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方言语汇 > 建湖方言 > 正文

说古道今考“箸笼”(姜茂友 徐清国)

发布日期:2015/2/26 8:57:08  阅读:3587  【字体:
 

 

在建湖水乡,人们吃饭都是用筷子,吃过饭后洗过的筷子放哪里呢?过去一般都是用个小竹笼挂在锅灶附近的墙壁上,被称着“箸笼”。现在城里人家由于装潢豪华,都舍不得、也不方便在墙壁上打眼挂“箸笼”,当然也有筷子滴水不方便接着的原因,所以就学着饭店放在桌面上的办法,放在桌面上或台子上,称为“筷笼子”、“筷筒子”。不过现在,挂墙壁上也好,放台子上也好,其一,名称,在城里叫“箸笼”的已不多见,在乡下挂着的仍然还叫“箸笼”;其二制作材料,绝大多数是塑料或金属,用竹木进行大批量制作的已经不多见。其实,叫“箸笼”还是叫“筷笼”或是叫“筷筒”,与它们是用竹木制还是用金属制或是用塑料制,与把它们挂着还是放着,都没有任何关系。那么为什么叫“箸笼”呢?道理极为简单,因为筷子在古时候就叫“箸”,放“箸”的笼子当然名正言顺叫“箸笼”了。

翻阅《现代汉语词典》

P1647:[箸]〓方言,筷子。

P732:[筷子]〓用竹、木、金属等制成的夹饭菜或其他东西的细长棍。

说“箸”是筷子的方言,这恐怕是词典失当,因为汉语古籍里没有“筷子”而只有“箸”。筷子是我们祖先发明的,少说有三千多年历史了。周朝时的筷子就叫“箸”或“挟”,当时还有分工,竹制的筷子叫“箸”;木制的筷子叫“挟”。两种筷子不仅材料不同,而且在使用时也有区别:也就是吃饭用“箸”;从汤羹中取菜用“挟”。说“箸”是古汉语的说法,现代也并非完全不用,为了追求古朴文雅的修辞效果,有时仍然用“箸”字。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就有“举箸提笔,诸多不便”的句子,说的是父亲年老了,自认为拿筷子和提笔都不方便了。这里不能说是朱先生用了方言,只能说是用了古字。

后来为什么将“箸”、“挟”改称为“筷子”呢?原来,这是由于古代忌讳导致的。因为“箸”字声音同“住”,有停住和中止的意思,每日三餐都用“箸(住)”,也就是日日三停,太不吉利;“挟”字有“狭窄”的意思,当然也不吉利。特别是古人在乘舟行船时,饮酒吃菜是一大乐事,一举箸、挟则又是“停住”又是“狭窄”,多么让人晦气和扫兴啊!于是人们反其道而行,把“箸(住)”和“挟(狭窄)”改为“快”,取意于快行如飞。为了区别快慢之“快”,加之此物又是多用竹子制造的,所以就加了个竹字头,写成“筷”了。

日本最古老的史书《古事记》记载,“筷子“是在奈良时代(大约1200年前)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从那时日本人才用筷子进餐。当然,现在筷子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主要餐具之一了。

 

录自《建湖方言》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