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民间艺苑 > 民间故事 > 正文

“在数难逃”之三种说法

发布日期:2011/10/18 10:43:47  阅读:18701  【字体:
 

                       

 

      “在数难逃”,与“命中注定”的含义接近,就是说人的命运是注定了的,不可避免的。在江苏里下河地区的建湖县民间都认为起源于唐代黄巢,由“在树难逃”演变为“在数难逃”的,不过故事有三种不尽相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

 

唐朝末年,黄巢家乡山东菏泽有个姓刘的大地主,仗着儿子在朝中做大官,横行乡里。这一年,黄巢聚集民众造反,首先就把目标指向刘某。他带领众人冲进了刘家大院,痛杀为非作歹的狗腿子,可就是没有抓到刘某本人。黄巢把刘家的人集中在大院的一棵大树下,要他们交出刘某下落,可这些人个个都摇头说实在不知道,这下可把黄巢给弄火了:“如再隐瞒不说,有如此树!”说着,拔出宝剑,猛力一挥,喀嚓一声,一抱粗的大树被他拦腰砍断,骨碌碌滚出一颗人头来。黄巢定睛一看,正是刘某。原来他听说黄巢率队攻打庄园,情急之中便躲进了这棵大树。可最终还是没能躲过去。黄巢说:“作恶多端,在树难逃!”

后来人们就用“在树难逃”警告那些为非作歹的人,久而久之,演变为“在数难逃”。

 

                第二种说法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兵,攻下了大地主刘某的庄园,可是左搜右搜也没有搜到刘某,也只好作罢。

这时,一个粗马三猴的大汉单手托上一盘水果:“大王,请用!”

黄巢一看,心里一惊。惊什么?惊的是那果盘,你以为那是什么果盘?是个三四百斤的磨盘。黄巢忙上前也单手接下磨盘,说:“兄弟,好力气!”

话还没完,这大个子双膝落地,说:“大王,那就让我跟你当兵吧!”

黄巢一听大喜,便要收留,可他身边的一位将军说:“大王,他没有十人担保啊!”

大个子说:“大王,我是从淮河那边来投奔您的,我到哪里找十人来为我担保呢?”原来黄巢怕队伍里混进坏人、胆小鬼,便规定参加他的队伍要有十人担保,如果出问题要这十人的命。一听将军这话,黄巢不仅犹豫起来。

那大个子一看黄巢疑里疑思地,急忙站起身来,说:“大王,你看我是不是穷苦人?”黄巢把他上下一打量,点了点头。

“你看我是不是胆小鬼?”黄巢又把他上下一打量,摇了摇头。

“你看我有没有力气,能不能打胜仗?”

黄巢心想,不如让他显显本事,也好安下众人之心,便故意地又不点头又不摇头,看了看这大汉,又看了看左右将领,从一位士兵手里拿过一把钢刀递给大汉,往院里的大树一指,说:“你若是一刀砍了它,我就说你有力气,我就担保你入伙!大家伙说好不好?”

众人闻听,一齐向那大树看去,那树可是真大啊!你说他参天摩云不为过,说他荫蔽一乡不算多,那树干恐怕足足有两三抱粗吧。于是大家伙齐声一吼:“好!”大伙都指认着他肯定砍不倒,也就肯定不必为他担保呢。

那大汉二话没说,接过钢刀,又托起那个作果盘的石磨盘,三下两下一磨,这一磨可把众人给磨懵了,原来这大个子他不是人家把刀给磨快了,反而把刀口磨平了!只见他走到大树边上,猛力一砍,那大树喀剌剌喀剌剌倒了下来,压坏了三十间房子,敞亮了三亩天空,众人还没有来得及赞叹,只见骨碌碌一个人头滚将出来。谁?原来正是起义军没有搜到的大地主刘某的人头。

黄巢哈哈大笑,说:“这可真在树难逃啊!”这下大家伙也没让说了,收下了大汉,黄巢还封他做了个头目哩。

这大汉姓叶,是黄淮一带的人,父母早就被地主迫害死了,兄妹二人逃难在外,听说黄巢起义,便来投奔,可是没人为他们担保。黄巢的夫人见他妹妹五官端庄武艺过人,也想收留她在身边做侍女,便设计让叶大个直接向黄巢要求当兵,没想到无意间杀了刘某,为起义军立了大功。

后来“在树难逃”逐步就演变成“在数难逃”了。

 

                    第三种说法

 

黄巢家乡有个六神庙,传说唐朝皇帝曾在里面挂过单,六神庙里的大小和尚仗着皇帝的脚力,为害乡民,无恶不作。

这年黄巢起义,决心拿六神庙祭刀。他以前一位同窗好友劝他不要起义,黄巢不听,还要这位同窗和自己一起去攻打六神庙,同窗不敢违拗,只好和他一起去了。

六神庙附近有棵大树,已经空心多年了,这同窗跟着黄巢到了六神庙边上,趁黄巢没注意,躲进了大树。

黄巢发起进攻之前,在大树下发布告示,只许前进,不许后退。然后拔出宝剑,猛力一挥,把树拦腰砍断,说:“谁敢后退,有如此——”话还没说完,只见从树里骨碌碌滚出一颗人头,原来正是那位同窗好友!黄巢和众人心里都吃了一惊,黄巢心想,这仗还没打,先杀了自己的朋友,这可怎么办?他急中生智,指着人头,接着前面的话就:“谁敢后退,有如此人!”

众人一看黄巢对自己的朋友同窗也毫不留情,于是奋力进攻,终于打下了六神庙。

此后,“在树难逃”就成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再后来又演变成了“在数难逃”。

 

搜集时间:上世纪八十年代。

讲述人:唐光英(搜集者的大姨母,不识字,讲述时为65岁左右,2006年为86岁)

流传区域:江苏里下河地区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