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文史沙龙 > 史海帆影 > 正文

盐淮线上古驿道

发布日期:2017/7/3 9:50:38  阅读:3695  【字体:
 

盐淮线上古驿道

徐杰凡

驿道,驿路,古代又称驰道。秦以前的战国时期,驿道就有了雏形。各诸侯国内部都有大道,通向各个都邑。真正成熟,应该在秦始皇时期。

有了驿道,必然要建驿站,以供传送公文的官员歇人换马。因为古代传递消息和发送公文都用快马,而马的体力和奔跑的距离都很有限,要完成数百公里的传递不得不中途换马,所以在中途就建立了许多马站。后来这种马站又演变成接待过往官员、商旅的临时馆舍,这就是后来的“驿站”。从殷商盘庚年间边关戍守传信,到西周时期烽火报警,发展到东周列国便产生了驿站组织。

秦汉时,驿道的沿途都设有这种固定的供信使进食和住宿的场所。这些休憩场所,步递停留之所称为“亭”,马递站称为“驿”。

驿道,驿站,邮路,在两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邮驿系统由州、郡、县三级管理。太守府里最受重视的一个官员便是“督邮”,他不仅主管邮书,还监管督查长吏,是个实权官吏。《三国演义》中有个“张翼德怒鞭督邮”的故事,那位督邮到张飞任职的县去勒索供奉,惹得张飞勃然大怒,将他捆起来“赏”了一顿鞭子,总算教训了这个起先威风十足的“督邮”。如果说演义小说不大靠谱,那么东晋的陶渊明在任彭泽令时正是因为痛恨敲诈勒索大肆搜刮的督邮来临竟挂冠而去,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名言。

唐宋时期,驿道驿站基本定型。唐朝制度,三十里为一驿(后世改为铺)。平常公文,每日4驿,120里;紧急公文,每日6驿,180里;如系大赦令,因为人命关天,则每日十驿,300里;如系特急军情,每日16驿,即480里,相当于明清时期的“五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北宋建立后,在继承唐代邮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较之前代更为完整、更为合理的邮传制度。驿有供来往使臣递卒食宿之房舍,故又称驿馆。驿与驿相距60里左右,驿以下设递铺,递铺比驿站规模要小很多,它们共同构成邮传网络。驿有驿子、驿吏和递卒充役,提供驿马,接待使臣、运输官家物品。到了元代,邮驿制度更为成熟《马可·波罗游记》中写到:“人一到站,便接过他的邮包,立即出发,这样一站一站的依次传递下去,效率极为神速。”这种邮驿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即位23天,便制定《驿以确保全国邮驿的畅通。鼎盛时期,全国共有驿站2018处,下属递运所324处,递铺约14000多处,真是四通八达,上下顺畅。

驿站的规模比较大,除了马匹、马厩、馆舍、铺面、文书簿册、全副执事,还有管理人员及驿卒。递铺的规模则较小,但也有类似的配置,也有士兵守卫,被称为“铺兵”。这些驿卒、铺兵都是吃财政饭的公务人员。据记载,古驿铺,铺与铺相距约25华里左右,每铺配备4-5人,设12时辰日晷一个,匾额一块,常明灯一副,簿册两本,回册一本,每人爽板一副,铃攀一副,缨抡一把,棍一根。公文到铺,不论多少,随到随送,昼夜不停,逐铺接力传递。据乾隆11年《盐城县志》记载,老盐城县(不含阜宁)递铺“铺兵银”支出67两9钱。又据河南宁陵县志记载,明朝宁陵境内的“阳驿”,县财政每年拨驿站经费银为5509.69两。由此可见,驿站经费也是政府的一大负担。明末崇祯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大力压缩财政开支以应付“边饷” 、“辽饷”、“练饷”,巩固北部及东北边防。李自成本系驿卒,本也是吃财政饭的公务人员,裁撤驿卒、被迫下岗后,扯旗造反,自称“闯王”,居然闯进北京紫禁城,终于逼得崇祯皇帝煤山上吊,这是他即位时所万万没有想到的。小小驿卒居然闹出了大大的动静。

古盐城县向无县志,前朝驿铺如何无从知晓。直到明朝万历11年(1583年)知县杨瑞林主编的《盐城县志》中才有了驿铺的记载。万历年间,盐城县境内有两条驿道,一条向西南,经张家铺、顾家铺、界首铺,奔兴化高邮,可达扬州、南京。盐城县隶属淮安府,因此另有一条驿道向西通向淮安府城,以便传送公文及商旅往来。据明万历盐城县志记载,政府在这条驿路沿线设了六个递铺,分别为冈门(今龙冈)铺、新河铺、垛头铺、(今芦沟镇大头铺)、走马沟铺、马家荡铺、清沟铺(今淮安境内)。天启年间,急递铺裁剪至5处。清朝康熙年间,驿道增至3条,急递铺增至15处,新增加了北驿道,北路驿是高堤旱道,径上地面铺、上冈铺、刘团浦铺、沟湾墩铺、沙浦铺到庙湾(今阜宁阜城镇)。冈门铺在今天盐都区的龙冈镇,距盐城18里,新河铺在今天的龙冈镇新河庙,距龙冈25里。此段驿路依河堤而建,民国年间,被改造成了公路。直到八十年代末期,仍是建湖至盐城的公路通道,盐建班汽车在此路上开行。驿路到了新河庙,在崔家渡越过东塘河,在肖家岸南边大祁舍北边穿过,在大崔庄南面折向西北至大头铺,又在大头铺北面向西经过塘桥,越过西塘河至颜单走马沟,沿李夏沟、官渡等地穿过七里水道马家荡,向西通往清沟铺(历史上亦曾隶属盐城县),即可抵达南船北马淮安府。从地图上看,这六个铺联起来,正好是连接盐城淮安的一条直线。

古驿道的遗存,解放初期随处可见。盐城至龙冈新河庙的一段因修了公路基本都保存下来了。建湖境内东段亦有不少遗存。笔者的哥哥1955年在大祁舍读完小时,那段驿路还完好地存在。听当地老人说,那是五马并行的马路,昔日旌旗招展,蹄声清脆。东南方向不远处有个古村庄,就叫“马路城”。听到此处,让人顿生“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感慨。大崔庄北面的一段驿路大头铺西边一段驿路一直到到大跃进年代平整土地时才毁掉。

盐淮线上古驿道本在大崔庄南面仙鹤沟、槽桶沟一线,后来却迁移到了大崔庄的北面。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据德星堂《崔氏宗谱》所载:清朝嘉庆初年,崔家庄西迁时,因影响大崔庄的建筑规划,崔氏族人出面将驿道中段改造,从崔家庄的南面,迁到了曹家庄(今朝阳庄)后。族人将东塘河边崔家渡至大头铺之间路面改建。南驿道遗存,钱家墩至仙鹤沟200多米长,直到1958年平整土地时才被毁。北驿道遗存,抗日战争期间被毁。崔姓人有多大能耐?居然能让驿路改道?个中原因,盖因清康熙32年(1693年)大水,河湖并涨,洪水大溢,冲毁了旧驿道,五处驿铺被废,皇朝政府决定改行北路旱道,由上冈、沟圢一线转向北,再到淮安。崔氏族人改建驿道时,此驿道已废,已成为一般的民用道路了。

到了光绪年间,随着现代邮递制度的传入,驿铺逐渐消亡(至1912年,驿铺被彻底废置),由于各地邮局的相继设立。驿道、驿铺均成了过去时。清政府专设了邮传部,首任尚书为洋务派要员盛宣怀。清光绪29年(1903年),丹徒籍人黄立三创办盐城邮政局。那时除传递军政文书外,亦办理民间信件、包裹业务。1919年,经国会众议院议员季龙图等商请,国民政府交通部增设盐城电报局,从此以后,一个崭新的时代来临了。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