淮印刷厂、华中党校、华中鲁艺、抗大五分校女校,后方医院等,分别驻在北左庄周围的陶家舍、南华舍、荡杨庄、钱家垛、东涔、西涔。723日,为躲避扫荡,全部撤离。

  钟庄还有孙大鹏创办的海南中学,校名取的是孙大鹏的字,老辈人多叫海中。《盐城县志》记载,1925年,清光绪丁酋科举人孙大鹏字海南,献出土地五顷、楼房一座,独资捐办私立海南中学。最初的海南中学在钟家庄举人府厅堂的东侧,四里八乡的人都知道这个学校。五港口的陈村有开明士绅陈曙东先生1919年创办的陈村小学。大儿子王翰(原名陈延庆)是三十年代的共产党员,建国后担任国务院监察部常务副部长。建国后被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折磨,仍坚持真理,平反后任国家司法部顾问。

  钟庄唐湾村人顾竹轩,有比传奇小说还要传奇的人生,从家乡逃到上海,从拉黄包车开始,一直做到上海滩流氓大亨的第三把交椅,排在杜月笙、黄金荣之后,认了蒋介石的拜把兄弟顾祝同为本家叔叔。顾竹轩同乡观念强,对苏北人甚好,基本上有求必应。每到洪灾,他总要捐出大量钱财,民国时上冈小学盖教学楼时他也捐了不少钱。抗战时帮了共产党不少的忙,还支持儿子参加新四军。在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里,孙红雷饰演的天蟾舞台老板顾四爷就是顾竹轩,孙红雷为演好这个角色还学说了几句苏北方言。

  水平会是庙会的一种,早年左庄的水平会是远近闻名的。去钟庄的路上有叫汤碾的地方,明万历年间是热闹的小集市,历史在湖垛之前。万历年盐城县志提到盐城西乡有两个集市,一是朦胧,一是汤碾。有叫快活岭的地方,是县内唯一叫岭的地名,因地势较高,水灾时可以安然无恙,所以快活,倒是很有趣生动的地名。有叫和尚舍的地方,原为盐城泰山寺的庵田。有叫三官殿的地方,古有寺庙。有叫荡杨庄的地方,原为汤杨二姓居住地,乡间的文人曾更名为荡漾庄,为湖光荡漾之意。1941年贺绿汀先生刚到盐城时就遇上日伪军的扫荡,有一晚借住在荡杨庄崔姓地主家中,与丘东平住在一起,那是他第二次与丘东平见面,也是最后一面,第二天丘就牺牲了。口河村的南河口有清末受过光绪皇帝戴花翎嘉奖的知县马为瑗的墓。他去世时,清末状元张謇送来挽联:一轮明月,两袖清风。

 

 

 

书香浓郁的陈家墩

姜茂友   支利祥

 

 

  陈家墩,位于现在的钟庄街道办事处马渡村陈墩村民小组境内,方位在231省道东侧约200米、233省道北侧约100米。陈家墩的西边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四岔河。河西属钟东居委会,河东属马渡村陈墩组。

  陈家墩,是因为开明士绅陈曙东居住而得名。

  陈曙东(18851976),据《盐城西北乡梁垛团·陈氏家谱》记载,他们这支陈姓是明初洪武赶散由苏州迁居而来,开初落脚在上冈大南庄,后部分迁至上冈七里庵(今草堰口社区丰宁村)。19世纪末叶,陈曙东的父亲陈廷珍这一分支迁至钟庄,陈曙东出生于陈家墩。当时他家不但在上冈拥有11块植棉的“棉花条子”,而且在钟庄还拥有360亩水田,是方圆百里名甲一方的富户。

  陈家墩的主人陈曙东是梁垛区现代教育的首创者,早在1919年,34岁的陈曙东就在陈家墩独资创办了私立小学校。解放后他当选为首届省政协委员;长子王翰(陈延庆)在建国后曾任国家监察部常务副部长。

  陈曙东虽是地主,但经年累月受到书香的熏陶,使他成为一名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他的叔父陈玉澍是清朝举人,诗人,地方名儒;他的堂弟陈钟浩曾经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国民政府军校里做过史学教授,后来做过孔祥熙秘书;岳父臧铁夫是老秀才;内兄臧柏侯是金陵大学高才生;堂弟陈中凡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留校工作后辗转担任东南大学、金陵大学、南京大学教授。陈曙东考入上海同德医专习医,后因病辍学归里。本打算行医为业,后看到家乡穷人家的孩子斗大的字都不识,决计兴办现代教育。他毅然决然于1919年创办了私立陈村初等小学校。初为3年制1个班,30名学生,第2年、第3年各增招1个班,共有60余名学生,自建校舍14间。陈曙东自任校长,对贫寒子弟免收学费。陈曙东的义举,受到乡民们的交口称赞。1922年,他又捐田200亩,在他家河西新建了一所拥有两层楼房和29间平房四合院式的梁垛乡第一所完全高等学校——“盐城县私立梁垛高等小学校”, 后又改名为“盐城县私立陈村高级小学校”。置办校教具,扩招寄宿生,并将原陈村初小迁此合并。几十里乃至百里外的上冈、草堰口、高作、公兴、阜宁、淮安等地也有青少年远道来校读书。到1930年时在校学生已达200多人,其中住校生逾百人。由于陈曙东热心办学,所以在他40岁生日那天,盐城县教育部门特赠给他一块黑漆金字横匾,上书“热心教育”四个大字,由各界地方代表敲锣打鼓结队赠送庆贺。民主建政后,他将学校移交给政府接管。1942年,苏北歌协湖垛支会于陈村小学成立,一时间,红歌溢满乡间。战争年代,这所学校不仅为推行民主教育发挥了很大作用,而且为地方培养了许多人才,不但有留学生、教授、工程师、学者多人,还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干部。原新四军宣传部部长、后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曾在1948年底称赞:陈村小学是我们解放区的模范学校之一。19429月,建阳县政府将该校立为全县重点小学,名为“建阳县陈村实验小学”。1951年曾在陈村小学当过教师的陈新文老人介绍,解放初期,巴金率中央慰问团到建湖时,对陈村小学大加赞赏。

  陈曙东是一位无党派而又有远见的民主人士,党和政府以及地方群众,对他都很敬重,尊称他为“曙老”,他的厚德之风蜚声乡里,有口皆碑。据75岁的老村主任陈美介绍,陈曙东虽然有钱,但是为人“小巧”(低调随和),没民愤,口碑好,是当地有名的开明士绅,土改时,要批斗地主,对陈曙东就是批不起来,个个说他的好话。陈曙东一生住着3间平瓦房,两间厨屋,性情爽直,待人宽厚,不畏强暴,乐于助人,自俸俭朴,布衣淡饭,扶困济贫,热心办学,教化乡里。尤其在旧社会白色恐怖的岁月里,他让儿女远离家乡,投身革命,更是难能可贵。他先后当选为盐城县参议会常委、建阳县参议会副参议长、省政协委员。1946年夏季,土改一开始,他带头献出所有的田契,并在全区大会上当众焚毀。1947年,土改复查补课,他主动将仅存的6只金戒子、21块银洋钱等,全部交给贫农团处理。1955年,他和老伴迁居北京前,还将土改时留给他的住房和家具等物,悉数献给地方政府。

  陈曙东的三个儿子个个都是大学毕业。长子延庆是上海交大的高材生,后成长为职业革命家;二子延熙从金陵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农业大学当教授;三子延山从上海商学院毕业后供职于青海省商业厅;女儿岫青早年在我党青训班毕业,后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长子陈延庆参加革命后改名王翰。1931年,20岁的王翰作为上海交大土木工程系的大学生,曾发动和帮助上海大学生抗日救国会组织6000余人赴南京示威。解放后,王翰任中央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监察部常务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9年中组部决定,恢复王翰政治名誉、党籍和工资级别,并任命他担任国家司法部顾问。1981年病逝。人民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了《王翰传》。江泽民在书前题词:“革命信念,始终如一”。江苏省原副省长陈克天作序,序言说:(王翰)“家道殷实,父辈中不乏有相当社会地位的亲朋故旧,自己又就读名牌大学,按其家庭出身、社会关系、个人学历,一个成名发家、光前裕后的前程,真是唾手可得。可他全然不计个人安危得失,丝毫不为这个‘前程’所动,早在14岁就投入五卅反帝爱国运动,21岁参加中国共产党,提着脑袋走上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革命道路。他在求学期间,曾被学校开除,两次被捕。大学毕业后,他留在帝国主义鹰犬遍地的上海租界,出生入死,从事秘密工作,严酷的斗争环境,使他迅速磨炼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职业革命家。”

  如今的陈家墩子与里下河水乡的其它老村落并无二致,三家红瓦房、两家青瓦房,居住着孙、曾、钟、陆四个姓氏的五户人家。如今85岁的钟海文老人家居住的房子身底下,原来就是陈曙东家的房子,钟海文老人称陈曙东为“曙爹爹”,他说:“曙爹爹家原来的房子虽然是‘驮梁’‘站板’,质量好,但是堂屋只有一丈一尺六宽,还比我家这个狭二尺呢。我家现在门头上方镶嵌的一块约20厘米见方的描红‘福’字砖刻,就是从当年曙爹爹家房上拆下来的。”在钟海文家的屋后长着一溜边很茂盛的竹子,墨绿墨绿,钟老说:“那就是曙爹爹家原来栽的竹子泡(建湖方言,繁殖的意思)开来的。”

  在钟海文家西山头河浜上的油菜棵里,有一块大“秃斑”,钟海文老人用脚头点点:“这块就是曙爹爹家加工粮食的机器蹲机脚子的地方。”至于当年拥有两层楼房和29间平房四合大院的“盐城县私立梁垛高等小学校”,现在只是一处长满杂草的高墩子遗址了。

 

 

陆庄遭遇战发生地——曾老庄

姜茂友     

 

 

  1944年端午节,我二区区署、区委领导秘密转移至曾老庄,盐阜独立团243个排的指战员从苏嘴作战凯旋途中宿营曾老庄,由于土匪孙景辉告密,我军民共41条生命丧在了日寇的手里,这就是建湖抗战史上一场著名的战斗陆庄遭遇战。

  解放前,钟庄曾被称为梁垛乡、梁垛区,如今钟庄老街原食品站东码头、南北走向的河流叫东梁垛港(子),钟庄街道办办公楼东侧、南北走向的河流叫西梁垛港(子),这两条河流之间的土地就叫作梁垛。从老钟庄中学向北约400米,横着一条东西走向的粮库河,就在粮库河的河北,东梁垛港(子)的河西,有一个高墩子,现在是“建湖县钟庄粮油经营管理所”所在地,坊间俗称“陆庄粮站”。这“陆庄粮站”的身底上,原来就是曾老庄。

  曾姓,如今仍是钟庄的大姓、望族。据2000年续修的《三省堂·盐城(梁垛)钟庄曾氏支宗谱·世考》记载,一世祖“……合葬于江苏盐城梁垛曾老庄北71世贵玉田内……”正因为钟庄曾姓的老祖宗葬在陆庄粮站北侧大塘北边的庄稼地里,东梁垛港(子)河西,所以南侧的这个墩子被人们称为“曾老庄”,后来被定名为“老庄生产队”“老庄村民小组”,这个“老”字就是缘于曾家老祖。

  曾老庄,是陆庄遭遇战的血洗之地,如今那座“陆庄烈士纪念塔”仍然耸立在西梁垛港(子)的河东岸。据现年82岁的老庄生产队老队长邱长生介绍,陆庄分为陆庄大队和陆庄生产队,陆庄生产队有个很大的村庄叫“陆庄”,人们俗称为“小陆庄”。如果从村庄的角度来讲,这场战斗并不能称为陆庄战斗,而应当称为曾老庄战斗。因为战斗并不发生在陆庄,而是发生在陆庄的河西岸——曾老庄,纪念塔也不在陆庄,而在曾老庄的河北——乔舍。那又为什么被称为陆庄战斗、陆庄烈士纪念塔呢?那是因为老庄、乔舍是同属于陆庄大队的两个生产队,那是从行政村的角度来命名的。

  陆庄遭遇战是一场英勇悲壮的战斗。据老庄村民小组现年84岁的曾凤彩老人介绍,发生陆庄遭遇战那年他才12岁,但隐约记得一些事情。那是1944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建阳县2区区委、区署因对敌斗争需要,从北郑庄(今口河村北庄组)秘密转移到曾老庄和(小)陆庄。同一天,盐阜独立团243个排的指战员在苏家嘴一线配合兄弟部队作战取胜后,奉命向上冈转移,途经曾老庄时,天色已晚,便决定在曾老庄和(小)陆庄宿营。120余人被安排住在东梁垛港河西的曾老庄,2排、3排和区署的部分人员被分别安排住在东梁垛港河东的(小)陆庄。3个排的70多名官兵分住在8户人家。指战员们经过两天两夜的长途迂回行军,都已十分疲倦,在农民家里打好地铺,顾不上蚊虫叮咬,躺下一会儿就发出了阵阵鼾声。当地土匪头子、汉奸孙景辉探知2区区署进驻曾老庄后,连夜窜到湖垛向敌人报告。日寇早已把我2区区委机关视着眼中钉、肉中刺,便立即派出了200多个日寇,连夜向曾老庄偷偷袭来。第二天凌晨,浓雾漫天,对面看不见人。1排在曾老庄设置的第一道岗哨没有发觉敌人已经到了附近。第二道岗哨听到了脚步声,刚喝问“口令”,就被鬼子杀害了。我1排战士从睡梦中被枪声惊醒,迅速投入战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牺牲了。

  住在河东(小)陆庄的2排、3排战士,这时也组织起了一道火力网,掩护突击队翻过坝口向河西曾老庄冲锋,增援1排,同时掩护2区区署同志转移。日寇慌忙调转机枪口,向增援的突击队扫射。2排、3排战士冒着弹雨,前仆后继冲向坝西的曾老庄。3排的3名战士组成了突击小组,冲向敌机枪阵地。第一个战士倒下了,第二个、第三个战士又冲上去,终于击毙了敌人的机枪手,缴获1挺重机枪,将局势控制住了。我盐阜独立团24连在两个多小时的激战中,有39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牺牲了1名区队战士和1名群众。这场战斗,保证了2区区委、区署的安全转移,粉碎了敌人妄图搞垮我2区民主政权的罪恶阴谋。

  如今,以曾老庄命名的老庄村民小组仍然存在,已划归钟东居委会,但是,因1944年发生过著名的“陆庄遭遇战”而被载入史册的曾老庄这个村落,早已被“陆庄粮站”所替代。

 

 

英勇抗战的北左庄

姜茂友   张永兴

 

 

  1941年夏天,刘少奇、陈毅、赖传珠率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从盐城撤至北左庄。他们在这里接待了新安旅行团负责人张平、张杰、左林、张牧和刚到盐阜区工作的上海文化界著名人士吕振羽、贺绿汀、许幸之等人。  

  北左庄,是英勇抗战的村庄!

  从建湖县城出发,沿着西塘河向北约三四千米处,就是西塘河与黄沙港T形交汇的地方,俗称“鸭蛋港(又称夹荡港)”,就在“鸭蛋港”大桥向北约1000米、向东约300米的地方,就是北左庄所在。

  北左庄,位于现钟庄街道的古桥村左庄组和南华村华北组,一个村庄跨两个行政村,两村之间有条东西走向的小河,历史悠远,原没有河名,如今水利部门称之为“左庄河”。 庄子东西方向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两岸人家均傍河而居,自古以来就架桥来往。

  北左庄,俗称左庄,左家庄,因左姓久居而得名。之所以称北左庄,是因为东南方向直线距离约一两千米的黄沙港河南还有个南左庄,也就是原近湖镇的吴左村所在。据1988年续修的务本堂《盐城左氏宗谱》记载,清朝嘉庆年间,左氏显武公落脚此地,此地始被称为左庄、左家庄、北左庄。

  据如今90岁的左文生和姜步松两位老人介绍,及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北左庄的望族是左举、左芬弟兄俩。左举断后。左芬,人称芬二爹爹,当时拥有土地1000多亩,由左景宁、左敏章两个儿子掌管。左芬曾在北左庄开办过务本小学。“务本”是左家的堂号之一,全国各地有不少以务本为名的景点名胜,不少与左氏有关。

  1941年夏天,日伪军对苏北发动第一次大“扫荡”,刘少奇、陈毅、赖传珠率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部分同志从盐城撤至北左庄。

  据如今86岁的陈道楼和左武成老人介绍,当时的北左庄,只有20来户人家,庄西头有青砖小瓦“四合院”的左氏宗祠,坐北朝南,除北边的祭祀大殿外,其它房屋均为通间大厅,作祭祖和议事用。宗祠南侧有一个“三合院”,为地主左芬的住宅。其余农户分散在宗祠的周围。华中局机关和新四军军部就分住在宗祠、左芬住宅和小河两岸的老百姓家里。新四军当时有医院设在北左庄小河北的东北角,租用民房10多间,作为医疗和手术用房,伤病员则分散在周围群众家里。新四军江淮印刷厂设在北左庄本庄的左熙章、左作孚等老百姓家。陈毅军长就住在小河北岸左芬大儿子左景宁家的砖瓦结构的小楼上。据79岁的左启章老人介绍,解放后,左景宁还被陈毅市长安排在上海南汇区一所学校任校长呢。

  军部移住北左庄的第二天,陈毅就在左家大院召开了乡贤座谈会,陈曙东、陶益吾、左建侯、左景宁、苏学易等民主人士应邀赴会。

  722日,陈毅还过塘河西到高作参加了新四军华中卫生学校的开学典礼。

  北左庄离湖垛只有七八华里,敌汽艇整天在四周游弋,有时还用机枪扫射,但刘少奇、陈毅镇定自若,他们在北左庄接待了新安旅行团负责人张平、张杰、左林、张牧和刚到盐阜区工作的上海文化界著名人士吕振羽、贺绿汀、许幸之以及曾山、彭康、王阑西等人。

  730日下午,从上冈下来“扫荡”的鬼子窜到北左庄,发现有驻军迹象,就挨门逐户搜查。幸好,前一天新四军已获此情报,大多数同志和辎重已经转移,留守同志和零星物品也都已隐蔽起来。敌人一无所获,气急败坏,就在庄上烧杀抢掠,左永章、左学章、左琢章、左万4位村民被杀害,100多间房屋被烧毁。左庄惨案发生后,新四军特派人员安顿民众,帮助重建家园。经过战争的洗礼和建国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北左庄的原样早已不复存在。

  北左庄的原样不在了,但北左庄人民无私奉献和英勇抗战的精神永存!北左庄的儿子、一位抗战烈士,也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的名字叫左幼!左幼,原名左文中,有时也写作左右。1913年出身于塾师家庭,1933年就读于阜宁职业学校,先后在湖垛邮政局和清江导淮指挥部当雇员。1940年进入中共盐阜地委民运集训班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结束后,任盐城县14区联权乡(大部分在今冈西镇境内)乡长。19419月,因汉奸告密,左幼不幸落入敌手,惨遭杀害。事后,建阳县委将联权乡命名为左幼乡,将当地的小学命名为左幼小学,后又新建左幼中学,现冈西镇仍设左幼村。

  解放后,北左庄新建了左庄粮库,收粮范围涉及到辛庄、高作、近湖、钟庄四个公社。计划经济时代,北左庄还是钟庄境内四大片供销社所在地之一。加之有左庄粮库,所以那个时代,地处钟庄西南一隅的北左庄,商业很是兴隆,老百姓调侃说:“方圆十多里,哪怕买根针,也要上趟北左庄”。

  如今的北左庄,小河南北仍有40多户人家居住,其中左姓还有20多户,仍为左庄粮库所在地。

 

 

 

源远流长的古基寺

姜茂友     

 

  据文字记载,它至少有八九百岁。抗战时期日寇毁了寺庙,筑了碉堡;新四军毁了碉堡,并没重建寺庙。县城的东大门,轮船码头汽车站,一行不少,向东往盐城,向西通淮安,水陆交通极为便利。省里的抗排队,县里的水泥厂、水上一村小学点缀其间。沿河的老街是一路繁华一路景。“凤凰地”“女儿河”“人头会”……都是这里的美好传说。这里,就是古基寺。    

  在新东村会计王成留的陪同下,一脚跨进古基供销社,看到那大堂、柜台、货架、布匹、戥秤,那琳琅满目的坛坛罐罐,那林林总总的油盐酱醋,那种不入时的老式做派,我们好像穿越到了四五十年前常进的那种农村供销社。

  据81岁老人张展鹏和倪云芝介绍,这供销社的前身是日本鬼子筑的碉堡,前身的前身是古基寺的庵堂。就在如今这个营业大厅内的西侧柜台下,还有上个世纪60年代华北石油勘探队钻探的废井呢!当年的庵堂坐北朝南,名曰“古基寺”,肇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相传曾有凤凰落在古基寺的灯笼上,被小和尚“嘘——”的一声撵到了盐城登瀛桥。据《光绪·盐城县志》记载,南宋年间的绍兴三年(1133)四月,明州守将徐文叛宋,率所部海舟60艘、官军4000余人,投靠伪齐刘豫,据盐城,并于盐城西北古吉寺等处设栅寨。此处“古吉寺”,即今“古基寺”。这恐怕是史书最早提及古基寺,掐指算来已有883年了。新四军参谋长赖传珠将军在他的战争日记中也提到了“古基寺”。据坊间传说,这里的古基寺被毁以后,住持到上海又新建了一座“古基寺”,现在那里还有“古基寺西弄”这个地名呢。

  如今无论是百度还是搜狗,电子地图上都能找到“古基寺”这个地名,但口头上人们多半简称它为“古基”。古基寺位于建湖东郊四五公里,地处建港沟河北,跨东塘河两岸,河东是乔冠华故居所在地的庆丰镇东乔村,河西是建湖经济开发区的新东村。古基寺位于南北走向的东塘河和东西走向的建港沟两条水系的“T”形交汇处。清道光元年(1821),知县华凤阶领帑六万四千余两,饬监生乔彭颐挑浚东塘河。从此盐城往淮安官道上的行船,都要经过古基寺入建港沟向西到神台、官渡再往西。1957326日,盐建公路建成通车,这条早期公路由湖垛镇汽车站沿着建港沟河北岸,经过古基寺大桥向东到碾坊墩,经过皮汊河、新河庙,再到达龙冈、盐城。

  长期以来,古基寺地处建湖唯一东出口的水陆交通要道,繁华自不必说。上世纪末,古基的繁华也跟随着百年世纪一起到了末年。“突突突……”,“突”了50多年的轮船,“寿终正寝”了;“轰轰轰……”,“轰”了40多年汽车,改道了。留给古基寺的仍是传说和纯真。

  根据祁兆宏和徐锦辉两位80岁老人描述,古基供销社位于老古基大桥河西路南的桥头堡,坐南朝北,面朝公路;当年的庵堂是坐北朝南,面朝老街。供销社的东山头就是东塘河,供销社的背后就是建港沟。当年古基寺的陆路交通就是建港沟河北岸的一条河浜,老街沿河而建。后来在庵堂的屋后开辟了一条东西走向的新公路,才把古基寺的风水变了样。

  当年,盐城开往益林、淮安的轮船客班,就是从东塘河由南往北开到古基寺时拐弯进入建港沟再往西开,古基寺成了它的拐点。河北岸的河浜就是当年的一条老街。一路繁华一路景。老街长约一华里,沿街有碾米厂、邮政所、轮船码头和有各式各样的商铺,还有福初小学、福初中学、福初乡政府和古基粮库。如今的古基粮库东南角的围墙外,就是当年的福初乡、福初中学、福初小学所在地。据张乃礼、姜海清和苗士扣三位古稀老人回忆,“福初”二字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叫邹福初的烈士。山东青年邹福初跟随黄克诚南下盐阜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4110月在今建湖县近湖、庆丰、芦沟结合部不幸牺牲。

  1936年,古基寺通邮,始设郊外信柜。在本世纪初的实寄封上还可见到“1057销”“江苏建湖古基寺(代)”的邮戳。直到如今,还有一只信柜“衣衫褴褛”地立在萧条冷落的古基寺街头,可惜已有七八年没人开启过它了。

  古基寺河东的“十八团”杂技自古有名。清朝康熙年间,十八团每年重阳节前后兴办马戏会,会期半个月,会址就设在如今的古基寺供销社西南约五六十米的地方,那里当年有个俗称“七亩田”的广场。

  老街的西头早先是碾米厂,后来是粮站,如今是古基粮库。别小看它并不起眼,可人家还是“国库”呢!1970年代为了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的伟大指示,这里建造了近百个土圆仓,横竖成行,煞是威风,当时的国家粮食部副部长赵发生曾亲临现场参观。

  站在古基粮库东围墙的外边,向西南方向可以看到一条与建港沟斜着呈七八十度夹角“T”形交汇的河,那就是闻名遐迩的“女儿河”。相传明末清初,古基寺首富郭玉仙把女儿嫁到了西南方向的东冯庄。为了方便女儿“常回家看看”,郭家特地开辟了这条十数里的人工河,取名“女儿河”。《方舆纪要》亦云女儿河,由湖垛南三里,自西塘河分水东北流至古基寺入建港沟(旋入东塘河转入黄沙港直奔大海)。

  据《建湖县志》记载,19417月到19458月,有120个伪军驻扎古基寺。他们在供销社身底下毁了庵堂筑了碉堡。1941724日,在震惊中外的华中鲁艺北秦庄遭遇战中,200多名师生所遭遇的那帮日伪军正是从古基寺赶来的。为了拔掉这颗钉子,我新四军12旅旅长王必成和政委刘培善于1942年秋的某天,率部攻打古基寺。战斗从晚半夜一直打到黎明,古基寺碉堡终被我军炮火摧毁,不但全歼了堡内的40名鬼子,而且还歼灭了驻在东乔庄的伪军,俘虏100多人。《70师战史纲要》《江苏党史资料(3)》均有此记载。王必成和刘培善二人均在1955年被授中将军衔。

  供销社路北是水上一村。1958年,县交通局在古基寺创办了一家石灰厂,并相继在工厂对岸建立了“水上一村”和“水上一村小学”。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水上运输从业人员日益递减。如今,那片房屋的山头上还钉着“水上一村”的铭牌,“水上一村小学”的门楼还直挺挺地立在路边,似乎还在等待它的学子归来。

  按当地人的说法,古基寺本来是指东塘河西这一块,但天长日久东塘河东附近地块也被人们囊括到“古基寺”中来了。虽然河东的历史远不如河西悠久,但它的繁华也不可小觑。1966年江苏省抗排2队落脚古基寺河东,虽然平时只有头二百人常住,但一到汛期会有上千人涌来。那时的抗排队每个星期还要放一两场电影,真让古基寺的农民大饱眼福!抗排队拥有船机上百台、座机逾千台,对辖区内抗旱排涝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些机船平时就停泊在古基寺东塘河两岸,雄赳赳,气昂昂,很是引人眼球。每逢汛期,机船就奉命出征,东塘河两岸的人就像当年送子参军那样默送着他们。

  大桥河东的北侧,如今是一家水泥厂,是交通系统在石灰厂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1958年开始生产砖瓦,1961年开始生产石灰,1970年开始生产水泥。运送泥土、砖瓦、石头、石灰、水泥的船只,穿梭来往,百舸争流,给古基寺增添了不少繁华!“古基”牌水泥被授予省重点保护产品,本地市场销售占有率达85%以上!这家公司被评为国家水泥质量表扬企业、省水泥质量优胜企业!二年前他们又新上了商砼项目。

  踏访古基寺,还不能不说说那个似人似仙的“人头会”的传说。古基寺过去居住着一户刘姓人家,世代以“做会”为生。所谓“做会”,就是类似于“跳大神”之类的迷信活动。刘家做会远近有名。有一天,黄海边上有户在海上捕鱼为业的渔民,慕名前来请刘家帮他们做“人头会”祭祀海神。所谓“人头会”,就是做会人的人把自己的人头拿来祭祀神仙。刘家“白狗”“黑狗”弟兄俩应约赴会,老母亲在家里暗自垂泪。话说那天在海上做会,所有“名堂三”几近完毕,就剩割头祭神了,众人瞪大眼睛看着刘家弟兄。只见他们拿来一张席子随手扔到海里,二人迅捷跳上席子,正当人们目瞪口呆之时,席子飘然而起破浪前行,后边的渔船立即追赶,刘氏弟兄俩把刚才做会时留在手中的一把芦柴,随手一根一根地往海里扔,刹那间,一根根芦柴都变成了一座座小山,立马挡住了追兵的来路,刘氏弟兄翩然而归。坊间所说的这刘氏是真人,有名有姓,有祖宗有儿孙,至于事情是真是假,我们相信:你懂的。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