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三师的来龙去脉(宋维栻)
新四军第三师是以抗日战争首战平型关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为基础,编成的八路军第五纵队,遵照中共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进入华中。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编为新四军第三师。
师部是原红十五军团的军团部,它所辖的几个旅,都是具有光辉战斗历程和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军部队。其中第七旅的前身是叶挺独立团,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在朱德、陈毅等领导下转战至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编为红四军,1933年6月编为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八旅的前身为红二十五军,1935年在徐海东领导下,长征到达陕北。第十旅的前身为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同年11月编入红一方面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一方面军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1940年8月20日,中央军委指示,把淮河以北,津浦路以东的所有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统一编到第五纵队,由黄克诚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起初兼苏皖军区,辖皖东北、淮海、盐阜三地区。1941年9月,新四军第四师,由豫皖苏转至津浦路东,皖东北划归第四师活动地区。此后,第三师兼苏北军区辖盐阜、淮海两区。
直到1945年9月20日,中央军委电令:“新四军立即抽调三万五千基干兵团,限电到后应二十天内到达鲁南之蒙阴地区待命。”9月23日,黄克诚接到第三师迅速开赴东北的命令,考虑到第三师走后苏北地区军事斗争的需要,决定只带4个旅3个特务团共15个团三万五千人。给苏北留下同样数量的部队及相应的武器装备,留在苏北的地方部队三万五千人,淮海区的地方武装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十二纵队,盐阜区的地方武装和苏中部分地方武装合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在解放战争中,经受了考验,作出了贡献。而北上的新四军第三师,于1945年9月28日从淮安出发,途经苏、鲁、冀、热、辽五省,行程三千里,历时两个月,于11月25日到达辽宁省锦州以西地区。1946年9月,新四军第三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第十和独立旅编为第二纵队的第四、第五、第六师。第七旅编为第六纵队第十六师。原师特务第一、第二、第三团编为第七纵队第二十一师。从三师司令部、政治部和师特务三团中抽调部分骨干,组成西满独立第五师,后编为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六师。总之,新四军第三师编成的几支部队,在转战东北、华北、中南等战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自《苏北抗日烽火》(广州新四军研究会第三师分会编)
- 上一篇文章: 1958年温江特大疫情病原体探索追忆(陈廷祚)
- 下一篇文章: 追忆“跑反”(李世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