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述旧时私塾(李世安)
私塾淡出历史已一个甲子有余,只有上了年纪的,也许还能知道“私塾”这个概念,多数人不甚了了。上世纪80年代,笔者曾参加县、市教育史志的编写工作,接触到这方面资料,现特作追述。
私塾也叫塾馆、学馆,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到了清末“废科举倡新学”之时,私塾仍然存在。私塾为“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抗日战争前,经济、文化尚称发达的盐城县,完全小学也是凤毛麟角,全县仅有6所县立高等小学。因此,多数农民子弟求学读书都是在私塾。私塾有一定群众基础,它迎合群众要求设馆。塾馆的学童多少不一,一般为十几人,家馆往往只有一、两人,亲友子弟亦可随馆就读。同窗共读者年龄大小、程度高低悬殊较大,教者得逐个点读,因材施教。旧时,境内每个村庄都有一、两所私塾,较大的集镇有十几所之多。据《建湖县教育志·私塾栏》记载:“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冈一镇就先后有过31所私塾。”
私塾一般按所学内容,分为蒙学馆和经书馆两类。西北乡以蒙学馆居多。蒙学馆主要是让学生接受启蒙教育,以点读、识字、练习书法为主。儿童入学年龄较低,通常在六、七岁,而六岁居多,因为民间忌讳中有“七颠八倒”之说。教师多为未进学的童生,被称之为“先生”。对刚入学的儿童,每日分发给生字卡片,俗称字方,教学生字,也叫认字方,认到一定数量后开始教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启蒙读本。学童在能粗解文字后,先生便让其学习作对(俗称“对对子”),作为做诗、写八股文的准备。写字也是私塾中一门重要课程。写字分大楷和小楷,先从大楷学起,当时叫“写仿”。接下来就是练习小楷,也是从“描红”开始,循序渐进。大小楷先生都要检查、订正。因此私塾学生一般毛笔字都写得比较工整。经书馆是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开办的,入学年龄稍长,就读者多已接受过启蒙教育,已经成家生子还在经书馆读书的也并不少见,教学内容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左氏传》;在读经的同时,加读《千家诗》,自学《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至此,便开始习作八股文等,作为科举应试的准备。私塾不教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音乐和体育等课程。经书馆教师多为饱学之士。上冈名举人陈玉澍,曾被北马厂马氏家庭请去教经书馆,馆名雅称“后乐堂”,在淮扬一带很有名气,不仅造诣了马氏子弟,还为邻里学子提供了业习场所。如当代著名教授陈中凡,日本政法举人金元润,以及秀才姜效诗,早年都是从马氏经书馆走出来的。
也有的私塾不分蒙学馆、经书馆,学生从识字卡片、“三百千”之类读到四书五经,实施连贯性教学。在家馆读经书的多为有钱人家,穷人家的子弟能进蒙学馆,学得个“识字计数”也就不易了。有不少农家子弟,只有在农闲时才能插学,农忙停课,谓之“读寒学”,也叫“插闲学”。教者根据家长要求,可直接传授些实用知识,如教《常用杂字》、珠算等。与我同辈的人,有不少人是读的寒学,一般读两个寒学就算不错了,两个寒学就是两个冬天,不到半年时间。
民主建政后,推行抗日民主教育,并对私塾进行改造。其时,伪化区和游击区仍以私塾教学为主。我孩提时也在私塾读过几个月。那是1944年秋,我虚六岁,祖母把我送进本庄陈石模老先生的“陈氏学馆”就读。这是一所改良私塾。陈老先生因多在外少在内,大部分时间在外参与抗日民主活动,“陈氏塾馆”即由先生夫人姜纯(号挚深)代教。陈先生行三,人们都称他师娘为“三奶奶”(时年五十大几),家长和学生则尊称她为“先生”或“姜先生”。姜先生是秀才姜效诗胞妹,早年毕业于南京女师,思想进步,有“才女”誉称。婚后,便在家相夫教馆。从她代(授)课起,即改进了教学内容和教法,以往有“蒙学馆先生不开讲,经书馆先生才开讲”的说法,姜先生有读有讲,即使对初开蒙学生授课也认真讲解。我进馆时,教室内已不供孔圣人像,入学不收礼,四时八节也不让家长送礼。先生教桌上没有体罚学生用的“戒尺”,只有上厕所需领用的“恭签”。当时处于战争环境,生数不多,连我只有6人。除了还教《百家姓》、坚持“背代书”外,陈腐的东西一概不用,注重抗日民主教育。记得新课有“一二一,兵来了,什么兵,新四军。”;“新四军,干什么,打鬼子,为百姓。”规定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要学,都要懂。于是,我们就把课文当小曲来唱,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有时先生出去写抗日宣传标语,学生就轮流替她拎石灰桶,对每条标语她都要求我们会读会写,使我们从小就懂得新四军抗日救国为人民的道理。“陈氏学馆”对学生收费也很低廉,每学年每个学生交几斗稻谷或麦子,相当于现在100斤左右。对贫困学生还可以酌情减免一些,带有一种义学性质。
1945年春夏间,我因出痧子停学,前后在陈氏塾馆只读了半年多时间。是年秋,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后,民主政府再次对私塾进行整顿,附近几所改良私塾都被合并转为代用(民办)小学,经考试合格的塾师,亦被转为代用老师。对前伪化区的私塾,多数予以取缔。“陈氏学馆”因其夫妇年老体弱,便自动要求休业。1948年,境内城镇和乡村先后解放,教学环境日趋安定。根据上级部署精神,积极推行新型正规化教育。至此,县境私塾全部停办。
- 上一篇文章: 丁肇中的“不知道”(佚名)
- 下一篇文章: 砸砖儿戏叙古(童时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