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新戏在上冈(夏瑞庭)

发布日期:2015/11/22 14:56:36  阅读:1572  【字体:
 

 

现在上演的现代戏,过去称之为新戏,又叫文明戏,二十年代初,盛行于江南大城市。1927年春,军阀孙传芳败兵沿通榆线北撤,到处封船、抓侠、抢劫,百姓深受其害。同年夏,北伐军进驻上冈镇以后,便在大纲公司(今上冈粮库旧址)组织演文明戏,宣传北伐。其中有的剧目,很能激发与鼓舞观众。如《打倒列强》这出戏唱道:“打倒列强……,除军阀……,革命尚未成功……,齐奋斗……!”演出一结束,台上台下就纷纷高呼:“欢迎北伐军!”、“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打倒土豪劣绅!”、“扶助农工!、“欢庆北伐胜利!”。

 

当时上冈的文明戏剧团是由原上冈商会会长邓汉城等组织的。主要成员有:沈守静(女,她家大门口墙上钉有中国红十字会的搪瓷牌子,住今上冈中学西北角,她守寡时带头剪发,举着旗子随人流高呼:  “打倒军阀!、“欢迎北伐军!”)、徐翼璜(又名徐镇北)、夏作非(又名夏雨功)和上冈小学部分师生等十多人,基本都是搞教育工作的。他们扮演的角色,有的穿长衫马褂或曲襟马夹、皮鞋,戴礼帽、眼镜,挂怀表,手持文明棍;有的穿西装,扎领带,戴拿破仑帽子,妇女有的剪发,上装倒袖(后又称箭袖),下装中半裙等。一般都在下午演出,开场先上演古装戏,继而便是文明戏。文明戏在正戏开演之前,又先有一场小戏,象幽默小品,让观众在笑声中受到教育。演员有临场发挥的本领,他们只知大致的情节,没有固定的台词,随机应变,碰到对话,对答如流,结合时事,大发议论,博得满堂喝彩。正戏上演,非常讲究内容与情节,唱做结合,动静有致,雅俗共赏。虽然道具简陋,但很能吸引观众。当时,没有扩音设备,观众喜欢闲谈,演员如是个好嗓门,下面一听,则鸦雀无声。道白是一口“官话”,不过还不象今天讲的标准普通话这么上规矩。不管大戏,小戏,演员在演出时都很认真。上冈这个古镇,过去虽有剧院,但都是演的古戏。广大观众一下看到演新戏,真是大开眼界,耳目一新。茶余饭后,街头巷尾,新戏即成为人们言谈的主要话题。

 

后来,上冈中、小学爱好文艺的师生,成了文明戏舞台的主要力量。在上冈小学、上冈中学,每逢应届生毕业,都举行一次同乐会,演文明戏。演出内容,按不同年月而有所变化,他们大都先在学校演出,然后到社会上公演。从1927年至1931年,每逢元旦,上冈小学都要举行一次内容丰富的联欢晚会,先后曾演过《寒夜曲》、《苏武牧羊》,《木兰从军》,《麻雀和小孩》、《明月之夜》、《葡萄仙子》等歌舞剧,舞台设在学校的礼堂,市民观众甚多。1931年举行过一次军民联欢晚会,舞台设在上冈商会门前,十分热闹,同学仇春江表演说书,题目是《马玉仁三打上冈》,由于演得精彩,所以博得观众热烈掌声。

 

战争年代,文明戏对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抗日战争期间,上冈镇在外地深造的青年陈宗泽、赵敬之、唐小什和孙嘉时、韩钟、周赓、皋学炳等利用暑假回冈之机组织青年抗日救亡服务团,他们和镇上年龄较大的青年学生,根据抗日形势需要,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们自编自演活报剧,在上冈角头街上演《放下你的鞭子》,还于上冈启新大戏院、南街、新兴场公署等处演出文明戏《汉奸自醒》、《打回老家去》、《九·一八》、《保卫黄河》,《打垮韩德勤》等,造成了较大影响,颇受群众欢迎,有力地鼓舞了有志青年的抗日士气。

 

解放战争时期,上冈小学的教师和地方干部张秀春(上冈镇妇女主任)、戴荣芳等参加了区政府组成的战时工作队。他们为了开展对敌斗争,迎接主力反攻,经常到各村化装演出《白毛女》、《铁骨头》、  《王贵与李香香》、《渔滨河边》、《照减不误》、《福贵》、《刘桂英是朵大红花》等戏剧,积极开展文艺宣传活动。上冈小学还派出教师协助镇上办业余剧团,成员从各行业有文艺特长的人中选出,有吴长友、侯维祖、沈国章,刘士俊、魏崇喜、徐万鹏、仲岚凤、孙启凤、董正玉等人,最多时达四、五十人。为加强领导,由副镇长兼团长,陆家璋负责道具的借用和保管。他(她)们本着“业余、自编、节约”的精神,在沧浪池北边(今女浴室)排演,于泰山院演出《嫁衣恨》、《血泪仇》、《三上轿》、《小二黑结婚》等。1948年以后,县内凡开活动分子大会或三干会,都调上冈业余剧团演戏。有一次调剧团,在建湖北大庵(今人民剧场旧址)演《刘胡兰》,受到与会同志的一致好评,结束后,县长陆逵代表县委、县政府奖励他们七百斤大米,一套大幕。

 

渡江战役胜利后,新戏在上冈又有了新意和新的内容。冈小师生不仅在学校排演了新的剧目,并协同上冈镇在纪念节日或重大活动时,组织群众游行队伍,队伍中有工人、学生、市民,还有腰鼓队、花棍队等。他们在行进中跳舞,唱歌、打腰鼓,磕花棍,不断振臂高呼“打倒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在路边观看游行的人,同游行队伍一起唱歌,一起欢呼。“解放区的天是明朗朗的天”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录自《建湖文史选辑》(第三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