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望巴蜀仰王公(朱国奎)
——读《彭德怀三线岁月》有感
2013年11月初, 我收到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我国著名纪实文学作家王公春才先生从成都寄来他的又一部新著《彭德怀三线岁月》,纪念彭德怀元帅诞辰115周年,献给国家三线建设决策50周年。本书是作者自1997年退休后,整理历年所写旧作,多次采访当年与彭总接触的众多人士,经多年写成彭总轶事文稿,并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审稿后转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3年10月第1版,360千字,插图150多张照片,12月第2版也印好,在全国发行。王公胞弟王春瑜先生为该书作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关于书稿《彭德怀在三线的苍凉岁月》的审查报告写道:“《彭德怀在三线的苍凉岁月》是作者通过搜集大量史料,采访不少当事人后写成的。书稿从彭德怀在三线的一段历史为线索,以丰富的史料和生动感人的故事,描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德怀身处困境时忧国忧民的崇高风范,书稿对广大党员干部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北京日报2013年12月9日理论周刊读书栏介绍这本书和作者;光明日报2月8日在16版也刊登了本书的序“苍凉巴山蜀水情”,还配印了书的彩色封面。
收到王公又一部杰作,如获至宝,真乃爱屋及乌,不忍释手。翻开印有彭总人像的新书封面,在第一页彩色空页上,春才公谦虚而又情深意长地写了如下几行字:
朱国奎先生 存正
334页有您与左权将军女儿左太北司长、我们三人在湘潭乌石镇彭德怀元帅纪念园彭总铜像前合影相片,2008年10月纪念彭总诞辰110周年,有纪念意义。
乡友 王春才
2013年11月1日于成都
看到以上几行非常熟习的字体且又情意绵绵的赠书留言,更使我感慨万千,自今年下半年以来,不到5个月,王公已是第三次寄书给我了(上半年寄几次已记不清了),前两次寄的是两部《三线风云》书。近20年来,王公一直是我走上业余文艺创作的引路人和指导老师,无微不至的对我关爱与鼓励。2008年10月24日是彭德怀元帅诞辰110周年,经王公推荐,湖南湘潭县亦邀请我去参加彭总诞辰的纪念活动。当年,我偕王公和左权将军女儿、国家航空工业部原计划司司长左太北同往、同行。10月24日这天,在彭总故里、彭总高大的铜像前,由彭总生前卫士长景希珍老人为我和王公、左太北大姐三人拍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照,此照片能印在王公的又一部新书内,真是喜出望外!感激之情,实在难以用言语表达矣!
春才老主任、左太北司长,景希珍卫生长与我参观彭德怀纪念馆,见到了王春才著《彭德怀在三线》的书有几个版本以及他提供的放大贴在墙上的化名“王川”的彭德怀骨灰寄存单。3位老同志都是湘潭县委、县政府举办彭总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的特邀代表。王公为了写彭总,30余年如一日,沿着彭总在三线的足迹,走遍千山万水,采访与彭总接触过的一百余人,有的关键人甚至要走访多次。彭总夫人浦安修,在家中、医院热情接待王春才,回忆交谈彭总过去以及在三线工作生活的往事。反复核对事实。当时浦安修身患乳腺癌,住在北京301医院带病认真修改《彭德怀在三线》书稿。1987年12月25日,还为该书题词:“人间毁誉淡然对之,身处逆境忠贞不矢”。王公积累了近70多万字的素材,终于在1988年彭总诞辰90周年前夕,经中央军委《彭德怀传》编写组审稿通过,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出版了150千字的《彭德怀在三线》的专著,填补了开国元帅彭德怀在西南三线建委任副总指挥这一时期鲜为人知的历史。
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1991年5月,四川人民出版社修订再版的《彭德怀在三线》,230千字,获四川省优秀图书奖、优秀报告文学奖;1995年经北影厂改编摄制的《彭德怀在三线》电影,获文化部“华表奖”提名、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2011年5月评定为国家重点公益性文化项目“农家书屋”图书发行。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老作家陈荒媒评价该作说,它“不仅是对彭德怀元帅建设三线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的真诚缅怀,也是对全体三线建设的同志们所取得伟大成就的真诚纪念和鼓舞。”人们称王公是“为彭德怀补碑的人” 。《彭德怀在三线》出版面市后即被抢售一空,连王公保存的样书都被人要走。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和建议,几次再版,书名改为《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三线》。2008年初,王公又将历年采访补充的材料和征集到的十分珍贵的多幅图片,对原书再次修订增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第四次再版,因当今年轻人对“三线”的概念模糊不清(按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从地理上划分,我国沿海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西部纵深地带为三线),故将书名又改为《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大西南》。当年笔者偕王公到湖南参加彭总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他随身带200余册新书,分送给各阶层人士,另外,又有很多人慕名向他要书,几天后连一本书都没能留下来。凡再向他要书的人,他都一一记下姓名、住址,回到成都后又把书分别寄出去。王公在任何时候都是言行一致,凡他承诺的事,千方百计都要兑现。
王公和左权将军女儿、国家航空工业部原计划司司长左太北很早就相熟,他们都曾经为三线企业的调整、搬迁,相互协调等做过大量的工作,王公为写彭总的书亦多次采访左太北。1942年日军两万多人对太行腹地实施铁壁合围,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在指挥突围中不幸壮烈牺牲,解放区军民无不悲痛,朱德总司令还作了一首七绝诗,深切怀念这位为国捐躯的高级将领: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我在未出发前,在宝应县城请人把这首诗刻在一个水晶工艺品上,到长沙后当日赠送给左太北大姐,她看了又看,连声说“让你太费心了!”王公见了也很高兴,笑着说:“你想的真周到。”左权将军牺牲后,太北的幼年和学生时代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彭总家里,彭总和夫人浦安修没有子女,视太北如亲生,太北对彭伯伯和浦阿姨更怀有十分特殊的感情。左太北的名字还是彭伯伯起的。
在彭总故里彭总高大的铜像前,为王公,左太北大姐和我拍合影照的景希珍老人,一生追随彭德怀,在彭总身边当了16年卫士长,王公曾多次采访景老,他为王公写彭总的书提供了很珍贵的材料,且与王公结下很深厚的友谊。2008年10月23日下午,我们到湘潭后,王公见到接待的同志首先问:“景希珍来了没有?”当得知景老由二女儿景燕陪同已到湘潭时,颇感欣慰,住进宾馆房间后,便带上一本签好名的《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大西南》的新书,让我同他去拜访景老,两位老友见面,十分高兴,似有说不完的话……。景老亦为我写下他在北京的住址,邀我方便时去他家里做客。万万没有想到,时隔一年多,景老已在北京病逝,当年我写了一首悼念景老的小诗:
景公驾鹤归西去,噩耗传来梦亦惊。
卫士忠诚谁可比,彭帅天国旧部迎。
在《彭德怀三线岁月》一书中,王公亦收录了他怀念景老的文章,情深意切地写道:“我与希珍相处40多年,感谢他帮助我为彭总补碑提供了翔实的材料。2010年6月19日,我由成都乘飞机专程到北京301医院看望了病重的希珍。他与疾病作斗争,最终抢救无效,于7月7日去世,享年82岁。我非常怀念他。”
光阴似箭,2013年又快过去了,迎来2014年,我经常西望巴蜀,想到的第一人便是王公春才先生,他极力鼓励、帮助我搞业余文艺创作。1995年初,王公亲自请成都年逾八旬的老诗人辛自权、张志英帮我改诗稿,亲自帮我联系出版社,而且又请原国家文化部副部长、著名老作家陈荒煤和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老作家马识途为我的诗稿出版题词,并请他的胞弟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历史学家、杂文作家王春瑜先生为诗稿作序,他又为我诗稿的出版写了情深意长的前言。我几次去成都,王公和夫人吕婺常老师都亲自到机场或车站接我,不让我住招待所,叫我吃、住都在他家里,并说:“你是残疾人,办了沪宝玻璃仪器厂,挣点钱也不容易,能省的钱就尽量少花。”他每次回盐城,也是多次到宝应看我,或让我坐他的车到建湖、阜宁等地采风。
王公生活朴素,吃住不讲究,到宝应看我时,我安排他住宾馆,他谢绝了,就住在我家中与我闲谈交流。于是对他学习、工作、创作的经历有了全面的了解。王春才1935年11月12日出生了苏州尚义桥,避日冠战火,在建湖水乡长大。1943年在高作镇蒋王庄小学上学,1949年夏天考入海南初中,1952年建湖中学毕业,保送到扬州工专(杨州大学前身)读建筑专业,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毕业入川投身大西南建设。先后担任成都国营七八四厂基建科长、中共中央西南局国防工办、四川省国防工办基建规划处长、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规划二局局长、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他本是高级工程师,却与文学有缘,受他大哥王荫(原名王春友)年轻时就写稿的影响,1957年开始业余写作,先后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勤奋出成果,成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四川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主编。王公对坚持创作也有过难言之处。老伴婺常见他经常深夜还在看书爬格子,起床推开书房门批评他说:“您不要命啦!说了您多次老不听,病了再住医院,我不陪您!您是家庭一棵大树,不能倒!”“感谢您关心,好,好,我马上睡觉!”王公耐心回答。几十年来,王公从工厂到机关的工作的单位,有人誇他文武双全,但更多的人说他写文章、出书不务正业。直到1994年1月14日高层领导给他从事精神、物质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了高度评价。这天上午,在成都军区新华礼堂举行《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首发式,各方人士200多人出席了会议。首先由主编王春才汇报了出书的过程,感谢领导与同志们的支持,宣读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93年4月9日为丛书题词:“让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大家听后热烈鼓掌。坐在主席台的丛书顾问著名老作家陈荒煤发言说王春才为“两手抓”的作家,丛书顾问国务院三线办主任鲁大东赞扬王春才为“两手抓”的领导。2002年电子工业部副部长蒋崇璟是王春才老领导,毛笔写了一张条幅赠给王春才:“人生一征程,共长120,事业大无边,努力往前行”。
王公退休后,有时间了,参加社会活动更多,有的三线的企业领导经常请他去观光指导,他常说:“有人讲干部退下来后,人走茶凉,这是正常的。我退休后,三线情深,三线的干部、职工对我更热情,不仅茶没凉,甚至升温了!”王公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中国大三线的建设与调整,退休后仍然心系三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并关心三线人的疾苦,宣传三线,呼吁高层努力为三线人排忧解难。王公还十分关心家乡盐阜革命老区的建设与发展,每年清明节他都要回家乡看看,我都几次陪王公到大卜舍河堤他的父母墓地扫墓,王公牢记父母的大恩大德,体谅家乡父老乡亲过桥行路的困难,在建湖县交通局支持下,帮助近高村、蒋王村建了桥、建了公路;还为建阳镇陆秀夫纪念馆征集100多幅名人字画,盐城市陆秀夫研究会李世安会长邀请王公春才担任名誉会长,我担任常务理事,我们应邀出席了2008年11月5日在建湖会展中心召开的“陆秀夫诞辰770周年纪念大会”,参观了新建的陆秀夫纪念馆。,家乡的领导也非常欢迎他的光临与指导。步入晚年后,王公愈加辛勤笔耕,又相继出版了《苍凉巴山蜀水情》、《九九艳阳天》、《日出长江》等几部百余万字的著作。凡他发表文章的报刊或出版的新书都尽快的寄给我,将他的喜乐与我共享。在收到他的又一部新著《彭德怀三线岁月》一书的同时,我又认真翻阅在他担任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筹备领导小组副组长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策划出版了中国三线建设文选《三线风云》两部丛书,120万字,亦先后用快递寄给我。此时此刻,我仿佛又来到慈祥温厚的王公身边,聆听他讲述“三线”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爱国情怀和不怕牺牲的故事。
王公年逾古稀,仍然笔耕不辍,而且不断有佳作问世,我问他有什么经验?他说马老(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老作家、书法家、获终身文学成就奖),100岁了,还用电脑写作,是他学习的榜样,笔耕的动力。马老鼓励指导他创作,还为几本书题写了书名。
2004年8月15日,王公打电话给马老,向他汇报中国文史出版社已定稿,出版他的新著报告文学集《日出长江》一书,535千字,请马老题写书名。马老记下王公家庭住址,王公8月20日收到了马老用毛笔写在宣纸上的《日出长江》书名,还盖了马识途红色印章,题写了两幅不同字体,王公征求家人意见都说马老书法好,从中选了一幅,印在封面上,大为新书增色。12月12日上午,王公到指挥街马老家中。马老正在电脑上写回忆录,停机到客厅坐在沙发上,接过春才手中《日出长江》,首先翻阅目录,对苏北情怀这一章很感兴趣。放声读了“朱坝活鱼锅贴”给春才听,介绍他20世纪30年代在扬州中学读过书,苏北话他都听得懂,妻子是淮安人,参加新四军,1941年牺牲,他写的“清江壮歌”小说反映了这点。春才告诉马老,他读过《清江壮歌》,很受教育。春才不想耽误马老宝贵时间,又拿出一本《日出长江》请马老签名留念。春才接过马老签名的书,向马老汇报,这是他最后出的一本书。马老不解反问春才是怎么一回事?春才说年纪大了,该停笔休息了。马老笑着问春才:“多大岁数了?”“69岁了。”春才说。
“不像,不像,我看您像50多岁。我90岁了,还在写,您有生活,文笔朴实感人,给后人留下的东西,至少再写20年!”马老耐心引道春才前进。
“好,我听您的话,感谢马老鼓励,继续写!”春才向马老保证。
2006年4月15日,我与徐少奎文友,陪王公春才先生到了宝应柳宝镇人民政府,镇长衡达宝、镇人大主席何寿阳、副部长陈建梅陪春才先生参观了二妹子班纪念馆。王公多次看过《柳堡故事》的电影,又听了班长袁静的讲解,有感而发,写了再唱“九九艳阳天”散文,分3个部分:荷藕之美、九九艳阳故事多、二妹今犹在。王公回到成都后,将写的3个部分87节文章目录送给马老看,马老选定书名为《九九艳阳天》,并题写了书名。2006年8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九九艳阳天》,550千字。同年9月28日,王公送书给马老,马老在书的扉页上写了鼓励的话:
春才同志
出好书,艳阳天际人共仰
马识途
2006年9月28日
为了纪念彭德怀元帅2008年10月24日诞辰110周年,2008年5月四川人民出版社第四次修订再版王春才著《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大西南》,2007年5月15日马老提前又为该书出版在宣纸上写了一首七律诗:
彭大将军谁复识,灯前白发老衰翁。
为民请命千秋范,立马横刀百代功。
皎皎易污随处时,峣峣必折古今同。
任他朔北霜风劲,凯撼长城铁甲松。
2008年7月13日,新书问世,270千了,王公将新书送给马老看,马老赞扬书印的大气、好看、内容丰富。高兴地在书的扉页上题了字:
好书!
王春才同志又出一本好书,可喜可贺。
马识途 2008年7月13日
2004年王公遵照马老指示,未停笔,到2008年4年内又出版了两册近百万字的书,得到了马老的肯定和赞扬。我问王公,动脑爬格子您身体不担没有垮,反而精神越来越好,吃的是什么灵方仙药?王公开心地告诉我,是马老开的处方,老伴精心照料,他不抽烟、不喝酒,书房坐久了,打开录音机,伴随歌声舞曲漫步独舞,一身轻松,身体自然会好。他将马识途的《长寿三字决》背给我听。我听了很振奋,写在纸上记在心里,像王公那样,以百岁马老为榜样,人虽老、心不老、多动脑、多动笔、多动腿、促健康、活到老、学到老、文笔妙。
- 上一篇文章: 寂寞文字的骚动(嵇绍波)
- 下一篇文章: 至今唐宋不寂寞(陶林)