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文史通讯 > 西塘书话 > 正文

我读《圆梦》(潘清儒)

发布日期:2014/1/24 10:14:13  阅读:2444  【字体:
 

 

前不久,有幸在《建湖日报》副刊上欣赏于步中的小说《圆梦》,它是分三期载完的,尔后又在《塘河》杂志上看到了《圆梦》的全貌。拜读之余,既为报社的举措感到惊奇和兴奋,又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于步中同志的文学功底,这功底来自于他早年的苦读与追求,来源于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逐步积累。见诸报刊之后,有一定的反响。有关方面的同志要我就《圆梦》谈点看法,再三推辞不得,只能从命,以就教于各位读者朋友。

 

一、《圆梦》的故事情节有起伏。一个地道的农民孟建新,做梦都想拿工资,为此他奋斗过,也几近成功,但最终未能如愿。而当他在七十多岁,自以为无望的时候,却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老伴及千千万万的农民一起,拿到了“两个红彤彤的工资本”,圆了一生的梦想。情节看似简单,但写得一波三折。从村工程员到县水利局的工勤员,因未婚妻她爸的伪保长问题而作罢,他离梦圆近在咫尺,但最终梦断。在生产队长任上,孟建新带领大家大力发展经济,自圆其梦,实行“八级工资制”,和生产队几十户人家一起,按月拿了从4.5元到8元不等的工资,但梦境不长,终于在“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暴”中被安排打扫生产队的猪圈。到后来,他的村支书工作卓有成效,又有了一个担任副镇长并实现拿工资梦想的机会,可结果仍然是落空,他在“年轻化”、“知识化”的门槛下止步。在多重挫折之下,他大病一场,眼睛也“日渐浑浊”,有时竟“近于发疯”地“哇地一声哭起来”。就这样,到了“年老病残”之际,他根本不敢再想拿工资的事了,但偏偏就在这毫无希望的等待之中,梦想却成了长久的现实,“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反馈亿万农民的时机基本成熟,使得他和其他几亿农民兄弟一样,享受到党的政策的恩泽,我们为政府的决策叫好,为农民问题的逐步解决高兴。于步中同志把笔触伸向“三农”,为农民呼号,既是他“身在其位”的悉心观察使然,亦是他心系百姓的内在品质反映。

 

二、《圆梦》的环境描写有特色。在长达五十余年的时空背景中,人物的命运、故事的发展都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在“左”得出奇的年代,未婚妻她爸的政历决定了孟建新的梦碎。文化革命的风暴也荡涤着一切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的东西,所谓“八级工资制”自然便烟消云散。“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等改革举措,让孟建新等人成了落伍者固然让人惋惜,但也是大势所趋。宽领域、广覆盖的社会保险体系使得几亿农民真正成了受益者,成了圆梦人。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上,社会的大背景、大潮流决定了绝大部分人的命运。作者在塑造人物、叙述故事的时候,自然也不忘交待时空背景,以便使读者全面地、准确地理解人物,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离开了这个大背景,生活中的人物便没有了展现的舞台,读者对人物的命运也就无从表达或喜悦或同情或愤怒的情感了。小环境写得也不错,孟建新和郁益兰在堆坡上看星星、郑霞在哗啦啦的倾盆大雨下不停用手抹雨水和泪水,目送她可敬的孟叔叔“黯然消失在纷乱的雨幕中”的场面和形象都很感人,这有力地烘托了人物。而“秋日的一抹夕阳下绻缩着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的静态描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人效果。

 

三、《圆梦》的人物塑造有层次。“文学即人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作品的好与否,主要看人物形象的塑造。纵观全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男人和四个女人的故事,孟建新的梦破与梦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曲折发展的现状,这四个女人都是经历者和见证人,而在重点把握上,又主要写了孟建新和郁益兰母女。

 

孟建新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这个人物的个性特点鲜明,他是一个聪明能干、有魄力、有进取心的农村基层干部典型。年轻时,他热情似火,积极有为,把记工员、工程员、生产队长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做记工员,顺带帮老会计记帐算帐;做工程员,认真负责,受到水利局领导赏识;做生产队长,“他的生产队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一面红旗”。还标新立异,搞出了个“八级工资制”。年盛时,他继续进取,从村主任到村支书再到副镇长的提名人选,他领导的村仍是远近闻名的一面红旗。“开河治水、抗旱排涝、联产承包、计划生育、催款上缴……”他的所作所为,是一大批奋战在“三农”一线上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的写照,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人,他们不愧为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由衷地向他们致敬!对郁益兰和郑霞的着墨,把她母女细腻的情感和豪爽的性格表露无遗,她们敬重孟建新,也同情他的遭遇。她们有情有义,她们憎爱分明。生活中,和这样无需防范、心里充满阳光、充满爱心的人打交道、交朋友真好。孟的妻子姜巧云是个夫唱妇随式的人物,是典型的好女人,唯丈夫是从,唯家庭是从,她是绝大部分农村女性的代表。清纯、善良、孝顺的女儿兰妮和女婿,有作者家庭的影子。小说的体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样式,给作者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和挥洒的余地,正因如此,作者对小说的创作才更得心应手。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有这些人物的塑造都主要靠语言描写来完成,其间人物语言的描写又和叙述语言的铺陈融为一体,再加上环境、心理、肖像和细节描写等手法的运用,重点突出而又层次分明地雕构了作品的人物群像。

 

当然,瑕疵也有。前后内容的照应方面、人物语言的精炼化方面,都有提高的空间。在人物塑造方面,孟建新离开村支书岗位后的近于颓废的表现和之前的状况判若两人,这除了显得他的境界不够高之外,也和人物的性格发展脉胳不太吻合。不过,暇不掩玉,何况这只是我需“就教于各位读者朋友”的个人看法而已。

 

我对于步中的散文杂论看的不少,小说鲜见,这是他的突破,也是本土作家们应当积极拓展的一个领域。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转自《塘河》杂志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