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名胜寻芳 > 建湖旅游 > 正文

文化双湖遐思(唐明伯)

发布日期:2016/12/11 10:06:53  阅读:3459  【字体:
 
 
 
    建湖人终于建成了湖,而且好事成双,一下子建了俩。建湖人是玩文化出名的主,直到现在好多地方还在哼着山歌田曲,这地方却早就把它们变成了泱泱大剧,淮剧的舞台语言确定以建湖方言为基准,那可不是因为当时的盐城地委书记是陈宗烈,也不是因为陈宗烈作为地委书记专门召开专题研究淮剧的地委常委会。那么冷不丁搞出个双湖来,建湖人当然希望它有点文化,其实还不仅仅是有点,既然双湖是风景中的精品,那么怎么的双湖也应该搞成个文化精品吧。
 
    听说数次双湖规划会上,总会有人执着于文化双湖的建设,倒引发笔者的兴趣,于是便想何不大家相约来个文化双湖之遐思,或者于决策者有所俾益也未可知。
 
                         双湖山门及题记
 
    其实如果查辞典,这里用山门也许不很准确,因为一般都是说这山门指的是寺院门前的楼门,不过现在人们通常也把风景区所建的楼门叫作山门,看来是《辞源》之类需要修订,而不必削语言足去适辞典之履。当然,为了免生歧义,不妨称作风景牌楼。总觉得要与湖面浩荡的东湖相称的话,双湖的山门或是牌楼(下面还是单称山门吧,免得行文啰嗦)怎么也应该更高大些。估计大多数都有着这样的想法,因为大多数人都会“小看”双湖的山门。笔者难以免俗,也心想这座山门如果再高更大一些,那么它的门柱就可以更多更高更粗一些,就可以在上面挂上几副当今名士所撰的佳联,将来也就会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文化遗迹。
 
    双湖的山门设在东湖的东正门,此地实在让人颇生感慨。我自己就曾想冒充名士,设想这山门题额面东可为“荷秀双湖”,面西可为“钟灵秀”,山门东面的刻着莲花的平台,可名为“芙蓉台”或“步莲台”。其中“荷秀双湖”之荷,可读两音,一为荷花之荷,正与芙蓉台或步莲台相称;一为荷负之荷,表明放眼双湖为最秀丽之处。面东处亦可题取陈丕显视察建湖之题词“水乡明珠”,战争年代陈丕显曾在建湖一带战斗工作过,后曾担任国家领导人,而双湖公园最是水乡明珠。至于山门门柱上的楹联,也拟了数副,其中一云:“天生千秋浩气;水漾万丈豪情。”又一云:“风来万绿入则心闲气澹;湖蕴千秋出乃意旷神扬。”还拟了几副,觉得能见公婆的也只有这两副了。可惜现在的那山门无有它的容身之地,自然当今名士们在此便无用武之地了。忽然想到,何不可搞它两道山门,不但可蕴楹联,本身又何尝不能成为一则故事?
 
    说完山门说题记,题记亦可称作记。在山水名胜处或是重要纪念地,总会邀约名士写篇题记,或是叙史实,或是抒情怀,其实也是花样百出,各遂心愿,并无固定格式。双湖山门南侧立有一碑,上亦铭有一则题记,颇可赏析。题记曰:“建湖地富海西,民慧一方。吴越灵韵共楚汉雄风,敦厚勤劳兼聪敏昂扬。新纪甫开,国运繁旺,县力隆昌,始建双湖于县城南苑,化窑塘荒弃之地,惠万民谐游之园。风舞杂技俏,花雨淮歌扬。两泓绿波兮连天,千载浩荡兮生风。戊子八月启建,庚寅满目春光。双湖得成,建湖名彰。心凝力聚,再谱新章。”其落笔由地及民,重点却在民之精神风貌,便很是脱了俗套,下文双湖之建亦自起点不凡。承接而言双湖来历,虽是自然之语,却显双湖构思之不凡,化自窑塘荒弃之地,而供万民谐游,创园者自是不凡,而能发其不凡者自是不凡。转语绘尽双湖风姿,虽是二十四字,却动静相生,有声有色,全无小家之气,尽显廓远胸怀之不凡。最末数语叙双湖建设历时而显其速,述双湖建成意义而显其深,祝双湖未来更美感而显其远。
 
    不过题记既是叙史抒怀之文,再好的题记也不能说是唯一的题记。双湖本来就是蕴涵深厚的,则可供游人与名士生发之处自然丰厚,则何不就此多搞笔会,多搞采风,题材取双湖,体例随人意,坚持下去,成为一种文化小聚之常例,如果再能阶段性遴选佳作,印制成册,以文会友,以文易俗,不亦生双湖之风雅而增建湖之高趣吗?
 
             二十七桥明月夜与桃花潭水深千尺
 
    实在不是小可记错了杜牧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因为双湖里实在是有26座大大小小的桥,东湖11座,西湖15座,再加上分隔东西湖的跨湖大桥。说句笑话,当初要是少建2座桥,或许会显得设计者文化内涵深厚,也为游者增生“二十四桥明月夜”之雅趣。只是现在总不可拆封,不妨将其中某些桥梁联为一桥两梁,孪生一下,也是蛮好的想法。27桥而计为24桥,本身就包括着很多的趣味。
 
    当然,所取桥名亦当有些内涵,亦可多些奇思妙想,不必过于求实求稳。固然有人认为平实稳重也是一种文化,然而出人意料之外的创新或许更多些文化的光彩。但为桥拟名之先,不妨先看其水。双湖的桥特点不能说是很明显,跨湖大桥有长龙卧波之势,亭桥有古姿古风,除此而外,大致只是栈桥有石木之分,其他的桥从桥梁形态、栏杆制作等方面并未有特意设计。不过,我也想设计者何以会如此不甚经意?实在是因为双湖的大小水面太有特质了。
 
    两个大湖一为东湖一为西湖,其中子湖、连接水域等不妨以“潭”名之,也可以涧、海、泉、湖名之,主要依据环境、景色、感受或其形状、声响等命名。之所以这样考虑,因为若多用湖名不免与东湖、西湖相重,若用塘名不免未脱土味。潭者,本指深水所处,更重要的是此地不太常用,能有些逗人想象之趣,何况很多人会由“潭”而想到中国文学名篇《小石潭记》,倘能重温起“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味清静之境,不也是很能陶情养性之一得吗?
 
    某日,我曾兴之所致,周游双湖,给诸多水面在自己心中拟了名字,这里公诸同好,只是抛砖引玉而已,并非欲占先为“名”。先看东湖:东湖山门向北,那里有一较大水面,其形似扇,而四面绿树披拂,微风过处,不免让人顿生清爽之感,何不名为“绿扇潭”?东湖山门向南,亲水东园曲桥以南的水面,其形颇似《西游记》神仙手中的葫芦与宝瓶,可名为“仙葫潭”或“宝瓶潭”。由此而南,有一水面周遭皆植碧桃,春来自是满眼桃花,称作“桃花潭”自然顺理成章,只是后来我至西湖又发现一处天成之“桃花潭”,遂想何不称东湖的为东桃花潭,西湖的为西桃花潭,两下颇生相映成趣之意味?
 
    东湖双湖会所四面环水,遍植各色好竹,小可虽是日中所游,不免生月下之趣,后在西湖亦遇有相似仙境,竟想起唐张籍“竹月泛凉影,萱露澹幽丛”之句,正可称为东西“竹月潭”,倘然变化一番,也可称为“月竹潭”。东竹月潭,我意亦可称为“月桂潭”,因为在双湖会所正门处植满桂树,桂与月自然是太易联想之物,又一想,可以将这正门一处水面称为“金桂潭”。
 
    双湖会所之南是森林公园,放眼看出,竟有一条小溪从林中逶迤而出。自古以来,中国文人被孔子熏陶成强烈的“学而优则仕”的念想,以至于“学不优亦欲仕”,而另一方面,一旦不能为仕自然就想归隐山林,那种种志趣便思寻个归隐所在。小可虽不算文人,也沾染不少此种习气,看到这样一个引人发古之幽情之水面,一下子就想到倘名为“云林涧”,岂不妙哉。由此又生一念,如果称为“鸟鸣涧”,亦甚是有趣,夜月临空,得携一二闲友,听桂花落,吟王维诗,品月下情:“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此趣人间能得几回?
 
    行到西湖,这西湖南面正门是设计者精心打造的一个所在,特别是正门处树起的高高水车,不过我总以为其最高明之处不在于此,而在于顺势设计的多变水面,这里亦为两处相联的水面,我总想未见过双湖真面目的人,说不定到了这里会以为面前的这两潭便是双湖,实在可以称为“小双湖”,当然为了有所区别,我以为可名之为“双潭”,正表明其为双湖之正宗嫡派,后来发现北门处亦有同样意境所在,故而分别称为南双潭、北双潭,不亦可乎?而就南双潭而言,如果水车启动,自会水声哗哗,称为“响潭”也甚是动听。
 
    由南双潭东行,便是罗汉院,供佛之所设于公园,自是让人于清净处净心,临于院西一湾水面,自可称之“净心潭”。或者不宜劝佛,则可名为“沧浪池”,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雅俗同池而异趣,不亦宜乎?
 
    由南双潭西行,在临湖轩与淮戏大舞台之间有一所在,植满好竹,便是前面所说之西竹月潭了,当然因为此处所植好竹多为紫色,亦可名为“紫竹潭”,不过小可以为还是叫竹月潭可以东西呼应,显出两湖之千丝万缕联系。由此西行不远,折向西门之北,木栈桥与堤路环绕着植满桃花之所在,便是西桃花潭了。由西桃花潭向北,是规划设计中的少儿活动区,虽说现在还有待装备,但可以想见将来这里是一片欢乐之海洋,这样其西侧一片原生态的沟塘水面,正可称为一片“乐海”。
 
    在西湖的北正门附近,也是水面比较集中的地方。正面前面以为称作“北双潭”,当然其周遭多紫树紫花,叫“双紫潭”亦无不可。而其西侧四处榆树,可称为“碧榆潭”,其东侧的水面构造较为复杂,由三层跌水小瀑相衔接,其东又是一处较大些的水面,这三层跌水小瀑可名为“三声潭”,而其响中求静正是中国园林构造中的常例,东面的水面不妨称为“息心潭”,正与南门之净心潭或沧浪池呼应。
 
    由息心潭而东,直到东湖北门之绿扇潭,这之间全然是浩瀚的双湖水面。西湖秀丽,东湖壮观,而夹生在这之间的大小水面,水桥相映,异趣竞生,游双湖者自会由此中受益无穷。跨湖桥,可名为双湖桥、越湖桥,或秀湖大桥,或日月桥,或九龙桥。东湖东正门入口南行,依次为踏樱桥,园东桥,林涧桥,双珠桥,壶口桥,园西桥(东湖西南角处),东石栈桥,西石栈桥,光前桥,裕后桥,东景忠桥(相对建阳景忠桥而言,这其中道理下文将有详论)。西湖南正门入口东侧,净心桥,菩提桥或沧浪桥,梵净桥。西侧观鱼石栈桥,闻莺桥,菱歌桥,西湖北正门东侧,绿秀桥,听瀑桥;西侧,步玉桥,拾翠桥,观荡桥或乐海桥。西湖西正门北侧东木栈桥,西木栈桥,春香桥,秋月桥。
 
    为什么小可想给这二十七桥,还有这众多水面,妄拟数名,实思为游人之无穷趣味寻个载体,笑我杞人忧天我受之,讥我画蛇添足我非之。
 
                       名士风流天下闻
 
    人文人文,有人方有文。游双湖,品文化,离开“人”,文化何从谈起。欲增双湖文化内涵,人文一节最是重要。
 
    不过就双湖而言,说到人文,不妨先从坡地拟名说起,东湖东正门南行,有一大片坡地,我以为可称为“丹阳坡”。建湖先属楚,后属吴。楚国最先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省丹江市),吴国始都苏州,后东吴曾建都丹阳(今镇江丹阳),陆秀夫3岁随父赴丹阳读书,而唐人郑遨“路指丹阳分虎节,心存双阙恋龙颜”正为陆秀夫后来之实践。因此处坡地被一小径分为南北两片,此处绿地亦可名为双凤坡,暗指陆秀夫与乔冠华,北为丹凤坡,南为翠凤坡,此两坡正可与双珠岛、九龙阁等可有联想。东湖东北角有一片高地,可名“景忠岭”,纪念陆秀夫,其故乡有景忠桥,亦与明末英雄史可法在扬州之梅花岭相呼应;或名清梅岭,陆秀夫被贬潮州时曾有口占一诗,诗云:“平生素抱忠贞志,清似梅花压岭头。只手孤身扶危宋,鞠躬尽瘁死方休。”西湖南侧罗汉院后有一高地,可称梵净岭,而北侧烟花广场后面的高地为双湖制高点,可称竞秀峰或尽秀峰。
 
    东湖绿扇湖北行而西,基本无甚设施;西湖北正门东行,亦基本无甚设施。两处均可作为名人苑之所在,以此构成双湖人文内涵之重载。名人苑可分为历史人物与现代人物,采取开放式,每位名人由塑像、事迹碑文、联屏、绿化等构成。入苑之名人相对从严。历史人物如南宋负帝蹈海的左丞相陆秀夫,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学者陈玉澍,盐阜地区辛亥革命首举义旗的烈士孟佐天,入选江苏“双五十”人物、抗日殉难将领陈中柱,全国著名革命烈士、著名革命教育家赵敬之,中国现代军事文学重要奠基人、鲁艺烈士丘东平,民国国会议员、大法学家季龙图以及陈琳、臧旻、臧洪、陈容等。现代人物如左联重要领导人、革命家王翰,著名学者陈中凡,著名外交家乔冠华,中国农村改革风云人物陈庭元以及著名科学家王赣骏、中国工程院院士夏咸柱、李立浧等。名人苑之人选、事迹简介、联语及塑像方案等均可通过社会公开征集、多轮评选来进行,把这样的过程作为扩大宣传、增长内涵的过程。当我们带着孩子游览双湖公园,在美丽的风景中领略建湖的名人风采,这其中会对孩子的奋斗与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实在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
 
    听说有专家建议在双湖公园路北构建“湖垛老街”,我想这是一个太有意思的想法。虽说人们印象中的湖垛老街还在,那是一条北起神台桥,南至顾家大桥的狭窄、拥挤、吵杂甚至还有些肮脏的老街,但是只要想象一下从明朝起,这条街在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多少传奇故事,有多少传奇人物,或者说那简直就是建湖文化的记忆源头,是建湖民风民俗的起始,把它们浓缩在双湖公园北侧,那是一种多好的呼应。我们可以在这条老街里体味到先民们的生存方式,还会看到许多的历史遗迹,想象着刘少奇夜宿北当典,谋划华中根据地的创建大业,然后从那烦杂的湖垛老街步入安谧悠闲的双湖胜境,或许对我们去感恩先人,体味生活真谛会大有帮助吧。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双湖公园中设计了许多小岛与小洲,使水面更多了一些变化,同样也就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与情思。
 
    东湖中有七洲一岛,我们由东正门步至亲水平台,南行第一个小洲植有数株樱花,春来最早樱花雨,称之樱花洲可矣,继续南行是两颗珍珠般的小洲,大的可称为大绿珠洲,不的可称为小绿珠洲,由此向西看去便是双湖会所所在的一个岛,此岛实际由大小两个岛构成,其会所名为“九龙阁”,自是用九龙口风景区之名牌,则此岛正可称为双珠岛,所谓大龙珠岛、小龙珠岛也,与九龙口的大小龙珠岛正相呼应,或者当初之设计者即存此念。双珠岛西行有一片被莲荷围拢着的小洲,自可名为荷洲,后行至东湖北侧又见一似孪生之小洲,则南侧之洲可称为南荷洲,北侧称为北荷洲。在东湖西南处还有两小洲,亦宛如珍珠一般,便可称为西绿珠洲、北绿珠洲。或者还有一种思路:东湖东正门亲水平台之南的小洲称为东洲,此处水面最为广阔,临湖观云最让人心胸开朗,与西湖中的竞秀峰可正应了颐和园涵远堂联语云“西岭烟霞生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西湖西正门处的小洲可名为西洲,与东湖东洲呼应。倘有一栈桥助人飞渡上洲,置身于四周荷叶之中,想象着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民歌之一《西洲曲》中的场景:那《西洲曲》云:“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那是多么叩动人心的一幕啊,还真的不由人不想着:“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一亭一阁一舞台
 
    放眼东湖,可见一道长堤把东湖主湖与仙葫潭(宝瓶潭)半隔半联,远远望去实在有杭州西湖白堤之感。其上高耸一亭,俊逸引人。此亭实是东湖中最神奇的一笔,此名自当重视。我想因为亭子是双顶,更位于双湖之中,名之为“双星亭”或双珠亭、连理亭都是不错的构思,其他还可借其位于水之中央名为水韵亭、陶然亭等,又可以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而名之“子上亭”,此名倒很独特,且富劝勉之意,小可甚为得意也。亭上可设匾额,东面曰“水灵”,西面曰“绿韵”。倘用“子上亭”,则可再借孔子之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东面曰“濯缨”,西面曰“濯足”,这样与西湖之沧浪池遥相呼应。西湖中亦有一亭,其位置不甚醒目,正可借庄子观渔故事,名为观鱼亭,或惠知亭、鱼乐亭。当然,还可名为听荷亭、饮月亭、梦我亭、掬波亭、挹湖亭,总之以名来衬托出此亭静净之特点,以引人游憩。
 
    一阁,此处指的是九龙阁。其实双湖中亭台楼阁为数不少。小可游湖之际也曾为其拟有不少名称,只是小可之文字遇上老板的发财需求,甘拜下风便是唯一选择。不过,还算好,几处已经开张的楼阁,所取之名亦颇可称道,也足见人心思文。临湖轩,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去处,饮食特色只是一个方面,它的赏石文化。只是有人对其门前的对联颇有微词,以为过于奢侈,小可还未细观,待日后游至此处再动动素思。九龙阁之名当初据说颇多争议,或认为双湖之中小岛,形似九龙口之龙珠岛,名为九龙阁正相适宜;或认为九龙集之于阁,似乎其大小不甚相称。后来更多人以为呼应双湖,则名九龙可谓游龙戏水,不失一佳构。小可以为诸位游者尽可神思畅开,各抒己见,或许还会有妙绝之名出现。
 
    一舞台,不用说是淮剧大舞台,现在名为“溢香阁”。其舞台台柱上所题之联云:“倾刻间演千秋世事;平方地走万里山河。”有位老领导以为“倾刻间”当是“顷刻间”之误,并嘱小可寻径更正,正欲致电转嘱之时,顺手查阅《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不料其中均云“顷刻”古亦可作“倾刻”,遂搁下电话。不过,我想,如果孩子们游历此园,回去写上“倾刻间”,老师必然给上一个大大的红叉,我们的书法家们向来缺乏“字德”,实在拿他们无法。此处还想说一点的就是,此联实际只能是写出了戏剧特点,却无淮剧特点,更无建湖淮剧之特点,从联语构造上也过于平常。小可曾拟有两联,可就教于大方之家,一联云:“广纳南北戏里乾坤大;笑迎东西人间学问深。”一联云:“假戏真做教人真勿作假;今来古往看谁古能鉴今。”前一联愚以为扣建湖淮剧颇紧,因为淮剧入沪后,实际上分为南北两大流派,而在淮剧发展历程中东路与西路淮剧各具特色,这一切在建湖淮剧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从联语构造上,第一联上联复用戏,下联复用人,应该读作“广纳南北戏,戏里乾坤大;笑迎东西人,人间学问深”。后一联也只是写戏剧之特点,但从情趣上似乎要高雅而独特些。
 
    双湖公园是个植物园,如果给各种植物挂上简明的介绍铭牌,那就是一个植物教室。
    如果在建湖日报、电视台上组织征名、征文、征联、征诗等常态化的活动,那就是一个创新宝库。
    如果再组织双湖十景的评比,或是有重要领导或名人游览时邀请为某一景点题名,双湖的文化积淀自然会越发深厚,双湖在建湖人的生活中的位置也就会越发的重要。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