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民间艺苑 > 民间故事 > 正文

粒米渡三关

发布日期:2013/2/8 14:59:20  阅读:5200  【字体:
 

 

老年人常用“粒米渡三关”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要珍惜粮食。这有一个来历。

 

很久以前,三关地带连受旱灾,颗粒无收,老百姓没得吃,度日如年,靠剥树皮、挖草根度命。

 

当时,离三关不远的一个地方,有两户专门做粮食生意的大粮商,他们得知三关干荒,粮食危机,就动了发粮财的念头。于是就把家里的粮食用大木船运到三关地带来卖,认为粮紧价高销畅快,能多赚钱。

 

他们把粮食运到三关后,囤在崖山,老百姓听说有粮食个个跑去看,比看金子还稀罕,可是没钱,只好干相相。有的把掉在地上的米粒拾起来放到嘴里嚼嚼咽下。

 

这样一日两,两日三,日子长了,粮食堆在那里没动,这两个大老板也很着急,整天在囤旁跑来跑去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一天,他们两个人又碰到一起,先是闲谈一气,后来又扯到双方做粮食生意的本行上来。一个说我家做粮食生意有多少年,一个说我家是祖传,已有五六代了。他们又谈到目前处境,这么多粮食放在三关已有好些日子了,又看不到有人拿钱来买,装回去也不上算,不是白费心机吗?两个谈谈扯扯。他们互相就开始吹牛皮了:“你说你家跑粮食有多少年了,你家可有米王呀?”“有啊,有啊,你家呢?”“当然我家有啊!相传有一粒米王,不然我家怎么能称为一个大粮商呢。”两个人谈的兴起,就说,我们两家都有米王,我们拿出来比一比,看谁的大,不妨我们再赌一赌,谁家米王大,所有粮食就归谁家。两人都想,反正粮食卖不出去,比一比,开开眼界,赌一赌,碰碰运气,当下拍板,口说无凭,于是摆了酒席,请来乡老地保作证,立下字据,各人就捧出各家米王,当众献宝。他们真把米王当作宝看待,用红绫子包裹,装在铜箱子里,打开一看,米王都用标号,标明重量。这两个人望下一看都十分惊异:“乖乖,他家的米王也不小啊。”但双方互不放心,不能以标号为准,要当众过秤,究竟谁轻谁重。随即请证人拿秤一称,一家是七斤四两,另一家也是七斤四两,不过稍高些,好了,高低分出,定出输赢,输的一户粮商二话没说叫家人随他一同起旱回家去了。

 

再说赢粮食的,这时更盘起心思来了,我自己的粮食还卖不出去,今天又赢这么多,这下子什么时候才能销得出去,还要烂得了呐。如何是好呢?又过了几天,仍不见动静,就焦急起来了。

 

再看看三关这个地方的老老少少面黄肌瘦,树皮草根也吃完了,每天有不少人饿死,实在悲惨。这样下去,怎么得了!不由动了慈善之心。唉,罢了,我赢来的粮食只当没赢,我本分的粮食也只当输掉了,何不做点好事,解救万民疾苦积点阴德呢。把粮食全部放给他们,只有保住命,才能耕种,来年才有收成。

 

主意拿定,于是当众宣布,叫三关的老百姓每家每户拿家伙来装粮,放给他们不要钱,三关老百姓拿到这些粮食,男女老少都跪下磕头,感谢救命之恩。由于一粒米王的起因,使三关老百姓死里逃生,度过了灾荒难关,因此“粒米渡三关”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讲述人:孟凡杰 男 51

采录人:张玉仁  吴浩然

  间:1987

  点:恒济乡文化站

 

转自《建湖民间文学》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