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口之河(李世安)
九龙口水域是古射阳湖的一部分。据史书记载,明中期以前这里还是水波浩翰,俨然一片汪洋。后因黄河夺淮,湖身逐渐被湮没,九条入湖泾流渐长而明显,至黄淮水势平稳后,终成“九龙”之奇观。“九龙口”因地处九条河道汇合处而得名。其九河之名,缘于上下游进出口的河流名称而沿之。
九龙口所在的射阳湖,古为巨寝。旧时淮阳七州县诸水皆汇于射阳湖,并由此入海。射阳湖演变为九龙口湿地后,对养殖、灌溉、旅游经济发展仍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上游有7条进水河,即涧河、溪河、莫河、林上河、钱沟河、安丰河、新舍河。下游两条出水河,即蚬河、城河。都是人工开挖的,都经历过多次整治,甚至几易其名。就以涧河为例,涧河原名邗沟。邗沟又称邗江、韩江、邗溟沟,发源于今扬州市区北郊,是沟通淮扬之间的主要水运通道,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春秋时,吴王夫差北上伐齐,欲称霸中国,当时就是经过邗沟渡军北上与齐国交战的。据《左传》载:春秋“(鲁)哀公九年秋(即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晋人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云;“(吴)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未口。入淮,通粮道也,今广陵邗江是。”又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未口入淮。”这就是史书上记载射阳湖时所云“南通邗沟而达于江,西北至未口(淮安城区西北郊)而达于淮”。据《中国地名词典》云,今流经九龙口的涧河,即为古邗沟北段,又名菊花沟,明洪武三年(1370)重浚,俗称柴米河,后淤塞。明万历三年(1575)复开,改称涧河。至今仍为九龙口上游来水主要河道。溪河有两条,一为头溪河,一为大溪河。头溪河源出山阳之运河,经韭菜庄、蒋桥入射阳湖九龙口地域。清光绪《淮安府志》:“十洞归溪”,即里运河东堤十涵洞引水溪河,头溪河是其中之一。大溪河古称南溪河,相传为古邗沟一段,即夹耶,西起宝应黄浦镇,穿越射阳镇,汇入蔷薇河。今大溪河上游区域,已于1990年前后垦为渔业养殖区。其它5条进水河都是以其源头或流向地命名的。
下游出水口的两条河:蚬河古称蚬沟,由九龙口分荡水东流,经蔷薇河,东入太绪沟。旧时蚬沟与海水相通,因有“卤水倒灌”,盛产蚬子,故称“蚬河”(沟)。城河是九龙口水系通向古收城的一脉,谓之“城河”。收城(成)是个古老的城池地名,曾被誉为盐城历史上的“首城”。这里文化遗存丰厚,有人说汉代在此建过盐渎县城,也有人说隋末在此建过东海郡属下的侨县城堡,有“东海王司马彦璋墓,”根据墓砖文字显示,距今已有1600年左右。有城池就有城河,城河之名久远矣。进水的7条河承泄上游来水,由下游蚬河、城河出水并汇集县域西部雨水,再经黄沙港及射阳湖入海。这两条出水河,与荡区老百姓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是进入内荡取鱼、割柴必经之船道。大集体时期,开展大积自然肥运动,上千条农船汇聚九龙口,挑灯夜战,大战沙村荡,那罱泥、划渣、搅水草的争先恐后场面,十分壮观。人们常说建湖沿荡地区的大米好吃,原因就是有机肥施的多、化肥用的少。
九龙口的河,美丽而神奇。美就美在原生态上,奇就奇在非人工疏浚,而是大自然的造化,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出来的奇迹。河与荡平行,两岸没有圩堤,看不到人工开挖的痕迹。仿佛九条玉龙盘旋在无边无垠的绿色地毯上,呈车辐状从小岛脚下射向各方。这九河一岛构成了“九龙戏珠”图景,实属绝妙、罕见!九龙口的水,没有污染,经过水生作物的过滤,水质纯净透明,清澈见底。县政府已在城河下游的戛粮河口为县城建立了第二取水口水源地。水绿交融的九龙口,已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生态旅游目的地”。九龙口的河,不仅点缀了九龙口的风景,更是荡区的水系脉络,惠及城乡居民。九龙口有副对联写得好:“得九天之灵气,风光别致;受射水之养育,物产丰盈”。难怪景区导游说“九龙口九条河是‘九龙化身’,有灵气”。
- 上一篇文章: 风雨北当典(彭淑玲)
- 下一篇文章: 人生的一面镜子(冰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