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团的由来(姜茂友 徐清国)
建湖县庆丰镇一带,史称“十八团”。
建湖杂技就起源于“十八团”。
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我国杂技成型于春秋时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江苏建湖与河北吴桥、山东聊城,同是我国杂技艺术的发祥地。
建湖位于盐城西北部,俗称盐城西北乡。这里文化底蕴深厚,秦以前即有傩舞,也就是古时在腊月间驱除疫鬼仪式上跳的一种戴着面具的舞蹈。秦、汉时即有“百戏”(杂技)活动。县境遗存的石刻、壁画中对此均有生动的描绘,而“十八团”便是当时“百戏”的一大集散之地。
自古以来,“十八团”方圆百里的百姓对杂技情有独钟,男女老幼随时都能亮出一手。他们在田间、村头、场头、院落练功习艺,既自娱自乐,又锻炼体魄,逐步形成了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逢到节日或坊铺开业、生日庆典、男婚女嫁,人们都会请杂技班子前来表演一番,此风一直传至今日。当地不少人家把杂技视为“老祖业”,代代相传,而且影响越来越大。武汉、沈阳、广州、北京、天津等地的二十多个杂技表演团体里,至今都还有不少“十八团”籍的演员,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也有很多建湖籍杂技艺人的后裔活跃于当地舞台上。建湖因此被人们誉为“杂技之乡”。
那么,“十八团”究竟缘何而来?据史料记载:在古代,这里东临黄海,沿海滩涂尽为盐场,是传说中 “煮海为盐”的地方。起初,人们用“官铸官给”的“盘铁”作为煎盐工具,一副硕大的盘铁分为四片,每片又分成若干块,由各盐户分头保管,煎盐时再聚到一起,用铁栓拼成一副大盘使用。盘铁又大又重,分成小块,既便于保存,又让各盐户互相牵制,以防私煎私贩。到了汉、唐时期,煎盐改用铁锅。铁锅虽比盘铁煎盐方便,但仍然又重又大,而且要架在较大的盐灶上,每灶由多家“亭户”共煎共煮,叫做“团煎”、“团煮”。这样,“团”就成了盐区的生产组织,每个盐场下设若干个“团”,每“团”又设若干“灶户”,各场灶户聚"团"煎盐,不得离"团"外出私煎。庆丰镇地域古有南北两个盐场,南场八个“团”,北场十个“团”,即十八个盐业生产单位,于是这一带地域就被俗称为“十八团”。“十八团”也就由此得名。
后来,随着滩涂的淤涨,海岸线不断向东推移,庆丰这一带远离大海,失去了发展盐业生产的条件。经过千百年的沧桑之变,这里的盐场不见了,但“十八团”的名称却被保留了下来,专指当时的十八个自然村落。村民们多以杂技谋生,他们所表演的杂技亦被称为"十八团"杂技。随着这些杂技艺人的足迹所至,“十八团”便在全国杂技界逐步成为建湖杂技的一个著名的标识。
录自《建湖方言》
- 上一篇文章: “大哥大”原来是黑话(姜茂友徐清国)
- 下一篇文章: “长寿面”的来历(姜茂友徐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