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1991年建湖抗洪追忆(王学言)

发布日期:2016/4/23 15:49:28  阅读:6573  【字体:
 

 

1991年夏天,6月中旬到7月下旬,建湖连降暴雨,全县18个乡镇降雨量均超过600毫米,尤其是769时至次日5时,连续20小时,降雨量达137.1毫米,水位超历史。恒济乡水位高达3.38,沿河乡21个村决堤并全部被淹,建湖成为全省十个重灾区之一。笔者作为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当年曾亲身经历建湖抗洪斗争的全过程。

沿河溃坝 全乡21个村顿成泽国

199176下午,因连日暴雨,笔者随时任水利农机局党委副书记单咸斌冒雨乘坐一辆吉普车去恒济上游查看汛情。回程的路上,暴雨如注,吉普车在泥泞中艰难前行。车到西塘河沿河大桥时,只听人声鼎沸,塘河东岸(沿河乡)有人大声呼喊“倒坝了”,又见附近群众纷纷冒雨疏散转移。单咸斌作为水利农机主管部门的领导,深感责任重大,立即停车,带领我们步行过桥来到东岸,只见大水直泻而下,无情地吞噬着农田、村庄。这时,单咸斌大声喊:“我是党员,大家跟我来!”话音未落,他一头冲进洪水的漩涡。乡、村干部和群众约五六十人相继跳入洪流之中,试图用人墙挡住洪水,保卫家园。有的群众扛来门板、木棍、草包和棉被等。单咸斌等人与洪水奋力抗争,但终因水势过猛,内外圩水位落差太大,不多会,门板等物就被冲走了。他们在水中拼搏了两个多小时,都因体力不支先后上岸,无情的天公仍下着滂沱大雨,靠近决口不远处的土墙草屋,全都浸泡在大水之中,最后轰然倒塌,住户们幸亏是撤离迅速,才幸免于难。

天色渐晚,我们涉水来到距溃坝处约一公里的沿河乡政府,这里已经是“大水冲倒了龙王庙”,一片汪洋,乡机关全体人员早已奔赴各村庄组织群众转移、抢险和抗灾。

三个小时不到,沿河全乡21个村农田被淹,道路中断,房屋倒塌,牲畜死亡,学校进水,课桌漂浮在教室里。这时,穿着雨衣的县委书记王智新来了,女县长袁世珠来了,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肖兰英也来了……这天,他们彻夜未眠,和乡政府的同志一起,挨门逐户检查了解灾情,安抚百姓,连夜将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在自强村,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爷抓住女县长袁世珠的手泣不成声。蒿仑村一位五保老人告诉县委书记王智新,他的全部家当已被无情的洪水冲走。王智新紧紧抓住老人的手说:“有党在,您老人家就放心,我们风雨同舟,一定能战胜灾情!我们就是您的儿女,会帮助您老人家度过难关!”王智新的话感动了所有在场的干部和群众。

其实,在建湖县,遭灾的并非沿河一家,全县其他镇村都在严防死守,即使如此,险情仍然频频而发。恒济乡党委书记吴建胜和水利站长潘有广带领大家三天三夜防守在抗洪圩堤,抢险在暴雨之中。颜单镇近万亩良田,已成一片汪洋。钟庄告急、庆丰告急、建阳告急、荡中告急、高作告急……,灾讯不断通过对讲机、电话传递到县抗洪抢险指挥部。指挥部里彻夜灯光通明,县委、县政府领导们一颗颗紧紧绷着的心,时刻关注着广大人民群众,他们与受灾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决心与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抗争到底,谱写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抗洪之歌。

一部灾情专题片 感动省长陈焕友

灾情发生后,笔者和县电视台的刘学爽(时任新闻部主任,现已退休)、组织部的张连甲(时任专职组织员,现已退休)跑遍了全县各乡镇,拍摄洪水泛滥的电视专题片,每天不论早晚,哪里灾情严重就出现在哪里。当时全县只有一台摄像机,我们三人按照指挥部的要求,马不停蹄紧张工作。经过一周努力,一部长达三十多分钟的电视介绍片《洪水在建湖泛滥》初步制成,经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提出修改意见,删减增加了部分镜头,终于定稿。是年716日,时任县政协主席的陈金鹏、水利农机局长刘文祥肩负着全县人民的重托,专程赴南京向省委、省政府汇报,陈金鹏一行到南京时,已是深夜11点多钟。因省领导都在抗洪一线,很少回省城,陈金鹏便打电话给曾经在建湖担任过县长、其时已调南京市工作的魏福宝,请她帮忙引见省领导,可电话无人接听。陈金鹏无法入眠,凌晨3点再次拨打电话,仍无人接听。直到凌晨4点,他才与刚从国外回来的魏福宝通上电话。当陈金鹏说明原委后,这位建湖人称 “魏青天”的女县长同样心急如焚,连夜多方联系周旋。天一亮,她又骑自行车到华东饭店向陈金鹏详细了解建湖灾情。当天,陈焕友省长和凌启鸿副省长终于赶回南京,立即召集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听取建湖县灾情汇报,观看电视专题片《洪水在建湖泛滥》。听看完毕,省领导和部门领导心情十分沉重。没过多久,陈焕友省长就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亲临建湖调查灾情。省长的到来,不仅增强了全县上下抗御洪涝灾害的勇气和决心,更引起社会各界和上级政府对建湖的支持和关注。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陈金鹏已成为耄耋老人,但每当提及1991年抗洪赢得社会各界的巨大支持和省领导的高度重视时,深有感触地说:“所有这些,都亏了那部《洪水在建湖泛滥》的电视专题片和老县长魏福宝的赤忱相助啊!”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对于1991年夏季的洪灾,无论是群众还是干部都感到措手不及。雨量之大,水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都是百年罕见的。当时水利投入欠帐太多,水利设施十分薄弱,全县处处有灾情,18个乡镇全面告急。711日雨停之后,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抗洪排涝,但由于油料供给不足,供电也时断时续,机泵动力严重缺乏,一时根本无法将洪水排出圩外。县委、县政府通过广播发出告全县人民书,动员社会各界、妇孺老幼全面开展抗洪排涝斗争。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城市居民都被组织起来,自带干粮和刮水工具,到灾情最为严重的沿河乡刮水排涝。全县上下,先后有56千人从清晨起,一直刮到下午五六点钟才回家。连续刮了34天,但因圩堤渗漏严重,故而收效甚微,但人们的热情却丝毫未减。直到七月下旬,大水才慢慢退去。当年沿河乡田间作物全部绝收,其他乡镇减产50%左右,加上房屋倒塌、企业停产、商店关门、交通中断、桥梁和水利设施等毁损严重,全县经济损失近20个亿。山东、安徽、浙江、上海等周边省市及20多个县的部门纷纷支援建湖,送来粮食、煤炭、衣物等,显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崇高风尚,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特别是江苏省直部门的政策性支持,对帮助建湖人民度过难关,起到了重大作用。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