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九龙口与宗教文化(李世安)

发布日期:2014/7/1 8:22:27  阅读:3261  【字体:
 

 

 

九龙口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就宗教文化来说,乃源远流长。这里宗教传入之久,寺庙之盛,高僧名道之多,不仅演绎了九龙口的文化底蕴,更显示了建湖宗教的文化价值。宗教文化在九龙口历史文化宝库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龙王庙的发祥地

 

在九龙口古沙庄的宗教寺庙中,道教的龙王庙创建最早。西北乡有句俚语,叫“大不过新阳泰山寺,古不过沙庄龙王庙”。泰山寺创建于唐宋时期,有“江北第一大寺”称誉;沙庄龙王古庙当建于隋唐时期,为道教鼎盛期所建。以后里下河一带始有仿建,并逐渐延伸至江淮各地。至今,仍有道家称沙庄为龙王庙的发祥地。

 

九龙口地处苏北下河腹部,是古湖演变后形成的射阳湖的一部分,这里湖荡相连,地势低洼,俗称“锅底洼”。建湖与兴化、溱潼是里下河地区有名的三大洼地,其“锅底”部分就在射阳湖九龙口一带。历史上每逢汛期,这里就成了沉陷区;就是不遇汛期,若上游有横水过境,也会带来恶性水患。古代,过了泾(进)口,就是大海。沙庄位于射阳湖东西南北荡中,是“水乡泽国”,九龙口被说成是所谓龙王水晶宫。不知是多少年前,人们听了一位卜卦的江湖术士话,在沙庄西边九龙口的小滩涂岛上建起龙王庙,寄望龙王祈丰禳灾,造福一方。从此,龙王庙便成为众多民众的精神家园。

 

岁月沧桑,寺庙也有轮回。抗战前的沙庄龙王庙是清康熙十六年(1677)复建的产物,四合头,外包厢,临水达湖,雅致而大气。这里天水一色,梵呗相闻,既是庄严清静道场,也是怡人旅游佳境,素有“万水包一庙,一庙镇万水。”之称。龙王庙面对九龙(河)汇合口,人们又称此庙为九龙寺(后改名为九龙禅寺),清嘉庆年间(17961821),为忌河口冲气,相信风水的人,便在庙前植了一株皂角树,以正压邪。以后人们注视到,不管发多大水,龙王庙所在的滩涂岛,包括庙西南的大滩涂岛,从没有一次被淹过,它似乎是一个浮体,能随着水面上下浮动,所以又有“不沉岛”之称。从此,人们对龙王庙更加崇拜。每逢四时八节都办龙王会,且有“龙王出宫”的拜龙仪式,于是有了舞龙活动。渔民、柴民出身的九龙口人,不但有膂力,而且有智慧,舞起龙来特别精彩。古沙庄中间有一条夹河,河面上架有木结构的东昇桥、中桥、西沉桥三道桥梁,桥的两侧是红漆花栏杆,上边有八角飞檐桥楼,角端都配有戏水彩龙,彩龙嘴内含有一钩,到了节日就挂上大红灯笼,煞是壮观。九龙口人舞龙都是十八节长龙,每次舞龙都要穿过高台,盘龙过桥,动作优美、惊险。精湛的舞龙技艺,彰显九龙口人龙的精神。舞龙既娱龙又娱人,成为沙庄民众主要的文化活动。过春节时,门两侧得挂龙钱串,要玩苍龙,送钱龙。正月十五闹元宵,舞龙灯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节目;二月二,龙抬头,过龙节,还要“打水平”,抬着“大刚老爷”到龙王庙投文,预测水势;三月三,放龙筝;五月端舞节,包粽子,划龙船,赛龙舟;六月六,晒龙袍,做龙会;七月十五放龙(河)灯,为龙王做水陆法会。每遇自然灾害,都要到龙王庙求龙王,祈祷龙王消灾赐福。九龙口一带渔民、柴民长期以来下湖前有拜奉龙王的信仰,并引为诸多民俗禁忌。龙王成为荡区人保佑平安、风调雨顺的护法神,故龙王庙自建成后常年香火盛旺,朝拜者络绎不绝。过去,从沙庄走出去的道士、僧人,往往在龙王大祭时都得赶回祖庭参加祭祀,甚至附近的龙王庙道僧也前来朝拜发祥地。

 

1940年春,侵华日寇在安丰五叉河向沙庄开炮,庄上房屋多半被炸毁,还炸死几名无辜村民。好端端的龙王古庙,也化为乌有,仅幸存庙前那株伤痕累累的皂角树。如今这株皂角树已有200多年历史,在沙庄人的精心呵护下,苍劲葱翠,生机勃发。皂角树经历了龙王庙的大劫难,也见证了日寇侵华的滔天罪行。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在古庙旧址上又建了几间供佛厢房,亦称“九龙寺”。2002年,九龙寺被县政府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令人欣慰的是,新近为丰富九龙口旅游区文化内涵,正在积极筹备重建九龙禅寺,将再现当年“佛乡”风貌。

 

名不虚传的“佛乡”

 

旧时沙庄,聚集了五座颇具规模的寺庙,还不包括庄前庄后的土地庙和几家大姓的家庙。在古沙庄的景观中,寺庙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寺庙依湖傍水,有的毗邻相接,有的隔河相望,水韵禅声,自成景观,享有“佛乡”之称。

 

古沙庄的五庙,除了龙王庙(后称九龙寺)外,还有都天庙、观音庵、贞节堂、文昌宫。这五座庙概括了儒释道三教,也体现了宗教的包容性。在佛教传入之前,沙庄本土道教即已存在。由于地方僧人发展佛教文化,儒、释、道三教得以并驾齐驱,形成了本土宗教。据传,都天庙建于唐朝,为纪念唐代武进士张询而建。庙址在沙庄东首,有两进两厢,大殿是明三暗五(间),高大宽敞,主祭阴齐王(即张询);中殿供奉都天菩萨和四大金刚,厢房设有都天奶奶寝室。民间传说,都天奶奶是都天老爷的“贤内助”,襄助都天做好事,又为其把关拒受贿款,所以也配祈都天奶奶。清光绪《盐城县志·坛庙》栏有专门记载,沙庄都天庙为盐邑六座都天庙之一,其楼堂殿宇气势巍峨,大殿脊上宝葫芦有一人多高,完全可以与其它名寺媲美。庙内有数十名道僧,每天都有两三台法会,佛事兴旺。都天庙又是荡区社火活动中心,其中以每年五月十八都天庙庙会规模最大。每次出会都有伴朝銮驾、皇亭大轿、金瓜月斧、旗伞执事……组成了一支彩色的长流,既出灯,又表演各种文娱杂耍。灯光火烛,恍如白昼;吹弹歌舞,几成不夜。抗战时期,都天庙主建筑被毁,庙会随之停止。19506月,为配合剿匪斗争,以沙庄为中心,成立盐泰荡区公安分局,分局就驻在都天庙残存的厢房内,管辖南至兴化沙沟、北至阜宁、西至淮安、东至建湖四县范围内的荡区。都天庙南边是戏楼,整个建筑有四丈多高,其中戏台高达丈余,建筑式样就像上海城隍庙,很典雅。戏台前面竖有一对几丈高的大旗桥,每逢演戏或会期,即扯上黄旗作标志,昭示四乡八镇的人前来观看。台前大广场,据说不管有多少人都站不满。观音庵位于庄西南,是个二僧庵,四合院,正殿供奉观音佛像,匾为“慈航普渡”,朝南正殿供奉千手千脚观世音菩萨,楼匾四字乃“紫竹露山”。旧时,荡区崇仰观世音的信众特别多,有“家家弥陀佛,处处观世音”现象。“文革”期间,观音庵被“工宣队”拆除。贞节堂坐落在沙庄中间,有七、八人在此常住修持。贞节堂也有十多间房子,土改斗争时被分给附近老百姓。

 

文昌宫与都天庙毗邻,名为道教,实为儒教,为旧时射阳湖地区文人聚会之所。一进三堂,有前殿、中殿、大殿。前殿外有四层楼,飞檐高脊,雕栏朱扉,气象非凡。有100多亩庙田,道士十几人。文昌星是我国神话中主宰科星的星宿,为旧时读书人所崇祀。清嘉庆六年(1801),把祭祀文昌星作为定制,制定每年二月初三和八月吉日为祭祀日,地方官绅和文土都得如期前往行礼如仪,认为祭祀文昌可使地方文运昌盛。清末废科举倡新学,文昌宫被改为学校。据清光绪《盐城县志·坛庙》栏记载:“沙庄的文昌宫,为盐城全邑九座文昌宫之一,可见儒风之盛。”早在汉代,古射阳湖畔就出了“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陈琳,字孔璋,文雄海外,尤以章、表、书、记见称,是文垂千史的汉末文学家。建安三十三年(271)病逝,葬于九龙口湖西的射阳村。与陈琳同时的名士还有臧旻,曾任丹阳、中山、太原诸郡的太守,其子臧洪初为广陵郡太守,继任东郡太守,被当时称为“海内奇士”。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诗人刘沁区,是沙庄本土人。刘公自幼好学,最“喜颂古人诗”,后以岁贡选授铜陵(今安徽铜陵市)训导,著有《西渚诗存》、《四书疑问录》、《桑海余痛》、《淮志补遗》等书,曾与大孙庄的孙榘、沙沟镇的姜木生等宿儒结伴,在沙庄文昌宫讲学论道,蜚声文坛,后来又有姜苍水、刘有光、刘梁等,皆以文名噪江淮。其中尤以甲午举人刘梁声名最著。到了现代,沙庄又走出了盐城名士李相甫、叶海秋;走出了天博士潘泊,他早年在法国留学,抗战时期回国,任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再如美籍华人叶树滋,是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改革开放后曾多次回国访问讲学,受到国人的欢迎。其父叶宗翰系清末秀才,后因废科举,未及再试,但诗词造诣颇深,是盐城西北乡的饱学之士。他们都是生于斯、长于斯,都是九龙口的一代名人。

 

从这里走出去的名僧

 

九龙口沙庄的寺庙历史上出过不少名僧。清末民初,著名高僧静波法师,曾在九龙寺任过住持,一改道教九龙寺为佛教九龙禅寺。静波法师,法号清海,清同治四年(1865)出生于湖垛,幼年随祖母从佛,后落发于建阳西方庵(今酺神殿),20岁至宝华山受其足戒,遂赴镇江金山寺参学研习。清光绪十七年(1891),任天宁寺知客,因其才智卓越,被清凉寺润田老和尚器重。礼请其任清凉寺方丈,兼任沙庄九龙禅寺住持。光绪二十年(1894)至三十年(1904),静波法师在常州重建清凉寺,募得善款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法堂、禅堂、法融堂、海镜堂、大悲楼、荷花厅等殿堂,楼阁300余间,寺内建筑呈“回“字形结构,为当时全国禅林所罕见。其藏经楼七开间三间,高25米,为供奉龙藏、阅读经卷、研习佛法、受戒登坛,学习佛教礼仪之场所。同时,还资助故乡发展祖庭建阳西方庵、湖垛三教庵、沙庄九龙寺。其时,法师名传朝野,曾被慈禧召见。民国元年(1912),静波法师被推选至中华佛教总会任职,初为副会长,不久升任会长,兼任西藏班禅驻京代表。抗战爆发后,因年老引退,任无锡南禅寺住持。民国二十八年(1939)于上海牛庄路清凉寓所圆寂,安葬于宜兴磬山,终年 75岁。抗战前,新阳泰山寺出家的真文法师、德林法师,都在沙庄寺庙任过监院、住持,后来分别出任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和扬州高旻寺住持,成为一代高僧。沙庄寺庙曾多次举办讲经会,探讨佛学理论。邻村的罗汉院,是苏北一带专修净土的著名道场,其住持宏台老和尚与江南名僧印光齐名,有“南印光、北宏台”之称。法师在创立苏北净土社时,被多次聘请来沙庄观音庵、文昌宫讲经,其高徒茗山法师(生前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亦随同前往,参与辅导,带出了一批名僧,有的到美国、日本、新加坡以及港台地区,弘法海外,在台湾弥勒内院任住持的宽裕法师和任日本中华全国佛教总会会长的了善(能果)法师,他们已成为海外名僧。改革开放后,曾多次回国参观访问,支持发展家乡佛教事业,受到故乡人民的欢迎。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