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马玉奎墓志铭碑》记述(唐明伯)

发布日期:2013/1/31 15:36:25  阅读:5896  【字体:
 

 

马玉奎,今建湖县高作镇人,他的长兄是烜赫一时的淮扬镇守使马玉仁。1924年病逝,享年47岁。马玉奎的墓位于今建湖县宝塔村西湾一带,该碑立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文革”中墓毁,该碑遂流失民间,为某姓河码头垫脚石。2012年,宝塔原文物管理人员刘国锦(宝塔村人,其祖父刘常是马玉仁的私塾先生,马玉仁任淮扬镇守使时,刘常为总管。)受命将其移至净慧寺内,现置于朦胧塔北。

 

此碑当为马玉奎的墓志铭碑。白色大理石制作,长方体,长166厘米,宽58厘米,厚13厘米。正面碑文楷书阴刻,正文竖书十二行,每字3厘米见方,正文计472字,加上题签及立碑时间计504字。背面未磨平,无字。碑文由曾任民国教育总长的张一麐撰写,曾任北洋政府内阁总理的许世英书写。此二位名流乃是受马玉仁之请,自然所得不菲。不过,也因为有二位名流的参与,此碑的文物价值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碑文述及民国初期史事甚为详实,平定新兴、上冈缉私营叛乱,可为市志、县志佐证;平定南京之乱及驻守镇江之事,可补当时之史;缉获巨匪陈小狮子,可作一时业绩。马玉奎均在其兄马玉仁率领下所为,不过看来也是一员得力的干将。碑文重点述马玉奎后来绝意进取,一心侍母,虽或有溢美之词,但马玉奎之与其兄马玉仁、其弟马玉怀追求异趣,应该说还是比较清楚的。此碑对我们形象了解民国初年历史有其独到的作用。此碑碑文突出马玉奎“事母尤孝”,书其“以一身任扶持定省之役”,又借其母语言马玉奎的尽心侍奉,特别是母亲去世,马玉奎哀毁骨立,不一年亦病逝。如此记述,既可显马玉奎的孝亲之心之行,又可帮助我们知道当时孝亲之风。

 

碑文全文附后,为帮助读者阅读我还加了标点与小注,另作白话文翻译。这里倒是要说说这样一个问题,即马玉仁何以在其弟去世八年后才为其树碑立传呢?细想起来,此时其暂脱军旅之务恐怕只是一个表面的原因。马玉仁闹马党,昼为兵而夜为匪,明为兵而暗为匪。其时名声太坏,所以借此美化其弟,进而来美化自己,或未可知。特别是其中说马玉奎率军平定宁乱进驻镇江,“街市帖然,不见士兵足迹”,可见治军之严,绝不扰民。当然,这时我们并未考证镇江之史志,马玉奎当日驻守镇江是否如此,但即便如碑文所云,其实也不能证明马玉仁治军严谨。马玉仁虽为军阀,但毕竟读过多年私塾,他深知立德立功均不如立言来得长久,所以向来重视文章立言。当年《续修盐城县志》述其出身盐徒,滥杀乡绅赵雪,其时马玉仁已解甲归田,他出重金聘请一帮文人搞了一部《攻错录》,极力为自己涂脂抹粉。后来马氏家族修家谱本来把马玉仁逐出谱牒,马玉仁遂登报宣称今日之玉仁并非昔日之马党,终于得到乡党的谅囿,不过是以谱名马曰能而非正名马玉仁入谱。凡此可知,马玉仁为其弟马玉奎树碑立传,实际是想为自己树碑立传,这是我们今天读此碑时所当注意而不可被忽悠。

 

墓志铭总归都是说好话。唐时第一写手韩愈,以为生财之道,时人批评他谀墓,后之高洁人士斥其人格堕落。清初顾炎武在书信中便直刺韩的为人,认为他评点人物多谀词:“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若但作《原道》、《原毁》、《争臣论》、《平淮西碑》、《张中丞传后序》诸篇,而一切铭状概为谢绝,则诚近代之泰山北斗矣;今犹未敢许也。”这些都有欺不过聋子欺哑巴之嫌。想想张一麐也好,许世英也好,虽说都是名流,但都是离休老干部,而那马玉仁是虎狼一样的新军阀,不要说肯定会带着掳掠的金银财宝来索文了,单凭腰间的盒子枪张许也是无法推托的。因此墓志铭所说的好话其实万万不可全信。当然就马玉奎而言,其在马玉仁飞扬跋扈的淮扬镇守使时,已不在军中任职,想来至少闹马党这样的事情与他并无直接的关系。

 

再说说撰写碑文与书写碑文的两位名流。据《百度百科》介绍,张一麐(lín)(18671943),字仲仁,号公绂、民佣,别署大圜居士、红梅阁主。江苏吴县人,著名爱国人士。曾任徐世昌内阁教育总长,国民参政员。12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甲午海战,清军惨败,康有为等公车上书,倡言变法图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张一麐等在苏州倡设苏学会。光绪二十九年,张一麐录取经济特科,被分往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处任职。民国初年,入袁世凯幕府,任总统府秘书、机要局局长,1915年出任徐世昌内阁教育总长。次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而辞职南归。1921年,创议召开和平会议,会议失败后,不复问政事,闲居苏州,从事农业改良、教育开化及《吴县志》编纂。九·一八事变后,张一麐创办《斗报周刊》,自署江东阿斗,撰发刊词,号召奋起救亡图存。抗战全面爆发,组织抗敌后援会,捐募军需,收容难民,并与友人李根源组织老子军,号召全国凡六十岁以上者,前来从军,与侵华日军决一死战,各地耆老闻风响应,轰动全国。苏州沦陷后,张一麐扮僧易服匿居于城西穹窿山穹窿禅寺(即茅蓬寺)、拈花寺等处,安置伤兵,组织抗日。后由上海取道香港,转赴武汉。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后又随参政会移住重庆。194310月,因病逝世于重庆。张一麐生前好为诗,善谈兵,抗日战争开始后,凡事都以诗记之。著有《心太平室诗文钞》、《现代兵事集》、《古红梅阁别集》等。许世英(18731964),字俊人,一作静仁,安徽至德秋浦(今东至县)人。19岁中秀才,24岁廷试一等,以七品京官分发刑部主事。民国成立后任直隶都督秘书长、大理院院长、司法总长,政治会议委员及福建民政厅长。后任段祺瑞内阁内务总长、交通总长。次年被袁世凯任命为大理院院长,9月继任赵秉钧内阁司法总长。1916年任段祺瑞内阁内务总长,又改任交通总长,192411月段祺瑞任命他为筹委会秘书长,不久被任命为内阁总理。1926年辞职去上海,参与组织反对孙传芳的苏浙皖联合会,遭通缉逃往香港。1928年任赈务委员会委员长,任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主席。1936年出任驻日本大使。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重掌财务委员会。1945年授以国民政府高等顾问,此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蒙藏事务委员长、总统府高级顾问等职。1949年移居香港,次年赴台,受聘“总统府资政”。1964年病逝于台北。其书法为一时之选,名气很大。

 

附一,碑文原文

 

马君玉奎,字仲良,盐城人。生性端谨,不轻易发言于稠人广坐。利害纠纷,君委婉譬喻,无不折服。君少孤,事母尤孝。时当清季,君知天下将乱,弃书不读,喜谈兵,所发枪无不中的,乡里健儿皆奉为圭臬。

 

民国改元,充扬州第二军连长,削平新兴、上冈缉私营叛兵之变,多所保全,乡人德之。(注一)二年,君之伯兄玉仁以扬州混成旅旅长奉令攻宁,君已由连长擢充营长,率所部任前锋,从容御敌,若治家人屑屑,军中皆服其雅量。(注二)宁乱既定,以功授陆军步兵少校,还驻镇江之都统旧署,街市帖然,不见士兵足迹,镇江至今尚有称道其事为难能而可贵。四年,伯兄玉仁开府淮扬,君由营长改任使署高级副官及第三师军械处长等要职,以功奉陆军部令补授陆军步兵上校,给予五等文虎章。又缉获巨匪陈小狮子案内,给予二等蓝色奖章。(注三)

 

嗣因其母董太夫人春秋已高,伯兄与三弟玉怀皆锐意治军旅,而四弟玉坤又早逝,太夫人哀乐无常,卧病床褥,君乃绝意进取,以一身任扶持定省之役,先意承志,尝得太夫人欢。伯兄玉仁偶出征,归视太夫人,依依不能去。太夫人语之曰:“汝第勤劳国事,勿忧吾身,吾有二儿在侧,正不孤寂。”故君当其兄在淮扬镇守使、护军使任内先后十年,(注四)谢绝兵柄,官不逾上校,以只知有母而不知有他也。十一年,太夫人不禄,君哀毁骨立,未及期年,遂亦追侍太夫人于地下矣。君之亡,在民国十三年三月初五日,享年四十七。(注五)

 

妻吴氏,继配杨氏女,一女益,以四弟玉坤所生之第二子益泰为嗣。

 

越八年,其伯兄玉仁余为文,以谋示来兹,复据事略以章诸碑,并系以铭曰:“仲良兮亦马氏之长,只知有母兮而不慕乎鹰扬。吁嗟至行兮,宜共百世而流芳。”(注六)

 

苏州仲仁张一拜撰

安徽静仁许世英敬书

民国二十一年夏历四月十六日吉立

 

注一,民国改元,19111010日,武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推翻清朝统治的第一枪。122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通过,宣布临时政府为总统共和制,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并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同月29日,孙中山被各省代表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新兴、上冈缉私营叛乱,此事《盐城市志》、《建湖县志》、《建湖军事志》均失载。王为刚《马玉仁传略》(《射阳县文史》第三辑)记,宣统三年底,盐阜缉私营管带耿华堂叛乱,祸害地方,民国元年时任国民第二军团长的马玉仁率部进剿,平定此乱。此事民国《续修盐城县志·杂类》有记载:“(宣统)三年辛亥八月武汉革命军起,九月清江十三协叛兵东下,谅建阳、湖垛,驻上冈缉私营兵索饷哗噪,县城戒严。……民国元年二月,扬州军政分府徐宝山率师莅盐。”因为《续修盐城县志》主纂胡应庚不满马玉仁为祸地方,杀害士绅,故而此处未明载其率部平乱,而只是记马玉仁的上司徐宝山率师莅盐。

 

注二,攻宁,事在1913年,是年6月,袁世凯叛变革命,黄兴等发动二月革命,讨伐袁军。袁世凯派张勋由徐州南下攻打革命党,马玉仁制造袁世凯,升为扬州混成旅旅长,为进攻南京的西路支队长,后又任攻宁东线前敌司令,率部首先攻破南京城,也因此获得北洋政府的嘉奖。

 

注三,陈小狮子,活动于苏皖一带的巨匪,1916年被马玉仁部剿灭,马玉仁得赏五狮军敢一柄。

 

注四,淮扬镇守使、护军使,马玉仁因攻克南京一役,得北洋政府重用。19177月,时任第一混成旅旅长的马玉仁代兼淮扬镇守使,辖淮六属、扬八属,共十四个县。1925年段祺瑞政府又任命其为淮扬护军使兼江苏陆军第三师师长,驻守扬州、淮安,后又任第七军司令,统率江北各部。

 

注五,扶持,服侍。定省,子女早晚问候父母。扶持定省,这里指居家服侍母亲董太夫人。不禄,旧时死亡的讳语,一般用于有身份者。哀毁骨立,因哀伤父母去世过度悲伤,而瘦得皮包骨头,形容居丧期间守孝尽礼。

 

注六,匄,同丐,求。来兹,将来。鹰扬,武事,又指大展雄才。

 

附二,碑文译文

 

马玉奎,字仲良,盐城县人。生性端庄严谨,不轻易在大众场合中讲话,但对于关乎利害的矛盾与问题,他善于巧妙化解,众人无不折服。马君少年丧父,事奉母亲特别孝顺。其时正什清末,马君深知天下将要大乱,放弃学业不再读书,而喜欢谈论军事,他射击技术精湛,枪枪中的,乡间勇健男儿都一心追随他。

 

民国初创,马君在扬州第二军中任连长,参与削平新兴、上冈缉私营叛兵之变,对乡间多有保全,当地都很赞扬他。民国二年马君长兄马玉仁任扬州混成旅旅长,奉令进攻南京,马君已由连长升任营长,率所部为前锋,从容进击,好象安排屑屑家事一样,军中都叹服他的临阵镇定自若。南京之乱平定后,马君以功授陆军步兵少校,还驻镇江都统官署,街市安定,没有士兵敢随便进入,镇江一带至今还有人称道此事,叹为难能可贵。民国四年,其兄马玉仁就任淮扬镇守使,马君由营长改任使署高级副官兼第三师军械处处长等要职,因功奉陆军部令补授陆军步兵上校,并授五等文武勋章,后又因缉获巨匪陈小狮子归案有功,授二等蓝色奖章。

 

此后因母亲董太夫人年岁已高,长兄与三弟马玉怀都一心忙于军务,而四弟马玉坤又已去世,太夫人喜怒无常,生病卧床,于是马君遂放弃在军政仕途上的进取,而一心担任服侍问候老母的事情。凡是总想在太夫人之先,太夫人说什么都尽力办到位,因而很得太夫人的欢喜。长兄马玉仁一旦出征回来,探视太夫人,常依依不舍,太夫人则说:“你只顾勤劳国事,不要担忧我,我有这个二儿子在身边,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寂寞。”所以马君在其长兄任淮扬镇守使、护军使的十年时间,一点也未涉足军队,官不过上校,是因为他一心只知有老母而不知有其他功名利禄之事啊。民国十一年,太夫人去世,马君治丧尽力操劳,哀伤过度,不到一年,也因病去世,追奉太夫于地下了。马君去世之日,是民国十三年三月初五日,享年四十七岁。

 

妻吴氏,继配杨氏女,育有一女马益,以四弟马玉坤所生的第二子马益泰为后嗣。

 

过了八年,其长兄马玉仁乞我撰文,打算让马君的事迹传之后世,于是我根据事略,写了这篇传文刻在碑上,并专门撰写了一首铭文曰:“仲良啊也是马氏的骄傲,只知有老母啊,不醉心于施展才华。啊,真的是最高的德行啊,实在应该百世流芳。”

 


 

正面的是朦胧宝塔,近处摆放在地上的便是马玉奎墓志铭碑,左一为净慧寺住持果根,左二为村民刘国锦。(唐聂摄于2013129日)

石刻碑文一角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