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的抗日群众团体(徐进)
抗日群众团体,是社会各阶层民众自愿结合、齐心抗日的组织,是抗日民主政权主要的社会支柱,是坚持敌后抗战与聚集力量的源泉,是巩固根据地最基本的条件。因此,自1940年底盐城县建立民主政权初期,西北乡境内的区、乡和集镇、学校,就建立了抗日群众团体组织。1941年9月,建阳县建立后,全县各级都先后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或重新建立起工人、农民、青年、妇女、教师、儿童等多种抗日救国联合会组织。
县工人救国联合会 首先从各集镇开始建立,入会者多数为浴业、鞋业、理发业、建筑业工人以及商店店员等。如上冈镇在1941年初,刘大谟率民运队进驻后,通过发动群众,最先成立了浴业抗日群众组织,接着鞋业、理发业等也纷纷组织起来,到同年“五一”节时,在文庙召开大会,成立14区职工抗日救国联合会,发展会员有200多人,日军侵占以后,这些救国会骨干,一部分参加了新四军主力部队,一部分转移到农村坚持斗争。
县青年救国联合会 成立大会于1942年5月7日召开,到会代表100余人,选出21名委员。郭铭、李甫青为正副主任。同时建立青年服务团,郭铭兼任团长。县青救会成立后,各区青救会组织到7月上旬,都相继成立。区青救会还在青年中组织成立青年队或青年义勇军,领导青年专门学习军事知识,武装抗日。
县教师救国联合会 于1942年5月27日成立。各区亦先后成立区教救会。全县有7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了这一组织。教师除坚持敌后教学、组织学生参加抗日宣传外,还抽出一定时间直接参加借粮、减租减息等抗日活动,有的还协助地方干部领导抗日,参加打游击,成为抗日骨干。
县妇女救国联合会 成立大会于1942年7月7日抗战5周年纪念日召开。到会代表94人,选出朱浣为会长,姜维亚、王金诚为副会长。区、乡妇救会组织,到1942年底基本建立健全,发展会员10万人。各地妇救会组织除了带领妇女进行生产活动以外,还组织她们站岗放哨、做军鞋慰问子弟兵等,从事力所能及的抗日工作。
县儿童团 1942年6月在高作北乡召开成立大会,新安旅行团派员参加。大会还向阜宁县发出了抗日竞赛挑战书。县儿童团组织建立后,各区、乡、村和学校也普遍建立了儿童团组织。参加儿童团的绝大多数是9至16岁的儿童,他们一面学文化,一面配合地方搞抗日宣传,站岗放哨,盘查行人,参加扭秧歌活动。为抗日打鬼子,保卫根据地,发挥了积极作用。
县农民抗日救国联合会 在建阳全县建立的各种抗日群众团体中,以农民抗日救国联合会最为普遍。抗战时期,农救会不仅是党领导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而且是党领导减租减息运动的直接依靠力量。1941年春,原中共盐城县委派到12、14区的民运工作队,他们的工作重点,首先是经常关心群众疾苦,帮助贫雇农解决实际困难,以提高群众参加抗战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指导农民建立农民救国联合会。建阳县建政后,县委仍以民运工作队为主要骨干,分派至区、乡,通过深入社会调查,宣传党的减租减息政策,物色与培养积极分子,一般先建立村农救会,继而成立乡农救会。1942年3~5月间,1、2、3、4、5、6、8区先后召开了千人大会,分别成立了各区农救会。在区、乡、村普遍建立农救会的基础上,4月21日,县委在长北滩召开农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县农救会,选出执行委员21人,候补执行委员5人,树海、朱佩瑚为正副会长。县、区农救会都明确专职人员驻会办公,负责对上对下联系。区农救会还协助政府负责调解群众事务纠纷。至同年8月初,县农救会会员发展到10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
全县各级农救会、商救会、青救会、妇救会、教救会以及儿童团等各种抗日群众团体,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互相配合,团结战斗,使建阳地区这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本文主要参考《水乡壮歌》一书《长缨篇》第3章第3节《建立抗日群众团体》一段。)
转自《建湖抗战往事》
- 上一篇文章: 建湖的抗日统一战线(朱明安洪锦明)
- 下一篇文章: 新四军领导人在高作(李世安 王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