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水乡诗苑绽奇葩——建湖县芦沟镇成功创建“全国诗词之乡”

(季如华 徐国茂 季如锦)

发布日期:2016/4/25 15:50:11  阅读:3426  【字体:
 

 

 吟诗填词——这门历来被视为既神奇又深奥、只有文人墨客才能涉足的文学艺术活动,在建湖县芦沟镇所辖7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恰似“旧时王谢堂前燕”,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2009年,这个镇首先荣膺“江苏省诗词之乡”称号。2010年,又被中华诗词学会命名为“全国诗词之乡”,是目前盐城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成为水乡诗苑一朵绚丽的奇葩。

人文底蕴露芳容

 芦沟镇,原称芦沟乡,因横穿境内的芦沟河而得名,地处建湖县城东南、盐城市区正西,与盐都县龙冈镇毗邻。全镇13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4.48万人口。这个镇是人杰地灵、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革命老区,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文人雅士、学者名流,如凌苍山、凌寿民、肖鸿恩、肖淑恩、陈缄三、陈润昌等。他们的诗词歌赋,曾为激励人们斗志、争取民族解放、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1938年,该镇大崔庄进步青年崔津曾创办宣传抗日的《伟声》杂志。1941年,新四军在该镇境内组建了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并在芦沟禅寺举办抗大、鲁艺、新安旅行团1000多名师生参加的中学生夏令营活动,以诗歌演唱等形式传播革命真理;冯定、薛暮桥、谢云辉、贺绿汀、许晴等大师都曾到此讲课。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该镇的地方艺人编写了大量歌颂共产党和民主政权的革命诗歌,并在群众中广为传唱,为全中国的解放鼓劲加油。新中国成立后,该镇的诗词创作和吟唱活动一直绵延不断,有“建湖文坛,诗盛东南”之誉。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芦沟镇余士林、田云飞、冯仰之等离退休老同志和一些诗词爱好者自发聚集,研究诗词,交流新作,并自费油印一些诗词小册子,形成诗社、诗刊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吟唱队伍越来越大,诗词作品越来越多。19953月,该镇经建湖艺文社批准,成立了全市首家民间诗词组织——建湖艺文社蒹笳诗社,同时创办了全省第一家镇级诗词刊物《蒹笳诗声》。主要创办人余士林任社长兼主编。蒹指南方尚未长穗的芦苇,其管可用来吹奏,暗指芦沟;笳则是北方的一种民族乐器,隐喻乡土文学。以蒹笳冠名,意在突出诗社的基层性和民间性以及作品的乡土气息。至此,该镇的群众性诗词活动逐步兴盛,上至八十多岁老者,下至十多岁的中小学生,全镇诗词爱好者上千人,其中经常参加诗词写作、吟唱活动的就有一百二十多人,连周边县镇和芦沟籍在外地工作的一些诗词爱好者也被吸引过来。全镇所有村(居)、社区、单位、学校,都有诗词爱好者在读诗、赏诗、写诗、吟诗。群众性的诗词创作活动,已成为该镇颇具特色的民间文化项目。

“陌上坊间巧剪裁,扬清激浊畅吟怀。芸编绝唱翩翩至,笔阵心潮滚滚来。”诗人们以诗言志,以诗抒情。其作品既有现实主义题材,也有浪漫主义诗风;既有传统格律诗词曲赋,也有新体自由诗歌;既有名诗赏析,也有诗论文章;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统观芦沟镇的群众性诗词创作,真可谓激浊扬清、歌讽兼备,引导人们“思想崇大雅,精神尚文明”,时时传导出强大的正能量。

园丁吐哺育诗蕾

芦沟镇几任党政主要领导都甘当园丁,辛勤培育,对诗词之乡建设工作,亲自会办研究,亲自检查指导,亲自化解难题,亲自参与活动。为使诗词文化活动正常化、持久化,该镇专门制定了工作计划,每年按季活动四次,开展诗词知识学习、创作、交流、吟唱和朗诵。经常组织诗词爱好者到工厂、农村采风;到中小学举办诗词讲座;接受县城和兄弟乡镇的邀请参与采风和写作。为使诗词创作由业余爱好向服务经济发展转变,诗社不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编印诗词基础知识小册子,进行诗词创作知识的辅导和教育,并定期出版《蒹笳诗声》季刊,专题编撰《蒹笳系列丛书》,与县委宣传部共建《西塘论坛》、“蒹笳学堂”,积极为群众性诗词写作和吟唱推波助澜。

众人齐心,其利断金。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和带头,诗社、诗刊的积极努力,全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诗词创作和服务经济的新高潮。乡土诗人们坚持“双百”、“二为”方针,“唱祖国雄风,歌家乡巨变”,从港澳回归到伟人业绩,从三峡移民到抗洪救灾,从经济工作到百姓生活,从神舟飞天到奥运举办,从企业风貌到田园风光,从国计民生到风土人情、从凡人新事到见闻感悟,无所不写、无所不吟。每遇新婚、祝寿、乔迁、入学,人们都习惯以写诗填词贺之,一些陈规陋习逐步被这股新风所代替,诗词文化已经融入了群众的生产、工作和生活。诗词吟唱者与全国十多个省市诗社、诗友正常交流。全国著名诗词大家丁芒先生与该镇诸多诗人有较密切的唱酬往来。乡土诗人蜚声中外,海内外诗词刊物都正常向该镇诗人约稿。他们的作品,在海内外发表已逾千首,刊登于《人民日报》、《中华诗词》、《江海诗词》、《乐天诗刊》等十多家报刊和《当代诗人歌颂周总理》、《当代爱国诗词选》等几十种诗词专集。20143月,泰国《中华时报》专刊发表该镇18位作者的作品。关于该镇诗词活动的开展情况,《中华诗词》、《新华日报》、《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建湖报》都有专题报道,并入选《中华诗词十五年年鉴》和《中国诗词艺术家大词典》。有多人被载入全国各种诗词类词典和名人录。现任诗社社长、诗刊主编朱耀超被建湖县老年大学聘为诗词班教员,在更大范围内为弘扬诗词文化奉献余热。该镇的裴刘小学被评为江苏省诗教先进单位,该校编印了三本校园诗词专集,第一本《小学生诗歌一百首》由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先生亲自题写了书名。

群众性诗词活动有声有色,风生水起,为诗词之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芦沟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致使该镇被建湖县授予“特色文化乡镇”称号,被市、县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乡镇”,连续多年获年度目标任务绩效考核综合奖。

创建梦圆耀梓桑

“高举吟旌弘国粹,与时俱进唱文明”。为响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号召,提高全镇文化软实力,建设高品位的文化大镇,自2008年起在全镇范围内全面开展了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活动,正式走上了创建“全国诗词之乡”的征程。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宣传委员为副组长,教育、文广和蒹笳诗社等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并且对照“全国诗词之乡”的标准,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创建计划与实施方案。

广泛宣传发动,召开全镇“创建活动动员大会”,并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具体要求,统一思想,协调各块,形成合力。

夯实创建基础,按照“六进”(诗词活动进农村、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要求,积极开展诗词基础知识培训、组织采风和现场创作,举办诗词吟唱大赛,推动诗词活动向纵深发展。

扮靓诗化环境,投入近百万元,打造了人民路“诗词文化一条街”,并在文广中心以及全镇的3所中小学、16家重点企业和3个社区建立诗廊、诗栏和道旗。环境的营造和渲染,有力地造浓了诗乡的创建氛围。

强化创建提高,对照创建标准,多次组织自我检查,找出存在问题,进行补课,还多次邀请市诗词工作委员会主任徐于斌等人专程来芦沟进行创建指导和模拟验收,并按他们的指导意见完善提高。

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全镇上下共同努力,创建工作如火如荼,效果显著,诗乡频频传捷报,诗坛累累结硕果。200910月,江苏省诗词协会副会长周道中一行来芦沟镇,对诗词之乡的创建工作进行省级验收,对该镇的创建工作给予较高的评价。同年12月,江苏省诗词协会会长凌启鸿签发文件授予芦沟镇“江苏省诗词之乡”称号。芦沟中学、裴刘小学、芦沟中心小学同时被授予“江苏省诗教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初战告捷,芦沟镇又马不停蹄,向“全国诗词之乡”的目标发起了最后冲刺。经过一年的再完善、再提高,2010年底该镇顺利通过了中华诗词学会的考核验收。同年1214日,中华诗词学会发出中诗字〔2010〕第12号文件,决定授予芦沟镇“全国诗词之乡”称号。镇属裴刘小学被同时授予“全国诗教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至此,芦沟镇创建“全国诗词之乡”终于梦想成真,圆满实现。

“百载诗乡传接力,千秋佳作竞风流”。成功建成“全国诗词之乡”的芦沟人没有就此停步,而是不断巩固和发展创建成果,坚持不懈,向新的高峰攀登,提出了“培养后起诗秀,塑造著名诗人,创作精品诗词,打造百年诗乡”的更高目标,明确了推广诗词教育和发展诗词文化事业的长期任务。

诗词之乡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至2015年,累计出刊《蒹笳诗声》80期,《蒹笳系列丛书》62期;创作传统格律诗词四万余首,新体自由诗歌五千余首,蒹笳诗社拥有基本社员86人,其中13人被中华诗词学会吸收为会员,有15人成为江苏省诗词学会会员,有盐城市湖海艺文社理事3人、社员27人;全镇3所中小学校全部建成诗教特色学校和“校园诗教”金牌基地,2011年,全省“凤凰杯”首届大中小学生诗词大赛中,该镇有5名同学获奖,在2014年迎青奥第二届“凤凰杯”全省大中小学生诗词大赛中,该镇参赛作品获中学组一等奖1名,优秀奖2名,小学组二等奖2名,优秀奖2名。三所学校均获组织奖。

我们坚信:“全国诗词之乡”这朵奇葩,在芦沟水乡这片沃土上必将越开越艳,万古流芳!

在本文结束时,季如华谨赋七绝四首,贺芦沟镇荣膺“全国诗词之乡”称号兼赞蒹笳诗社:

吟鸿吐凤种诗田,铎振毫耕育有年。

演绎人间天籁曲,黄钟大吕响空前。

 

风骚引领靓诗乡,蜚誉苔岑翰墨香。

蝶板莺簧声婉约,鸾章凤律韵铿锵。

 

老区热土获殊荣,吐哺甘棠唱大风。

时代强音诗教颂,燎原薪火映天红。

 

笳音蒹管奏嘤鸣,代有才人德艺馨。

国粹承传亘古梦,芦乡百世耀吟旌。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