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文学书的装帧(周斌)
近来购得止庵先生的《周作人传》,封面设计很简洁,除了书名、作者名、一幅知堂的写生画外,没更多的东西,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感。据说为了封面设计的事,先生还特意跑了次济南与出版社商议。还有平日书中难得看到的不少插图,也为《周作人传》增色不少。
我一直还算喜欢读书的,然好书不容易购得。我购书有三不买(指书的装帧而言):一是封面图案妖艳低俗者不买,字体非黑色宋体者不买,字体行距甚稀者不买。我平常总认为,书籍装帧,要淡雅与简洁,书卷气浓郁一点。好的装帧很能帮助读者增添些许读书的兴趣,亦未可知也。先生亦曾说过,书不止是印了字的一叠纸而已,须得讲究它的样子;一本书好,除了内容之外,装帧设计也应该令人满意。我们传统对书籍的审美是朴素、淡雅,我们要的是拙,得到的是艳。
如今的出版社也忒不考究了,美女俊男、电影海报就当成书的封面了,封面给人感觉总是花花绿绿的。不免令藏书家报以冷眼,甚或嗤之以鼻。
如近几年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南京的译林出版社印的几套外国文学丛书,姑且不谈选家的眼光如何,但就图书封面设计而言:过于华丽,失于朴素。一味追求怪诞妖艳的低俗封面,甚至一本书的好内容有被陪葬的可能。不知是人们的审美低俗了,还是以此刺激人们的购买欲,不得而知。而英国、法国、德国出版的文学作品的封面,很少形象,小说没有把形象印在封面上的。
现在流行胶装书,这种装订法时间一长或翻阅不当,就有开胶断裂或者散页的危险,不如锁线装来得结实。我的书房有1978年版的郭沫若译的《浮土德》、1987年版《胡风译文集》,虽然时间过去二三十年了,装订质量依然完好,十分牢靠,因为用的是锁线装。周作人早在1926年就曾在《忆的装订》一文提出了关于图书装订质量的问题,认为中国式的线装订书最为理想。
偶然在网上看到《锁线书与胶订书的对口曲》,觉蛮有意思的,现摘抄好下:
锁线书: 小伙子,真神气,身上衣裳好光鲜!
胶订书: 老人家,请问您,可是英国《流浪汉》?
锁线书: 小伙子,仔细看,我是中国《水浒传》。
胶订书: 黄面客,破外套,难道您是七○版?
锁线书: 锁线书,密密缝,清风乱翻也不散。
胶订书: 老人家,别说了,我的命运不如您……
锁线书: 小伙子,谦虚啥,图文并茂多美艳。
胶订书: 胶订书,翻不起,我的身上没有线!
锁线书: 没有线,真可怜,粉身碎骨也等闲。
锁线书/胶订书:(合唱)骑马订,易豁口,斑斑锈痕添凄惨。胶背订,面子货,一翻就变二皮脸。锁线订,骨格坚,拉拉扯扯也不散。读书人,擦亮眼,胶订图书手不粘。
中国是发明纸的国家,印书用纸却特不考究,好像什么纸都可以印书似的。不知为何喜把门肯纸当作宝贝,这种其实纸质表面粗糙,油墨印上书,有点浮光掠影似的,一抹好像字体要掉下。还有就是印书纸张也太厚了。平常好一点的至少用连史纸或竹纸,宣纸木刻自然最好,只是成本过于昂贵,一套书动辄上千元,非一般读书人所承受得起。
很多长篇小说、散文精品、诗歌大全文字一排到底,无一幅插图。希望出版者考虑文学作品插图的问题。版本尺寸方面,大32开本也就行了。再一点,印书的字体最后是黑色宋体为佳。
除非是字典辞书类的工具书外,其它字数特别多的书,应分册装订,这样便于阅读与携带。小32开一册书厚度二三百页为宜,大32开四五百页为宜,纸薄者可六百页,但须锁线书。
《周作人传》还印了200本毛边本,这个年头市面上还有毛边本卖,真是令人诧异不已。平常书店里不会有毛边书出售的,其实出版社可以少装订一些文学类的毛边书,因为,毛边书保留书的原始之美、朴素之美,读者在阅读时自己裁开,更能增加对书的亲切之感。藏书大家唐弢曾说:“我之爱毛边书,只为它美——一种参差的美,错综的美。”
今日的众多年青读者恐怕早已不知毛边书为何物了。
转自《塘河》杂志
- 上一篇文章: 《五柳先生传》“不”字探微(飞鸿踏雪)
- 下一篇文章: “学田”小考(李世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