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民间艺苑 > 民风民俗 > 正文

盐城地区民俗(一)

发布日期:2016/4/16 14:54:19  阅读:26518  【字体:
 

 

旧时,境内地僻海边,先民们一直以渔、盐、耕种等业为主。旧志云"士淳礼让之风,民乐鱼;盐之利"。落后的经济文化、艰辛的渔耕生活,养成勤俭、简朴的美俗,与扬州、淮阴等邻近地区相此,这里的民风更显古朴、淳厚,表现出明显的沿海地域特征和水乡自身特色。   

 

境内土地广袤。历史上,由于行政区划的更迭和演变,境内老三县(盐城、阜宁、东台)的民情风俗各异; 即使是同一县治内,范公堤堤东堤西、射阳河河南河北亦有不同。本世纪20年代前后,境内的东南沿海一带废灶兴垦,迁进了大批海门、启东人(亦有少量的崇明移民),随之亦带莱了他们各自的风俗习惯并彼此流行,进而逐步与境内原有的社会文化相融汇,使境内各地民俗风貌更趋纷繁复杂。 

 

民固'豹年(1940),境内各县抗日民主政权陆续建立以后,开始大力倡导移风易俗,传统  习俗随之发全相应的变化,旧社会所遗留的卖淫膘娟、贩毒吸毒、聚众赌博斗殴等各种陋习。  俗得到有效地取缔,社会秩序获得前所未有的安定,社会风尚起了极大的变化。           

 

建国后,全区人展继承和发扬勤奋节俭、重礼好客等传统美德,光大发扬根据地抗日军民破除迷信、崇尚科学民生的革命精神。60年代,深入开展学习雷锋、学习王杰、学习焦裕禄等活动;80年代起,广泛开展"五讲"(讲文明、讲卫生、讲道德、讲礼貌、讲秩序)“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和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人们的精神风貌以及家庭之间、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文明、和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变化,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以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新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第一章          岁时节庆

 

境内一年中的传统节日,主要为春节、端午和中秋;其次为清明(俗称“鬼节刻”) 、七月半、冬至、除夕;另外还有元宵、乞巧、重阳、腊八。时令节气有立夏、立秋、冬至。风俗节日有二月二、六月六、十月朝等。以上四时八节,境内统称为“过节刻”,但各个节刻的具体过法不尽相同。建国后,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对四时八节进行移风易俗,逐步淡化了封建迷信色彩。现时,人们注重一年中的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八一”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等新兴节日,到时一般要举行一些丰富多彩的联欢庆祝活动。

 

第一节   岁时

 

一、春时习俗

 

1、过年

 

忙年  过年即春节。春节前的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旧时,自腊月初起人们就忙着舂糯米粉、磨面;过了腊月半,开始蒸糕、涨饼、炒炒米;腊月二十日以后,不论大家小户都要购买香烛、鞭炮、钱粮纸和菩萨像,谓之“请年货”。富裕人家将要采购的枣子、红白糖、油炸果、大糕、栗子等写在纸上,称为“打年货单”。中产以上家庭杀猪宰羊。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都要买鱼;在盐城西乡一带,还有抢买鲶鱼的习俗,取意“年年有余”。以上这一切准备活动,统称为“忙年”。

 

贴财神  旧时,腊月二十日左有,常有送“财神”的主动登门,先说诸如“你家今年好,财神来进宝,互谷十分收,金银用不了”之类的吉庆话,接着用自备的浆糊把已印好的财神菩萨像(有时是象征万事却意的葫芦图案)贴到门头上,到正月初四或初五以后,再来索要糕饼。

 

扫尘  从腊月下旬起,大家小户都要用长柄扫帚掸掉屋顶四角及墙上灰尘,故又称“掸

 

尘”。同时,人们还要理发、洗澡、拆洗被褥衣服。因""""谐音,掸尘浆洗,辞旧迎新,寓意除陈年之“"晦气”,以求新年之福星高照。

 

祭灶  旧时,境内除沿海一带的灶民没有送灶和接灶的习俗外,广大城乡居民,年前均要祭灶。当地人称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为“小灶”,腊月二十四日送灶为“大灶”。一般人家送灶时均要在灶台上或家堂菩萨前焚香点烛,陈设供品,如猪头三牲或豆、粮、杂谷等,还用柴蔑别成“马形”,和旧灶君神像一起,裹在“钱粮纸”里,在香炉前一起焚烧。有的人家还在“纸”和“马”中夹放大米、茶叶和蒿草,作为灶歪爷和他的“坐骑”登天的“路粮”。焚烧时,全家都要跪拜叩送。除夕晚上,再把灶王爷接回。一般人家灶头上均有小庙形的浮雕或装饰,横额上有"“奏善府”三个字,两边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申间则为“东厨司命府"灶君神像。新的灶神像贴上去后,叩拜,放鞭炮,又称“换袍服”。

 

贴春联  贴年画  贴喜纸  旧时,春联多是临时请人写,内容讲究门第身份。同一户人家,贴在大门、门框和房门、锅屋门上的对联内容也不相同。大门框旁普贴“开门大吉”,大门对面贴“对我生财”,还在红纸方块上写 (斗大元宝)、(黄金万两) (只见财来) (招财进宝)等,贴在室内板墙或大件家具上。农家在饲养的耕牛角上贴 (龙虎斗),寓意耕牛在新的一年里“生龙活虎”;水田风车桅杆贴“大将军八面威风”,车水的槽桶上贴“二将军一响水到”。年画或悬于中堂,或贴在“夹山板”上,多为“福禄寿三星”,水缸上贴有“鲤鱼图”,象征年年有余() ;在稻囤“米摺”上贴丰收图案,象征五谷丰登。喜纸为大红纸镂空而成,镂空图案比较灵活,一般以“福”、“禄”、“喜”、“寿”、“财”等吉祥文字为主,“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多镂空为“抓革命促生产”、要节约闹革命”等毛泽东语录。喜纸都贴于门头(一般为5)、窗头、灶头等处。现时,贴喜纸常见于农户人家。有些人家除贴春联、年画、喜纸外,还在家前屋后打上石印记,俗称“稻囤子”,祝愿来年丰收。

 

辞先压岁  农历腊月三十日或月小二十九日,当地人都称“三十晚上”。旧时,在家堂菩前的神案上,要安放“供饭盆"(亦有称"聚宝盆"),内置白果、青梅、红丝、果枣、大糕,又用松枝叶插于盆内,让松枝夹着花生、果枣,剪贴纸钱粘其上,称为"摇钱树"。中午,全家以半荤半素的菜肴、米饭、圆饼等祭祖亡灵,口中念念有词,行跪拜大礼,名曰"辞先"。下午,用芝麻秸贴包黄纸插于灰堆上,名曰"封堆";用彩色纸包裹花木于家前屋后,名曰"封树";到祖坟上烧纸,叫做"给死人送压岁钱""舂米的礁臼里要放"压稻";石磨盘里要洒上"压粉"。晚上,大人再给小孩分"压岁钱",全家人团在一起吃"压岁酒"

 

建国后,随着人民文化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祭灶、辞先、压岁等旧俗逐年减少,但忙年、购货、吃团圆饭和长辈分送压岁钱之风尚存。绝大多数家庭,在守岁时观赏电视台播放的除夕会文艺节目,候听新年钟声。                                

 

敬神拜年  正月初一,境内称"大年初一"。旧时,家主很早就起身燃香点烛。乡间殷实人家天井里或大门口都要高悬大红灯笼,一早还去土地庙争送"敬头香";城镇居民一般也要敬天地,鸣放"开门鞭炮";儿童和少年起身后必须先吃开口果,方可说话,早饭要吃圆子茶,又称"大元宝”,寓意既团圆又发财;家里人晚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邻里间见面便相互道喜,互贺"健康长寿""精神朗朗""生意兴隆""田收万倍""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登门拜年,以少年儿童最为活跃,他们成群结队挨户叩拜,主宾赠以花生、糖果。遇有大人同来,除送"小元宝识"指花生、糖果)外,还吃"元宝茶"(一般为红枣茶)。普通成人间的互拜,仅限于倒茶递烟,款待要比平时热情。

 

年初二   即春节的第二天,境内兴姑娘、女婿一同回娘家探亲。相距较远的亲友也于这一天相互拜年,送往迎来,相当热闹。主人要主动递烟敬茶,客人要表示礼貌和亲热。客人若带"年礼"来,主家则在送别时需"回礼"。若双方或一方有小孩,对方要给小孩红纸"喜包",或直接将钞票塞进小孩口袋里,双方都有小孩,包钱数目可以不等,但一定要送,名曰"热吵帐"

 

财神日   为境村对正月初五的俗称。这一天各行各业开始营业。相传,财神菩萨要走遍万户千家;所以一早就要点烛敬香,供奉圆子茶,有的经商者自初四晚上起,整夜不睡觉,以"抢接财神",大吉大利。农村和中小城镇,还常有人头戴乌纱、脸覆面具、身穿官服,挨户跳跃表演讨要糕饼,名曰"跳财神"。玩麒麟的,也在这一天为最多。因为本地初五过后,年事基本结束,主家再见这些讨要者就可以不给了。

 

40年代以后,民主政府提倡破除迷信,在春节期间组织文艺宣传队,到村头巷尾扭秧歌,唱小戏,敲锣打鼓,鼓动宣传,登门慰问烈军属,后相沿成俗。半个世纪以来,城乡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步淡化和减少,而一些传统的有益活动仍被继承下来。如传统的文娱演出形式--荡湖船、打花鼓、打莲湘、挑花担、玩麒麟、舞狮子、舞龙、扭秧歌、踩高跷、马戏、魔术等,大街小巷演出,使街头巷尾游人如织;城镇剧场、电影院也竞相开放,更增添了节日欢乐的气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春节期间,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军民共建以及看望老同志和港澳台胞眷属等活动也逐渐成了新民俗的主要内容。

 

2、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民间普称“正月半”。 旧时的习俗是:晨起烧香和黄元纸敬神,早饭吃圆子,傍晚家家门前张灯结彩。太平年头,城镇集合出灯,较大的城镇多见的有玩龙灯、舞狮子灯、跑马灯、鲤鱼灯、蚌灯等各种禽兽类彩灯以及部分折子彩灯等。                          50年代以后。各地文化站或文化中心、俱乐部还举办丰富多彩的"灯迷,"舞会"等近现代群众文艺活动。是日夜晚,彩灯飞舞,鞭炮不断,形成春节后的第二个高潮。"

 

3、十六'

 

即农历正月十六日"这丰夜,境内城乡东西区的过法有所不同。今城区农村燃麻秸,称"炸麻串",并用石灰粉装入蒲包,印土囤子",以预示收成之多;今市郊区称为"六字夜",家家炸麻花、炒葵花子等,名曰“炸老鼠眼睛"。建湖西北乡称之为"炸蚂虫";这一晚,天刚黑,人们就点上火把,抱来稻草,于自家菜地或田园四周焚烧,嘴里还念叨着:"虫豸、虫豸,别吃我家菜,我家菜长有半人高。"东区大中集一带,把这一晚叫做"舞火把,送百虫"。夜晚人们在自家田里舞动火把,并燃鞭放炮,以驱走田间的害虫,确保今年丰收。同时,家中炒玉米花,边炒边说:十六夜,炸麻花,一炸笆斗大",炒完后在屋内四处挥撤一些,以使家中不再受老鼠的侵害。

 

4、二月二

 

城镇农历二月初二日商店开业,叫做"大开市"。广大乡村流行"二月二,家家撑船带女儿",因为初春农事尚少,趁农闲用船将女北带回家,过上几天。二月为双月,二日为双日,旧时这天还要带蜡烛;钱粮纸敬土地神;春节那天点天灯的人家,也于此日落下。盐城西乡于此日兴吃面条;叫做"上灯圆子落灯面",而东部海滨一带则有吃圆饼的习俗,均表一家团圆之意。

 

5·清明

 

为一年中的第一个"鬼节",祭祖扫墓尤为隆重。旧时,境内兴提前两三日做。祭祖时,家族每户1人,相聚于宗祠内,对着挂有一块大白布的"祖先袖子"(上面写着"祖上的亡灵"姓名) 叩头,烧毛昌纸,有的族户还于此时续修家谱。祭后,同家族的人按班辈长幼依次入席,共吃祭祖酒。·这叫做集体祭祖。清明这一天,每一个家庭均备菜祭祖,焚化纸钱,俗云:"新坟不过礼,老坟清明节,即清明前就要去坟头上用泥土块压上红黄纸,这叫做填坟,用红黄纸钱装的标纸,叫做"安坟签"。初葬的山江叫"上新坟",后人在新坟前要供饭菜、烧纸钱。此外,乡镇农村的多数人家要在门檐上插上柳枝,以示可以避灾,城里人纷纷到野外"踏青"。现时,寒食禁火、祭祖插柳及其他迷信活动已大为减少,填坟、植树、踏青、扫墓等习俗尚存,并增加了缅怀革命先烈,邀请老干部、老党员作报告等新内容,

 

二、夏时习俗

 

1·立夏

 

寸般在56日前后。旧时,民间有煮蛋(鸡、鹅、鸭蛋等)、做烧饼、吃甜菜等习俗。有的地方还流行包棕子的习俗。是日,小孩一早起来,趁天未亮时坐在榔头上吃蛋,吃不完的蛋,则用线绳结成的蛋包网挂在颈项上。传说,不出太阳吃蛋,人就不会"疰夏"(夏天生病)。此外,各县区都有持秤置筐称体重的习俗。东部海滨地区人认为,称了体重并记录下来,可以不"瘦夏"

 

2·端午节

 

境内称农历五月为"恶五月"。旧时,在节前的五月初一日即悬昌蒲、艾于门头,以示"避邪"。大人小孩,均忌讲不吉利的话。小孩用红彩丝线扣手,穿百脚(即蜈松)兜、虎头鞋,佩带香袋,意为以毒防毒。水乡农民用秧苗上的露水洗脸,用艾叶熬水沫浴,认为可以兔生毒疮。初五日端午又叫天中节,此日贴判官画像,食角黍(棕子),中午饮雄黄酒,正午时敬日。今城区一带传说给蛤膜吞食后的陈墨可以涂治腮腺炎。城镇划龙舟竞渡,上演白蛇传戏剧,焚降香,驱疫气:乡间则做"庆苗会",由傩人(俗称童子先生)祭唱,扬幡擂鼓,并举刀涂臂血于门头,以示"镇邪"。有时还多用石灰水于居民大门两旁涂写"太平两字,故又称之"太平会"。现时,农村还有人家插蒲悬艾,用红布条子扎大蒜,并时兴替外孙()、外甥()打铜勺银圈。过了初五,则流行"带姑娘回家""吃馊棕子"的习俗。现今的端午节,逐步由过去的"驱鬼避邪"演变成亲友往来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节日。

 

3·天贶节

 

为农历六月初六日。旧时,天贶殿内香火很盛。传说,此日晒书曝裘,衣必先凉透而后入橱。大伏天用水做酱油谓之"三伏白秋"。采马齿菜晒干存放至腊月烹调煮成"十香",名曰安乐菜。

 

4. 乞巧

 

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乞巧,就是农家妇女向天上的织女乞求智巧。其时,天空云层奇瑰多变,当地人称为"巧云"。相传牛郎织女于此夕相会,这就更增添了该"节刻"的迷人色彩。农村旧时都有夜观看"巧云"之习俗。农家小儿少女,在这天深夜做红绿包玩具,或绣花,或用凤仙花汁加矾包染红指甲。现时,乞求智巧的风俗已废;但城乡少儿染指甲和老人傍晚观巧云的风俗仍然存在。

 

五、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的俗称,旧时称"中元节"。是日,家家要以新米饭祭祖先,道家则礼忏敌醮。有的还请和尚于路口放焰口,焚纸于野外,当地人称此举为“斋孤” ;剪彩纸为灯,放于河,境内叫“散河灯”。 现时,“斋孤”之俗基本绝迹,备饭菜纸祭祖的习俗仍存。

 

三、秋冬习俗

 

1·立秋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日,男女老少都得吃瓜,尤其要吃西瓜、梨瓜、苏瓜或香瓜,俗称“啃秋”或“咬秋”。传说啃了秋的人不会在秋天生病。现时,立秋吃西瓜的习俗尚存。

 

2·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八月半"。这是一年中仅次于过年的重要"节刻",节前要有比较充分的准备。通常人家除从食品店选购各种馅心的月饼外,还购买鸡、鹅、鸭等家禽宰杀,同时还买些藕、梨、菱等。此日,早上多吃圆子或饼,中午吃雄鸡或雄鸭,晚上吃月饼、糯米饼(西区俗称"粘烧饼")或藕饼。旧时,晚上各家都要"敬月光",由小儿取果物于盘,置方桌于室外,家人相聚拜月。贫困人家吃普通米饼,富裕人家于此夕大摆宴席,吃团圆酒。现时,城乡"敬月"之俗已不多见,民间其他习俗尚存。一些机关和群众团体经常于此节举行港澳台、侨胞的茶话会、联欢会,工商企业举办金秋供货会、洽谈会,知识分子,特别是文化艺术界的名人雅士亦常借赏月之机,会、吟诗、写字作画等。

 

3·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因《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汉族民间风俗,过重阳节必须登高望远,以避灾消祸,益寿延年。境内因地处平原,无""可登,为趋福避祸,便兴此日吃糕,以表登高消灾之意。建国前,城镇熟食店在重阳节期间有专门的"重阳糕"买。该糕用糯米粉做成,方形,上面插有五彩小旗。西乡农村,进城不便,便用涨饼替代蒸糕。俗称:"吃了重阳饼,过冬不怕冷""吃了重阳糕,过冬不心焦"。现时,农村重阳做饼之俗尚存,但"重阳糕"则已绝迹。近年来,国家把老人节定在重阳,使登高与长寿的联系格外密切。县老干部局、老龄委于此日活动增多,从而赋予古老传统佳节以新的意义。

 

4·十月朝

 

农历十月初一为"十月朝"。旧时祭祖,迎城惶会,换衣扇。城郊农民于此日食红豆饭,名日"送苍蝇"。今此俗己废。

 

5·过冬

 

即农历冬至。此日前一天叫"小冬",当日即为大冬。境内有"大冬大似年"之说。旧时于小冬祭先,陈粉圆祖神。从大冬这天起,叫做"进九"。第一个九天称"头九",城郊农谚有"头九冻河二九开,三九四九等春来;又传说"晴冬雪年",言冬日宜寒,否则不吉,故有"九九赛春天,家家病少年"之说。现时过冬,仍兴早上吃圆子,中午办酒肴;乡村农户有烧纸祭祖的习俗。

 

6·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旧时,此日兴煮豆糜,并伴以果蔬、枣栗,称"腊八粥"。民间大寒之前死人而未入土者,常延至此日安葬或"合葬"。遇有砌屋盖房,于此日可随便动土,境内称"大寒无忌"。如今城乡民间仍相信吃腊八粥可保大人小孩平安,并可预祝来年丰收,西乡村民多用糯米粉搓圆子,北部旱地人家多放山芋片,而东区则佐以杂粮、麦面、黄豆、花生米等,故有人又称"腊八疙瘩"

 

第二节    

 

一、元旦

 

民国38(1949)9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法。根据是年12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每年公历元月1(元旦)为法定假日。此后,每逢元旦;各单位除在门前张灯结彩外,不少企事业单位还以新年文艺会演形式庆祝。各级党委和政府,分别通过社论、慰问信、电视讲话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人士恭贺新年。各级主要领导还亲自登门向节日期间坚持在生产第一线的干部职工进行慰问。

 

二、"三八"妇女节

 

宣统二年(1910)8月,第二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规定/每年公历3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根据194912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三八"国际劳动妇女为中国劳动妇女节,简称"三八妇女节。是日,妇女放假半天195038日为建国后的第一个妇女节。此后,每逢妇女节,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或组织集会表彰妇女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或组织文艺节目汇演,或组织参观展览、观看电影,庆祝"三八"妇女节。               

 

三、"五一"劳动节

 

光绪十五年(1889)7月,巴黎第二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每年公历51日为国"际劳动节"194912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每年51日为申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劳动节,并放假1天。此后,每年的51日,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都以各种形式开展庆祝活动。有时,还将庆祝活动与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结合起来。近年来,一些年轻职工纷纷选择此日举行婚礼。                                                 

 

四、"五四";青年节

 

19491223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和1950410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决定,每年公历54为中国青年节和青年团纪念日,并规定,中等学校以上学于是日放假半天。此后,每年的54,各机关团体和各级各类学校青年都举行讲座、演讲会、联欢会等,组织广大青年听报告、作演讲、搞联欢、看电影等,学习"五四"精神,发扬"五四"传统。  

 

五、"六一"儿童节

 

1949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执委会规定的每年公历61为国际她童。同年12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61作为中国的儿童节,并给儿童放假半天。此后,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境内各类小学、幼儿园、托儿所都以各种欢快活泼的形式举行庆祝活动。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人,还深入儿童之间与小朋友们共庆节日。

 

六、"八一"建军节

 

19491223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每年公历81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是日,军队及军事机关放假半天。此后,每逢"八一"建军节,各级党、政、军都联合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并于节前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军民联欢等活动。各级党、政、军领导人还于节日期间深入军队基层,亲切慰间驻军官兵。

 

七、教师节

 

1985121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决定,每年公历910为中国教师节。是年910日是全县教师迎来的第一个教师节,县和备乡、镇层层召开大会;各级主要负责人亲临大会讲话,向全体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同时希望全社会都来尊师重教,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各乡镇人民政府和一些全民集体企业单位,纷纷向所在地区学校的教师馈赠节日贺礼。此后,每逢教师节,许多单位便在节日前后为教师做实事,如免费为教师检查身体、修理家具,改善住房条件,为教师家属或子女安排工作等。各种宣传工具亦广泛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和优秀教师的事迹,形成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八、国庆节"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首都北京成立。是年122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每年公历101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同年12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又规定,国庆纪念日放假2天。此后,每年国庆节,境内多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举行庆祝活动。各级党;;军领导还分别深入部队、学校、医院、厂矿、工地等单位视察,慰间节日期间坚持工作的干部职工。有些婚龄青年也竞相选择此时举行婚礼。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