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名胜寻芳 > 旅游天下 > 正文

王辅璧《漫游记》选介之一:曲阜行(两篇)

发布日期:2016/12/17 10:06:53  阅读:4898  【字体:
 

 

     【编者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其意思不言自明,就是告诉我们知识与学问、感悟与追求,书中有而路上更为鲜活生动,更为深刻真切。这样的道理,说来并不新鲜,虽说现在“旅游”成为一种热门话题和时髦行动,但真正一生领悟此理,并努力实践者实在是很少。近承王辅璧先生赠其大作《漫游记》,阅后真是大开眼界。作者游踪既广,感觉相当细腻,触景生情,由景悟道,这样给了读者很大的空间。就我而言,感受最深的有四块文字:一是对中国文明源头的探访记;二是“文革”串连游踪的实录;三是美国之旅的个性感受;四是家乡建湖的名胜记述。当然,我想不同的读者会从《漫游记》中有不同的收获。现选介数篇。

                    敬谒天下第一庙——孔庙

     旅游的兴奋,驱走一天带大半夜的疲劳。凌晨三点多下汽车,买地图,住旅社,研究天亮旅程。被窝还未焐热,我们就起身。三十一日上午八点,乘车往曲阜。我们接受泰山旅社人员的提醒:先游曲阜鲁城及孔庙、孔府、孔林,再游泰山吃得消,若先爬泰山,就没有精气神看“一城三孔”了。山东人是厚道的,他们的提醒是没有一点水份的。

     到曲阜,一首曲阜的诗在我脑幕上映出:“山东曲阜出孔子,万世师表名垂后。孔庙孔府与孔林,祭祀瞻仰涌人流。孔庙比美皇帝宫,辉煌壮丽史悠久。大成殿前龙盘柱,势欲腾飞玲珑透。孔庙之侧孔府第,气势恢宏堪称首。楼阁亭堂四百余,嫡系代代此居留。孔府北行至孔林,林园墓地三千亩。参天古树两万棵,草掩墓群深幽幽。孔子墓葬红墙围,神圣古迹万年秋。”所谓曲阜诗,实际是孔庙、孔府和孔林诗。可见,“三孔”是曲阜的核心,是曲阜的名片。

     我们对孔庙看得细,看得认真,记得也多。孔庙是天下第一庙。孔子七十三岁逝世,列国诸侯并未当回事,只有鲁国公对孔子祭悼。因为孔子为鲁国救亡图存出过力。他把孔子生前居住的三间房子,改为孔子祀庙,以后经过多次修建、扩建,明朝时定型。经过一千多次的兴建,使孔庙终成天下第一庙,成为我国尊孔崇儒的集散地。孔庙的用途主要是祭孔。孔庙现占地面积三百二十七点五亩,有殿、阁、坛、祠、、斋堂等四百六十六间,门坊五十四座,它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

     孔庙规模大、规格高、结构复杂、意蕴丰富,不掌握它的结构布局,旅游路线,你会如入迷宫,不知东南西北,看不出个道道来。我们一到曲阜就花钱雇向导,这是个不会作声的向导,就是地图。我按图索骥,游览起来就心中有数,不走环头路,省时、省力、效果好。孔庙主要建筑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分列两旁,排列对称,有条不紊,整齐美观。孔庙周围有高墙、坊门、角楼、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

     为了有头有尾地看,我们宁愿多跑几步路。到曲阜城南大门,即是仰圣门,穿过仰圣门,迎面就是孔庙。首先看到的是金声玉振坊。这是一座四楹石牌坊,四根石鼓夹抱着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都有独角“朝天吼”蹲踞。这是参观孔庙的起点,喻意孔子是先贤之集大成者。

     通过“金声玉振坊”,我们跨上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石阶呈二龙抢珠状。桥下河水干涸,桥东西两头各有一棵古柏。我试合抱不拢,还差一大截子。古柏高大挺拔,树冠如盖。由于两棵古柏夹住拱桥,故人们称此桥为“二柏夹一孔”桥。桥头两边,立有“下马碑”。碑文是“官员等人至此下马”。

     我们跨过桥往北行,便到棂星门。这是孔庙第一座大门。此门以棂星命名,意蕴孔子乃文星下凡。过了棂星门,就到“太和元气坊”。此坊是赞美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在“太和元气坊”北不远处,是汉白玉石砌的“至圣庙”坊。

     从“至圣庙”坊向前,是圣时门。这是孔庙的第二大门。它是砖木结构,飞檐斗拱,彩绘屋顶。墙,外深红,内杏黄。大门正中,有两石雕,十分精美,云水烘托,双龙戏珠,人看人赞。跨进圣时门,豁然洞开,庭院宽阔,古柏森森,绿荫匝地,芳草如茵。中间有条幽深的横甬道,东达快睹门,西抵仰高门。这是过去皇帝祭孔时才能走的门。我也过把瘾,做个没有名份的皇帝,走进走出此门,感觉与走其他门无异。沿宽阔平坦的南北通道继续北上,即到孔庙内第三座桥。一河横穿,碧波荡漾,荷叶田田,河岸笔直,石栏玲珑。我们站在桥上,脚好象被吸铁石吸住,心情十分愉快。

      孔庙第四进大门叫大中门。大中门内,庭院很大,古树密布,郁郁葱葱,树上鸟多得象禽鸟园。它们呼朋引伴,亮喉赛歌。听导游介绍,夏秋鹳飞鹤舞,白鹭翩翩,冬春时日,鹊鸣雀喧,昏鸦噪晚,凸显院庙幽深。这里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至今还是难解之谜,就是乌鸦护孔子。乌鸦历来被人们视为不祥之物。但孔庙里的乌鸦很奇怪,每天钟楼上的晨钟一响,孔庙上空就出现三五只乌鸦“哇哇哇……”叫着,好象起身号一样,继而千百只乌鸦腾空而起,盘旋飞翔,忽高忽低,时近时远,然后叫着,成群结队,飞向四面八方。黄昏时分,暮鼓一响,又会有三五只乌鸦“哇哇哇……”叫着,向集合号一样,接着成群乌鸦从四面八方速飞而至,在孔庙上空又盘旋飞翔一气,然后落在孔庙里树上过宿。更奇怪的是,几千只乌鸦朝行暮归,孔庙里却没有一点乌鸦粪污染。遗憾得很,晨暮我们未能在孔庙,无法目睹这神奇一幕,童话般的境界,但我却留心寻望树棵地面,没有发现一泡鸟粪。这是怎么回事呢?相传,孔子的主张得罪了一些权贵,权贵们欲置他死地而后快。一天,一群匪徒,弄枪舞棒,围攻孔子,孔子弟子奋力护孔,但寡不敌众,眼看孔子性命难保。在这危难时刻,天空突然昏暗,数不清的乌鸦“哇哇”地凌空而降,猛袭匪徒,啄得匪徒脸破眼瞎,狼狈逃窜。孔子非常感谢乌鸦。从此,乌鸦变成孔子的空中警卫队,护孔子到曲阜,护孔子出游。孔子死后,它们就开始护孔庙,直至现在。这是让你不敢相信,而又不得不信的事。乌鸦有灵性吗?这种灵性会一代一代传到今天?一千多年了,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第五道大门曰同文门。在门前有很多碑亭。食多无滋味,碑文一目十行地看了,印象非常模糊。

     过了同文门,就到奎文阁了。这是孔庙重要组成部分。文人学士在此留下很多诗赋,赞美奎文阁。我默诵了好几首,发现山东巡抚陈凤梧拜谒孔庙,赋的“登文阁”诗,与我发生共鸣,特抄录于后,借以表达我拜谒“奎文阁”的感受。诗云:
 

              嵯峨杰阁出宫墙,
              上有云梯百尺长。
              丹碧九霄明日月,
              牙签万轴映奎光。
              沦溟俯视东洋外,
              岱岳平临北头傍。
              何幸登高豁心目,
              愿从圣道窃余芳。

     穿过“奎文阁”十三个碑亭,就进孔庙最后一道门,即大成门,门内有“先师手植桧”的遗迹。此遗迹处有一棵桧树,高十余米,粗,人难以合抱,青茏苍翠。古人曾说:“此桧日茂则孔氏日兴。”

     大成门北,有个杏坛,是孔子设教的地方。杏坛周围有几棵杏树。我们看树芽鼓嘴吐叶。估计再过十天八日,就红花绿叶满枝头,摇曳生姿,另有情韵。乾隆曾赋诗赞曰:“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几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煦。”从杏坛北望,一座大殿金碧辉煌。它是孔庙的正殿、核心,“大成殿”三个字,系雍正皇帝的手笔。大成殿让我们眼睛一亮。它高二十四点八米,宽四十五点七八米,深二十四点八九米,九脊、黄瓦、回廊、石柱,是东方三大殿之一。重檐飞翘,画栋雕梁,祥云缭绕,群龙竞飞。我们不是建筑家、艺术家,只知“大成殿”好,但好在何处,就没有什么言词了。中国史学巨匠郭沫若,参观大成殿后,诗兴大发,挥毫写下这样的诗:


                    石柱盘龙二十株,
                    大成一殿此尤殊。
                    先知先觉人称圣,
                    老圃老农自服输。
                    解道乐云岂钟鼓,
                    还明劳教不分途。
                    天工开物眼前是,
                    梓匠何曾谈圣书。

     沿大成殿回廊后转,就到寝殿。

     寝殿后面是圣迹殿。这里有石刻连环画,描绘孔子一生的主要事迹。

     孔庙太大,建筑物太多,碑亭内容太丰富。我们花三个多小时,走得腿酸,看得眼花,记得手麻,脑子里象一盆浆糊,晚上回住处理理,才逐渐明晰起来。孔庙,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大宝库,是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学国语的最好课堂。可以说,我们参观孔庙,是当了一堂国语课的学生。

 


                            孔林是一座精神大岳

      孔林,是因有孔墓人造的林园。坟墓,一抔黄土,青草萋萋,随处可见。我本认为坟墓,不值得花时费力去看。一位陌生旅游伙伴说,多少皇帝游曲阜,孔林必去,毛主席来曲阜也去过孔林。孔林,不是一般的陵园,凡是去过的人,都说非常值得去看看。由于时间限制,孔府与孔林,两者只能选其一,最后决定去看孔林。
走出孔庙,就踏上孔林大门前的一条大道,叫神道。别看这神道,名誉地位非常高,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这个神道有两里长,除了北京十三陵神道和孔林神道,全国找不到第三条。孔林神道,苍桧翠柏,参天挺拔,干粗叶茂,夹道而立。孔林神道,营造了肃穆、神秘、敬畏感。我们未发现这些树的异常现象,但毛主席发现了。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八日,毛泽东到曲阜视察,他走上神道,发现神道上的树很奇怪,都没有正头,问缘由,有关人答曰,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涑才高气傲,想超过衍圣公,显示自己的遁甲之术,一夜之间,将神道两旁的桧柏统统用“除法”削去正顶,为表除掉“正支”,发“偏支”之意,致使神道桧柏出现这种奇怪现象。
墓葬,源于人死灵魂不灭的观念。神道,便是这一观念的延伸和具体应用。林庙之间的神道,是死者灵魂从林中享殿出发,到庙堂接受祭祀典礼的路。因此,孔林神道全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我们走在神道上,实际感觉像走在森林里;又因神道两侧,卖纪念品的摊位一个接一个,吆喝声、拉客声,彼起此伏,感觉像走进小商品市场似的。花花绿绿的纪念品,诱惑不了我们的视线,更俘虏不了我看景物的心。我们搜索神道里的景物,发现神道正中,有座万古长春坊,巍然屹立,端庄古朴。坊南,两座绿瓦方亭分立神道两旁,亭内各立一个大石碑。东石碑上刻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十个大字。在万古长春坊不远处,有座至圣林坊,约在神道二分之一的中点线上。再向前,即神道的北端,就是大林门了。

     大林门,是进孔林的真正大门。进大林门,要走一条四百米左右的通道。通道尽头是至圣林门,俗称孔林二门。通道内侧有一人多高的红墙围护。通道两旁桧树柏树,像绿色卫兵列队,气氛幽深肃穆。跨进二门,走不几步,就是环林绿色大道。可坐车,可步行,沿路观览各个时代的墓葬区。沿环林路走了十几分钟,发现一条小河,碧绿透明的河水,潺潺地流动。经询问得知,这是孔林里有名的洙水河。关于这条河,有个趣闻轶事,几近玄乎。传说,孔子六十九岁时,儿子不幸去世。他和学生到鲁城北门外,找到一个岗子,作为儿子墓地。孔子问学生:“这地方怎么样?”许多弟子都说不错。颜回却说:“好是好……上面缺少一条河呢!”孔子说:“不要紧,以后必有秦人送水。”当时秦国还是小国,孔子的话,令人难以相信。后来,秦国果然逐渐强大,并统一中国,焚书坑儒,成为反孔的急先锋。秦始皇不久死了,秦二世继承老子反孔衣钵。为了破孔家的风脉,在孔林里挖条横河。民工在挖河时,挖出一块四四方方的石头。石头上刻着“秦人送水”四个醒目的大字。秦二世心怀叵测,竟被孔子算中了,气死他了。秦二世在孔林开河,好像在孔林里添上一条白玉带,给孔林以盎然生机。这个故事虽无考,但启迪人们,应该抑恶扬善。

      孔林比曲阜城还要大,面积超过三千亩。两千多年来,即自周至今,是孔子万世一家的氏族墓地。至今,孔林内坟冢已约十万余座。一个坟内,埋葬一个人的人生故事,一个人的昔日的思想。
我们跨过挡墓门,穿过享殿,便进入孔林的中心区域,即所谓林中林。那是孔子夫妇、孔子儿子孔鲤、孔子孙子孔伋的墓地。他们的墓被红墙围住。孔子墓,其弟子埋葬他时,是“墓而不坟”。后越筑越高,成马背形,是一种特殊尊贵的筑墓形式。现在,墓高五米左右,长约三十米,墓前巨形石碑上,刻着“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孔子墓东有三座亭,是四角多棂碑亭。北面碑亭,绿瓦复盖,中间及南面碑亭,黄瓦所复,碑亭是数代皇帝为拜孔子坟而建。

      孔子墓,历代皇帝都很尊崇,不敢有半点亵渎之意。传秦始皇抓孔不着,毙命沙丘,秦二世因在孔林中挖河,正中孔子下怀而气死,更使历代皇帝崇儒拜孔。值得称颂的事,是孔子与学生关系情胜父子。孔子活着时,学生如影随行,孔子葬后,弟子们都服“心丧”三年。所谓“心丧”,就是弟子们给老师服丧,但不穿孝服,只在心里哀掉。三年“心丧”完毕,则拜墓泪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子贡,在老师墓旁“结庐守墓”,一守就是六年。为纪念子贡尊师结庐守墓的感人事迹,在孔子墓西建屋三间,并立“子贡庐墓处”石碑一座。相传子贡在孔子墓侧植楷树一株,后长成大树,清康熙年间,树遭雷火焚。后人在庐墓东侧建“楷”字亭,立子贡手植“楷”碑。这碑是子贡尊师的象征。我是一名学生,有很多老师教过我,我也是从讲台上退休的人,我站在孔墓前,望着这些碑、庐,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在孔林里,我发现一座叫张姥姥的墓,在墓侧还有一个“报恩碑”。孔林,应葬的全是孔子的后代,怎么会出现其他姓的墓呢?我问工作人员,知道了此墓的来龙去脉。孔子的后裔对“中兴祖”孔玉仁非常崇拜,其心理是:“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没有我,哪有你。”原来,孔玉仁系孔光嗣独生子。袭封当差的孔末杀害了孔光嗣,又要斩草除根,杀死孔玉仁。当时孔玉仁还有三个月才到一周岁,他母亲把他抱到娘家张门避难。孔末追杀到张家,张姥姥用自己孙子的性命换来孔玉仁一命,保住了孔圣人家独苗。孔玉仁长大成人,当上朝廷大学士。他上书皇上,奏明孔末“杀圣人子孙几尽”的真相。唐明宗查杀了孔末,恩准孔玉仁回故里主持孔子祀事,使断了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兴。搭救他的张家,受到孔家的礼遇和尊重,并破例在孔林为张姥姥修了坟墓。

      孔林是我国墓葬制度的博物馆。在这里,既可以研究春秋之墓,三国晋之墓,南北朝之墓,隋、唐五代、宋元墓,辽金之墓,元明清之墓,又可以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孔林里有一种墓最引人注意和遐想。这个墓叫“油篓墓”。它象一个倒扣的巨形漏斗,口小肚子大,砖砌或石砌。相传这种墓产生于秦代,旧话说“六十岁该活埋了”,按这种墓制,人活到六十一岁,不管你有没有病,身体是好是坏,你就该整天生活在这墓中。若没有孝子送饭,很快就会饿死。传说,有个孝子,父亲六十一岁了,住进墓中,他应时按点送饭给父亲吃,对父亲关怀备至。一天,这个孝子哭诉,有个老鼠精,一天要吃一个童男子,明天要吃他,他自己不怕死,就怕没人送饭,父亲会饿死。父亲告诉他,俗说,八斤重的猫,能逮千斤重的老鼠,你去找八斤重的猫见老鼠精,就能除掉这个祸害。结果老鼠精被八斤重的猫吃掉了。通过此事,人们认为,老人还是有用的,有经验,还能为社会作点贡献,于是就废除了带有洪荒年代的野蛮制度。我听了这个故事,庆幸自己未生在那个年代,若这野蛮不仁道的制度沿用到至今,我也早该尝油篓墓的滋味了。

     两千四百多年的漫漫岁月里,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一代代孔子的子孙躺下了,一座座石碑竖立起来了。历朝历代的碑碣石成千上万。昔日,有声的石碑凿刻,留下了无数朝代的印痕。今天,无声的石头,却似有声。它在向我们述说着历史的足音。在孔林中,你会随时发现历代名人书题的碑碣石刻,如元代的赵孟頫,明代严嵩,清代贾凫西、孔尚任、翁方纲、何绍基,近代康有为等人的手书的墓碑。这些手书,有楷书、行书,有隶书、篆书。每一座碑碣,就是一件珍贵的书法艺术品,很多碑碣书法成为国家级文物。孔林碑碣是全国绝无仅有的书法艺术的博物馆。

      孔林,也是诗文的宝库。历代文人骚客谒林时,常常诗兴大发,留下不少诗篇。这些诗多镶嵌在孔林中思堂墙壁上。我抄录了几首,以便忆谒林情况。思堂西厢墙上,南起第七面,为宋佚名的《留题圣林诗》,诗云:“灵光殿古悲秋草,曲阜城荒嗓晚鸦。唯有孔林残照里,至今犹属仲尼家。”明代的诗碑较多,有十几首,其中朱衮的诗写得深沉。此首诗为:“宣圣踪迹渺难寻,抔土春秋直到今。生以斯文高北门,死将遗骨等南金。旧山点名人尊重,老树苍苍代拱阴。稽首读碑风物恃,乾坤只有孔家林。”清初,诗人施国璋的《子贡植楷》诗碑为:“不辨何年植,残碑留至今。共看独树影,犹见古人心。阅历风霜尽,苍茫天地阴。经过筑室处,千载一沾襟。”

     郭沫若游孔林时曾说过:“这是一个大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