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参与九龙口初期考察开发的情况回忆(王兆唐)

发布日期:2017/1/8 9:16:28  阅读:2156  【字体:
 

 

建湖县西陲有一湖,名射阳湖,历史上是苏中、苏北著名的大湖。宋范仲淹《射阳湖》诗云:“渺渺指平湖,烟波极望初。纵横皆钓者,何处得嘉鱼。”清《盐城县志》亦记载,“射阳湖所从来久远矣,湖最深且阔……”。黄河夺淮后带入大量泥沙,射阳湖遂逐渐淤塞,湖面萎缩,演变成许多大小湖泊荡地。射阳湖腹部,绵延湖荡之中,有九条河道从四面八方交汇于一处,形成一个千余亩的众河之口,河口中间有两个毗连的滩涂岛,形成“九龙戏珠”的壮丽景观,这便是名闻遐迩的九龙口。

 

  九龙口得名久远,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厓山海战中,南宋残余军队为元军所败,丞相陆秀夫负帝沉海,官员、士兵、百姓10万余人随之投海殉难,宁死不降,与国同休。在陆秀夫的家乡,百姓遍设祠堂进行祭拜,湖荡之中的百姓以水代海,在河口小岛上修建龙祠,在水面上搭造龙台,乞求水神龙王护佑投海英烈身后安宁,不受水族侵扰。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众河之口遂改名为九龙口,一直流传至今。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美丽传奇的九龙口在人们眼中还是一片普通的芦苇荡,多见芦花少见人,是四县交界的荒凉所在。这些水面荒滩除了能够提供水产、芦柴,恐怕最好的用途就是留待围垦成良田吧。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生产粮食是上至党委政府,下至普通群众最为关心的工作。这么一大片肥沃的芦苇荡,围垦自然是避不开的话题。支持的论据有很多,开垦良田多产粮食是首要目的;有人认为芦荡是蝗虫的老巢,平整芦荡可以消灭蝗灾;还有干群提出芦荡边设立的瞭望台、派出所,就是为了防止台湾空投特务藏身隐匿,如果围垦掉芦荡,这事就不存在了,还能为国家节省一笔人力和财力哩!那个年代,九龙口芦荡周边围垦之风盛行,就本县而言,已有多个零星分散芦荡被围垦改造成农田。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县农科所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因为工作需要,我于1973年和1978年两次到当地考察土壤、水质和气候环境,指导农民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对新开垦的湖荡农田进行土质检测,指导农民改良土壤,也是我的工作之一。相隔五年再看九龙口,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令人唏嘘不已。对于围垦荡区,我虽然说不上什么大道理反驳,毕竟那时候可没有什么保护自然资源一说,填饱肚子才是硬道理,但是心里觉得怪可惜的,这是一片多么迷人的湿地景观,这是一个多么理想的生物资源宝库!九龙口,再过几年就真的只是一个地名了!

 

  值得庆幸的是,围垦活动遭到了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强烈反对。水利部门经调查研究,多次反映要求停止围垦。九龙口芦荡地处射阳湖腹部,有着十分重要的蓄洪作用,如果放任围垦,一旦遭遇洪水,后果不堪设想。县内有远见的专家学者们也呼吁,九龙口拥有完好无缺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全县最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宝地,围荡造田等于是丢掉西瓜去捡芝麻。1981年上任的县长魏福宝是一位非常有魄力的女干部,她在听取相关汇报后,多次到蒋营乡(今九龙口镇)实地调研,果断布置,遏制了多年来的围垦之风。或许是九龙口美丽的自然风光,又或是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令这位刚到任的女县长动了心,萌生了保护九龙口原始生态风光、建设休闲疗养旅游景点的设想。

 

  开发旅游资源的首要前提是进行保护,在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情况下更要做好保护工作。19834月,县里决定对九龙口进行一次自然科学考察,调查了解详细情况,时任副县长的黄务涛接受了这项任务。对九龙口进行科学考察,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九龙口水生、半水生、陆生的野生植物繁多,需要采集标本进行分类,我因此参与其中。黄县长当时分管农业并兼任县农科所所长,对我县农业发展有着杰出贡献,杂交水稻“三苗配三茬”技术便是在他带领下完成的,是我县农业领域的科研成果之一。有这么一位懂行的副县长领导,科学考察圆满完成,我们对九龙口河道水域、芦荡面积、主要动植物做了初步调查,了解自然条件状况,绘制了九龙口水域地图,为今后的保护开发工作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的几年,九龙口开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1984年,为在九龙口设立保护区,为旅游开发铺路,县里决定在荡内龙珠岛上兴建一栋“龙珠楼”,作为保护、开发的基地和游客休息场所。具体由县水利局牵头,时任县水利局常务副局长颜学元具体负责。楼于19853月破土动工,19878月竣工投入使用,对外开放。现在看来,当初建设龙珠楼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通过建楼表明了县委县政府开发九龙口旅游资源的决心,为设立保护区、旅游区、蓄洪区开了绿灯,同时为核心区划好红线避免再遭围垦。198510月,县成立九龙口自然保护区,设立了专门管理办公室。

 

  真正揭开九龙口神秘面纱,彻底摸清九龙口资源家底还是1987年的事。县里为了进一步打造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决定对九龙口进行全面自然科学考察。这次考察委托县环保学会组织实施,最后聘请省、国家自然学会专家验收。19877月,我们一行10多人深入九龙口水域,对野生植物、鸟类、兽类、昆虫、水产生物、水文、水系、土壤地质、气象等多学科考察10多天,分别写成报告。我主撰的《九龙口自然资源考察初报》一文,还获得了盐城市优秀论文奖。

 

  同年8月,建湖县“九龙口”自然科学考察组组织考察验收,领导小组由7人组成,分别是省科协学会部李部长,南京林业大学韩文愈教授,省环保局大自然处杨辑处长,省农林厅林业局郑树萱副局长,刘鉴康县长,贺福林副县长、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周学银局长。省9个学会的14位专家组成专家验收组,在九龙口区域进行考察和现场验收,确认县考察的成果,并分门类举办各类讲座。领导小组根据专家们的意见,要求对九龙口自然生态环境再做些研究,县决定由我牵头继续开展“九龙口两类生态区良性循环”这一项目的研究。

 

  在当时举行的讲座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湖泊室两位学者的讲座——关于九龙口古潟湖湿地成因演变。几万年前,本县境内是一片大草原,后来被黄海吞没成为一个海湾,迟至七千年前演变成半咸半淡水湖,四千多年前变成淡水湖沼——九龙口芦荡湿地的前身。确切地说,九龙口是地质变迁后形成的一个潟湖,原始生态环境赋存完好。像九龙口这样保留下来的古潟湖遗存,地形地貌如此完好,在国内已不多见。古潟湖文化应是九龙口旅游开发的核心文化和亮点工程,这是认识理解上的深度,应当高度重视。

 

  1990924日,美国专家R·贝特(中文名巴金汉)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王远研究员一行4人考察九龙口,他事先看过我写的《江苏建湖县九龙口水域野生植物群落及其黑藻发生初报》,知道这是一片古潟湖水域。巴金汉先生一行乘坐汽艇考察,认为九龙口生态环境仍处于原始生态,保护很好。他很高兴地与我们在龙珠楼上合影,并用英文为九龙口题词:“美丽神奇的九龙口,是世界上罕见的古潟湖遗址”。

 

  九龙口初期开发至今已有三十年,我也即将步入耄耋之年,喜闻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九龙口旅游度假区,将开发九龙口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九龙口即将迎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我相信,九龙口——这颗苏北水乡明珠,一定会更加璀璨夺目。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