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民间艺苑 > 民间故事 > 正文

唐皇历险记(金学桂)

发布日期:2014/2/7 10:18:21  阅读:1987  【字体:
 

 

相传很古很古以前,盐阜建湖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黄河夺淮,久而久之这里逐步东移,形成了冲积平原,也由于黄河水从这里流向大海。这里的海面被人们称为黄海。黄海渐渐东去。沿海一带露出了大面积沙滩和土垛。由南向北以“沙”和“垛”而得名的地籍名称不下十余处,有的至今还在延用。如沙沟、黄土沟、湖垛、花垛、蛤子滩、长白滩、金沙滩、南沙、北沙、吴滩等等,这些“沙”、“垛”和“滩”的得名,充分说明了我们这里的土地是由大海演变而来的。

 

故事从“高作”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说起,“高作”这两个字没有任何乡土气息,显得十分现代,似乎与“沙滩”无缘,这倒底是何缘由,常常在人们脑海里打成问号。据现在有关资料记载,极其简单而又牵强,说“高作”一名相传于唐代贞观年间,在此建造广福禅寺,安装大梁榫口时,将斧头凿子吊于高空操作遂称此地为“高凿”。另一传说是麻叔谋查看防务,夸奖防汛设施时连称“高做”,被后人传为“高作”,其实都不尽然。“高作”这个奇特的地名,有一段神奇而鲜为人知的故事……

 

盛唐初期,高丽国(今朝鲜)和日本国勾结,企图侵犯中国,屡屡犯境。对新建的唐王朝虎视眈眈,蠢蠢欲动,并拜盖苏文为帅对我沿海地区进行骚扰。唐皇李世民英武过人,果断决策、御驾亲征。拜薛仁贵为帅,率大军十万,战船三千,囤兵古射河(今射阳河)两岸,兵营连绵数十里,侍机渡海作战,把侵略者赶回老家。薛仁贵的驻兵北至永兴南到湖垛(今宝塔、高作、建阳一带),中军大帐驻扎在高作境内一处沙滩上,粮草战马驻在建阳大马厂(今展望村),战船一列排在西塘河上,在汤碾设置码头,夹荡港为军营,声势浩大,旌旗飘扬,高丽军望而生畏,龟缩到驻在海边的战船上,两军形成对峙状态,等待枯水时的秋冬季节决战。

 

相持数月,相安无事,一个明净的夜晚,明月高挂,星光闪烁,唐皇李世民出得营帐,信马由缰,浏览海滨夜色。在松软的沙滩上,不知不觉走了三十多里,来到一处大河边上,刚欲回军营,谁知听到后面有人大喝一声:“唐皇李世民,快快下马受降!”来者彪形大汉,赤脸紫须,原来正是高丽国元帅盖苏文视察水寨,逢巧遇见唐王,暗暗跟踪而来。看前面大河挡住去路,被迫迎战,两人交战三十余回合,盖苏文愈战愈勇,李世民只有招架之功,却无还手之力,只得虚晃一枪,落荒而逃。谁知沙滩淤泥较深,战马步步受陷,万般无奈,李世民打马冲入河内,游过射阳河。盖苏文紧追不放,轻舟渡河,尾随而来。李世民眼看难以逃脱,只见前面一口古井,他暗暗祷告:“苍天不绝我李氏江山,请护佑我渡过难关”。说完纵身跳入井内,那战马回首狂奔,回军营报信去了……

 

再说盖苏文刹那间不见唐皇,心中疑疑惑惑,到处搜巡,不见李世民踪影,发现前面一口古井,以为李世民跳入井内藏身,走近一看,只见井口蛛网密布,结得严严实实,哪有唐皇踪影,他暗自沉思,若李世民藏在井内,这蜘蛛网怎会完好无损,一定是溜往别处去了,遂长叹一声:“天不佑我!”垂头丧气的回营房去了……

 

唐皇脱险回来,身体不爽,受惊吓卧病不起,薛仁贵请老将尉迟恭送唐皇回京城,他回长安将遇险经过告诉众大臣,谈及蛛网蒙井之事,人人称奇。丞相房玄龄献策,在那古井上建塔一座,以求永久纪念,并由房玄龄定名为“朦胧塔”,一直留传至今。

 

唐皇离开军营,适逢梅雨季节。囤兵在沙滩上的十万大军军营统统浸入水中,士兵怨声载道,士气不振。这时尉迟恭将军与程咬金押解粮草到来。车轮和马蹄均陷入沙泥,无法运转。程咬金向薛仁贵献上一策,“挖沙爽水,堆土垒营”。于是薛仁贵亲率十万大军,开始挖泥堆土,经过三个多月的日夜施工,三军大帐的所在地堆成了方圆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墩子。土墩子高出沙滩两米以上。同时平整出一块平坦的大营盘基地,薛仁贵将三块地分别驻扎“左中右”三军。中军大帐建在一块最大最高最平坦的大墩上,为了防止海潮和风沙,薛仁贵还叫士兵们在大墩子的四周栽树,不但防止风沙,也起到隐蔽军营的作用。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劳动,三军大帐全部安扎在三个高墩子上,还在四周挖成了爽水沟,使墩子上不存积水。士兵们称这条沟叫洗沙沟,既不怕连绵阴雨,又不怕海潮上涨,更不怕车轮和马蹄陷入沙滩。他们在大墩子上练兵习武,严阵以待,与侵略军决一雌雄,守护着沿海边疆的国防安全。

 

时隔数月,已近深秋,唐皇李世民重返前线,看到三军大帐的新奇景象,大为惊叹连呼“:高高高,真是高招!那时候,要是有这样的地面,我也不会陷入沙滩遇险啊。”待薛仁贵将筑土安营的过程向他汇报后,李世民微笑着说:“这高筑起来的地方,真是风水宝地呀!……”。薛仁贵慌忙启奏:“请万岁为这地方赐个地名吧!”李世民沉吟半响说道:“想出这个主意的是个高招,填土成墩,又叫高筑,此举乃棋高一着,这地方就叫‘高着’吧!”众将官连连称赞,皇帝金口玉言,从此“高着”这个奇特的地名代代相传,后人因书写方便,将“着”写成了工作的“作”,流行至今,这筑成的三个墩子,后人称为“大墩”、“季墩”和“吕墩”,大墩也是高作历代的政治经济中心,现在是镇政府所在地,成了真正的风水宝地。

 

令人更为称奇的是那个薛仁贵取泥筑墩的河,被后人称为黄泥沟,那个爽水洗沙兼洗马的爽水沟被后人称为洗泥沟,一直相传至今,脍炙人口。那些栽在营房四周的老槐树被称为“唐槐”,保护到现在依然生意盎然,勃勃生机。

 

不信,你看,那些树在高作镇政府后面还高高耸立着哩。

 

转自《蓝天作证》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