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文史沙龙 > 文史语吧 > 正文

《五柳先生传》“不”字探微(飞鸿踏雪)

发布日期:2014/9/20 21:14:05  阅读:4331  【字体:
 

 

“不”是否定,是叛逆;“不”是锐气,是另类;“不”是立意标新,是与众不同;“不”是头上的“角”,“不”是身上的刺……“不”之一字,最可见人之性情。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全文211字,十四句话,“不”之一字,用到9次。几乎一句半,就有一个“不”字。陶渊明在否定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哪些句子用到了“不”字: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钱钟书说,这是“重言积字”,即示狷者之“有所不为”也。

何谓“狷者”?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所说的“狂”意在指志在兼济,锐意进取之人。而“狷”则指独善其身,有所不为之人。“狷”字,在古语法中多与“狷介”相联。“狷介之士”指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的人。这里,钱钟书是把陶渊明来作为“狷者”看待的。

那什么是“有所不为”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绩。“有所不为”其实就是对生活中的某些事情的“舍弃”精神,就是对某些事情说“不”的精神。

“先生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字”,人物传记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交代人物的籍贯姓名,可是在这篇传记里,作者通过“不知”“不详”,对晋代推崇的“门阀制度”,给予否定。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晋书》《宋书》均言陶渊明是陶侃曾孙,如此门第可谓不低,足有可炫可耀之处,可陶渊明却一反这种俗气,只以宅边五柳为号,他放弃的祖上传来的虚名,而选择了做一个隐姓埋名之人。“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是一种很随性的植物,简洁朴素,正可显其随性而为的真性情。钱钟书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破除”即否定,两个“不”字,否定了“世之卖声名、夸门第”之风。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因为“有所不为”。“不慕荣利”,不为名利驱使,无所追逐,所以才“闲”。“闲静”即不尚交往,“少言”即不喜应酬。“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心静气自闲,气闲言自少。陶渊明有所不为的是“荣利”,而可以有为的是:“读书”、“嗜酒”“著文章自娱”。而在这些“所为”里边,他也常常说“不”。“好读书,不求甚解”。“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好”而不被其约束,也是一种境界。陶渊明读书也是随其性情的,“不求甚解”是读书人的一种意趣。他不想兀兀穷年,白首穷经,“学成文武艺,货以帝王家”,他读书只是因为一个“好”字,,“好”就是“随性”,“随性”就有所取舍,所以他才“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一种精神愉悦。这里的“不求甚解”,其实正是“不慕荣利”的一部分。

生活里的矛盾无处不在。陶渊明“性嗜酒”,可却“家贫不能常得”,真有机会得饮,则“期在必醉”。“家贫不能常得”,让我们窥见他艰难的人生处境,而“嗜酒”又是他不羁的人生态度。鲁迅说陶渊明“对于人生,既惮扰攘,又怕离去,懒于求生,又不乐死,实有太板,寂绝又太空,疲倦得要休息,而休息又太凄凉,所以又必须有一种抚慰”,这抚慰就是酒了。陶渊明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可见,他的饮酒,也不过是抵抗世俗,忘却“天运”,求得在现实环境中自我解脱的一种手段 。陶渊明追求的是一种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他要在这”醉“的境界中,忘却荣辱得失和人生悲喜,只有忘记世事、超脱现实,才可能达到这一境界。而世事又偏偏难以忘怀,现实更难以超脱,于是只好借助于酒,来使自己获得暂时的解脱 。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不吝情”更是其真性情的表现,不以去留为意,于酒有意,于人无意,不装模作样,不装腔作势,率意而为,达然生活。萧统《<</SPAN>陶渊明集>序》言:“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不吝情”乃真性情也

环堵萧然,不避风日”,此处之“不”更印证了其“家贫”的现实。而记述事实并非本意,其意在后边的“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一句中的“晏如也”,表现他不因贫夺志,也不因贫败意,安贫乐道的人生境界。
“著文章”既可“自娱”,又可“颇示己志”。而黔娄之妻之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个“不”字引出的,既是陶渊明读书所得,又是陶渊明的示人之志。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说实在的,除陶渊明,人生有几人能至此境界呢?

九个“不”字道出了陶渊明人生的“有所不为”。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为”,才有了其读书适意、醉酒陶情、安贫乐道、著文娱志的人生境界。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敢于对现实说“不”,“有所不为”的狷介之士。九个“不”字让我们真切地碰触了作者的内心:安然地承受生活的种种磨难,以顺乎天性的达观态度对待人生。

 

转自《塘河》杂志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